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489072653 上传时间:2023-03-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 第7课 夜归鹿门歌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7课夜归鹿门歌导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作品、风格和本诗写作背景。2.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课内自主学习一 文化常识1诗歌背景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随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去住住。其实这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此诗作于作者四十岁后隐居鹿门时,所以题目为“夜归鹿门歌”。2古文知识积累(考点)(1)对策,在中国古代科举中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分别指出题与应试两个部分,内容主要是关系治国安邦、国计民生

2、的政治大事。(2)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上古的大学,称为成均、上庠。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3)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以方便佩带在身。(4)公,古代对男性长者或老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5)席,供人坐卧铺垫的用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二古诗文基础1.字音识记栖隐(q) 岩扉(fi)寂寥(lio) 喧闹(xun)2默写填空(1)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用悠然的钟声和尘杂的人声显出山寺的僻静和世俗的喧闹的诗句是:“”。(2)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

3、忘乎所以的诗句是:“”。(3)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中,写在这个天地里,与尘世隔绝,惟山林是伴,只有他一人寂寞地生活着的诗句是:“”。答案(1)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2)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3)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课内文本探究一|文脉梳理寻景黄昏江景图 现境争渡向江村的“人”(急切)乘舟归鹿门的“我”(淡然) 悟境(喧闹的)渡头(寂寥的)鹿门 明情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淡淡的孤寂之情二|文本探究1作者渐行渐远,江上的喧闹已经远离,作者由江上到达山间,山间的景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把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的诗境的?考点:鉴赏诗歌形象、意境我的答案: 提示:“鹿门月

4、照开烟树”写朦胧的树影被月照得格外美妙,令人陶醉。“岩扉松径长寂寥”写景色非常宁静、清幽。江边之景侧重写世俗,山中之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一喧闹一幽静,形成鲜明的对比。喧闹的江边更反衬了山中的幽静,喧闹的世人也更反衬了诗人的淡泊情怀,同时也映照出诗人的孤寂。“喧”与“幽”貌似相反,实则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也共同反应了主题。2如何理解“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亦”字?诗中所涉及的“人”和作者的归途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考点:理解关键词的表达作用我的答案: 提示:“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是说世人回家,而作者却要到先贤庞德公隐居的鹿门去归隐田园,所以用一“亦”字。

5、这是两样的归途,两样的心境。这也表明作者隐逸的志趣和恬然自得的心情。3技法探微探讨对比手法对刻画诗人形象的作用。我的答案: 提示:全诗有三处对比:沉缓的钟声和嘈杂的人声对比,显出佛门的清静和凡尘的纷繁芜杂;同是乘舟,两个方向,两处归宿,两种心境;前四句为喧阗的山下之景,后四句为幽静的山上之景。通过这些对比,比出诗人与世人的相异之处,又以类比手法比出诗人与前贤的相通之处,从而塑造了一个孤高的隐者形象。4创新表达你对古人选择隐逸生活怎样看待?请查阅资料或者结合你所知道的实际情况对此进行分析说明。我的答案: 提示:(示例一)我赞同隐逸者的选择。孟子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天下无道,社会黑

6、暗,若不想同流合污,除了选择隐逸,还有什么办法呢?与当权者硬碰硬,只能是如用鸡蛋去磕石头,连自身也难以保全。若是天下有道,倒不妨出来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但是,除出仕外,人生还有太多精彩,如欣赏山水美景、研习琴棋书画等等,天下有道而仍选择隐逸,也是无可非议的。(示例二)我反对隐逸者的选择。孔子遭遇隐逸者时,曾这样说过,“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若因为天下无道,有才之士都选择隐居山林,社会还怎么进步?若有才之士都选择隐逸,这怕是昏君奸臣们最乐见其成的事情了。若有才之士都选择隐遁,人民将永远为昏君奸臣所统治,受尽折磨,那些隐遁者,难道以为可以幸免于昏君的统治之外?孔子说,“见义不为,无勇也。”隐

7、逸者,说到底,终究是缺了一份勇毅、一颗大仁之心。教材迁移讲练诗歌中塑造形象的方法一、炼主旨句、具有隐含信息的语句答题思路:简析句意。结合文意赏析。分析作用、效果,表达的主旨、情感。二、对某个句子进行赏析答题步骤:描述诗句描绘的景象。抓住最突出的一点(或诗眼或写法)简析。点出该句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三、炼有特殊句式的语句1倒装句式:还原颠倒的语序,把握诗人的真实意图与情感侧重点。(1)主语后置:“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应为“晴川汉阳树历历,鹦鹉洲芳草萋萋”。出于声律的需要倒装。(2)宾语前置:“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8、。鲜明地突出“香稻”与“碧梧”两个意象,从而写出京城风物的美好。“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应为“香雾湿云鬟,清辉寒玉臂”,突出“湿”“寒”二字,就凸现了妻子望月时间之久,思念情感之深的痴情形象。(3)状语倒装:“簌簌衣巾落枣花”应为“枣花簌簌落衣巾”,强调“枣花”落在“衣巾”上的声响,渲染了气氛,令人如闻其声,与缫车纺纱的声响,构成了一曲美妙的田园交响曲,充满了乡村情趣。(4)定语倒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应为“疏影横斜清浅水,暗香浮动黄昏月”。水和月的特点得到突出,以此来衬托梅的姿态神韵。2省略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省略了谓语动词“像”,理解应是浮云飘忽不定,游子的心情

