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9082445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5.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重点(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最快(引起上下颠簸) ,横波次之(左右摇晃),面波最慢。2. 地震动:由地震波传播所引发的地面振动,通常称为地震动。3. 地震动的峰值(最大振幅)、频谱和持续时间,通常称为地震动的三要素。4. 地震震级是表示地震大小的一种度量。5. 地震烈度:是指某一区域内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6. 表示地震大小的震级只有一个,但是会出现多种不同的地震烈度。7. 震中烈度=震级(M)减1后乘1.58. 基本烈度:是指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按一定概率可能遭遇到的最大地 震烈度。它是一 个地区进行抗震设防的依据。9. 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为三

2、种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的破坏、次生灾害。10. 建筑抗震设计的基本准则: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11. 基本烈度比多遇烈度约高 1.55 度,比罕遇烈度约低 1 度。小震 50 年内被超越的概率为 63.2% 中震 10% 大震 2%12. 我国采取 6 度起设防的方针。13. 根据建筑物用途的重要性可将其分为四类:甲类建筑、乙类建筑、丙类建筑、丁类建筑。 场地类别 I n m w 抗震等级 1 2 3 414. 建筑抗震设计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与要求:概念设计(设计的基本原则)、抗震计算、构造措施。15. 结构刚度有突然削弱的薄弱层,在地震中会造成变形集中;在结构上部刚度较小时,会形 成

3、地震反应的 “边梢效应”即变形在结构顶部集中的现象。16. 地震动的卓越周期: 在振幅谱中幅值最大的频率分量所对应的周期。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 于场地的固有周期。17. 多层土的地震效应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覆盖土层厚度、土层剪切波速、岩土阻抗比。前 两者主要影响地 震动的频谱特性,后者主要影响共振放大效应。18. 覆盖层厚度:地下基岩或剪切波速大于500m/ s 的坚硬土层至地表面的距离。19. 场地类别是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两个指标综合确定的。20. 在地震区,对饱和的淤泥和淤泥质土、冲填土和杂填土、不均匀地基土,不能不加处理地 直接用作建筑物的天然地基。遭遇地震时, 极少有因

4、地基强度不足或较大沉陷导致的上部 结构破坏。21. 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饱和松散的砂土或粉土,地震时易发生液化现象,使地基承载力 丧失或减弱,甚 至喷水冒砂,这种现象称为砂土液化或地基土液化。22. 地基液化判别过程可以分为初步判别和标准贯入实验判别两大步骤。23. 结构地震反应:由地震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结 构地震反应。它 是一种动力反应,其大小与地面运动及结构动力特性有关。24. 结构地震反应是地震动通过结构惯性引起的,因此地震作用是间接作用,而不称为荷载。25. 结构动力计算简图的核心内容是结构质量的描述。描述方法有两种:连续化描述、集中化 描述。2

5、6. 地震(加速度)反应谱:为便于地震作用,将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加速度反应与 其自振周期的关 系。27. 震害的发生是由外部条件(地震动)和内在因素(结构特征)两方面原因促成的。28. 震害调查资料表明:随层数增多,房屋的破坏程度也随之加重,倒塌率随房屋的层数近似 成正比增加。29. 当房屋的高宽比达时,地震时易于发生整体弯曲破坏。30. 抗震横墙的多少直接影响到房屋的空间刚度。横墙数量多、间距小,结构的空间刚度就大, 抗震性能就 好;反之,结构抗震性能就差。31. 结构抗震构造措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加强结构的整体性、保证抗震设计目标的实现、弥补抗 震计算的不足。32. 纵横墙连接:对 7

6、 度时层高超过 3.6m 或长度大 于 7.2m 的大房间以及 8 度和 9 度时外墙转 角及内外墙交接处,当未设构造柱时,应沿墙高每隔 0.5m 配置 2 根 6 号拉结钢筋,且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 1m。33在墙体开裂之后,构造柱与圈梁所形成的约束体系可以有效地限制墙体的散落,使开裂墙体以滑移、摩擦等 方式消耗地震能量,保证房屋不致倒塌。34构造柱最小截面尺寸可采用240mm*180mm,纵向钢筋宜采用4根12号钢筋,箍筋间距不宜大于 250mm,且宜在柱上下端适当加密。35. 对钢筋混凝土构造柱的施工,应要求先砌墙、后浇柱,墙、柱连接处宜砌成马牙槎,并应沿墙高每隔 0.5m 设 2 根 6

7、 号钢筋拉结钢筋,每边伸入墙内不少于1m。36. 框架的整体破坏形式按破坏性质可分为延性破坏和脆性破坏。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 (强柱弱梁型)和柱铰机制(强梁弱柱型) 。梁铰机制即塑性铰出现在梁端, 。柱铰机制即塑性铰出现在柱端。37. 框架的破坏形式:强梁弱柱型、强柱弱梁型38. 框架结构局部破坏形式:构件塑性铰处的破坏、构件的剪切破坏、节点的破坏、短柱破坏、 填充墙的破 坏、钢筋搭接不合理。39. 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是较好的, 震害一般较轻。高层结构抗震墙 的破坏有以下一些类型:1 、墙的底部发生破坏,表现为受压区混凝土的大片压碎剥落,钢筋压屈。2、墙体发生剪切破坏 3、抗震墙墙肢之间

8、的连梁产生剪切破坏。40. 楼盖在其平面内的刚度应足够大,以使水平地震力能通过楼盖平面进行分配和传递。因此, 应优先选用现浇楼盖,其次是装配整体式楼盖,最后才是装配式楼盖。41. 非承重墙体的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 体自身抗侧力性 能的利用等因素,经综合分析后确定。非承重墙体应优先选用轻质墙体材料。42. 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 简答:1. 三个水准的抗震设防要求:(1 ) 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设防烈度(基本烈度)的多遇地震(小震)影响时,建筑 物一般不收损 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2)第二水准:当

9、遭受相当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建筑物可能损坏,但经一般 修理即可恢复 正常使用。(3)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大震)影响时,建筑物不致倒塌或 发生危及生命 安全的严重破坏。2. 两阶段设计方法:(1 )第一阶段设计: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的组合验算结构构 件的承载能力和 结构的弹性变形。其保证了第一水准的强度要求和变形要求。(1 )第二阶段设计: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塑性变形。其保证了 第三水准的抗震 设防要求。3. 抗震设计三个层次的关系:(1 ) 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2) 抗震计算为建筑抗震设

10、计提供定量手段;(3 )构造措施则可以在保证结构整体性、加强局部薄弱环节等意义上保证抗震计算结果的有效性。4. 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概念设计)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选择有利地段,避开不利地段,不再危险地段建设),把握建筑体型(对称、规则、质量与刚度变化均匀),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5. 平面不规则的类型:扭转不规则、凹凸不规则、楼板局部不连续。 竖向不规则的类型:侧向刚度不规则、竖向侧力构件不连续、楼层承载力突变。6. 影响土层液化的因素:土层所处的深度、地下水位深度、饱和土的黏粒含量以及地震烈度。7砌体结构房屋 的震害,在宏观上存在以下规律:1、刚性楼盖房屋,上层破

11、坏轻、下层破坏重;柔性楼盖房屋,上层破坏重、下层破坏轻;2、横墙承重房屋的震害轻于纵墙承重房屋;3、坚实地基上的房屋震害轻于软弱地基和非均匀地基上的房屋震害;4、预制楼板结构比现浇楼板结构破坏重;5、外廊式房屋往往地震破坏较重;6、房屋两端、转角、楼梯间、附属结构震害较重。8地震震害调查表明:采用纵墙承重的多层砖房,因横向支承少,纵墙极易受平面外完全破坏而导致结构倒 塌。因此,对于多层砌体结构房屋,应优先采用横墙承重的结构布置方案,其 次考虑采用纵、横墙共同承重的 结构布置方案,避免采用纵墙承重方案。9圈梁作用:它可以加强纵墙横墙的连接、增强楼盖的整体性、增加墙体的稳定性;它可以有效地约束墙体

12、裂 缝的开展,从而提高墙体的抗震能力;它还可以有效地抵抗由于地震或其他 原因所引起的地基不均匀沉降对房 屋的破坏作用。10.(底部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这类房屋因底部刚度小、上部刚度大,竖向刚度急剧变化, 抗震性能较差。 地震时往往在底部出现变形集中、产生过大侧移而严重破坏,甚至倒塌。为 了防止底部因变形集中而发生严重 的震害,在抗震设计中必须在结构底部加设抗震墙,不得 采用纯框架布置。11抗震构造措施: 底层框架-抗震墙砌体房屋的上部结构的构造措施同一般多层砌体房屋。底部框架应采用现浇或现浇柱、预制梁结构,并宜双向刚性连接。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上部各层应按要求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钢筋混

13、凝土托墙梁的截面宽度不应小于300mm,梁的截面高度不应小于跨度的十分之一。钢筋混凝土抗震墙周边应设置梁河边框柱组成的边框; 底部抗震墙若采用嵌、砌于框架之间的砖砌抗震墙时,应先砌墙后浇柱。砖墙至少厚240mm。12. 结构布置不合理而产生的震害:扭转破坏:如果建筑物的平面布置不当而造成刚度中心和质量中心有较大的不重合,或者结 构沿竖向刚度有过 大的突然变化,则极易使结构在地震时产生严重破坏。这是由于过大的扭 转反应或变形集中而引起的。薄弱层破坏;:结构刚度沿高度方向突然变化,会使破坏集中在刚度薄弱的楼层,对抗震是不 利的。 应力集中:结构竖向布置产生很大的突变时,在突变处由于应力集中会产生严

14、重震害。 防震缝处碰撞:防震缝 如果宽度不够,其两侧的结构单元在地震时就会相互碰撞而产生震害。13. 框架结构的特点:结构自身重量轻,适合于要求房屋内部空间较大、布置灵活的场合。缺 点:由于侧向刚 度较小,地震时水平变形较大,易造成非结构构件的破坏。14. 抗震墙结构的特点是:侧向刚度大,强度高,空间整体性能好。缺点:由于墙体多,重量 大,地震作用也 大,并且内部空间的布置和使用不够灵活。15. 框架-抗震墙结构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纯框架和纯抗震墙结构的缺点,发挥了各自 的长处,刚度较 大,自重较轻,平面布置较灵活,并且结构的变形较均匀。抗震性能较好, 多用于办公楼和旅馆建筑。个人总结,仅供参考,五章之后的没有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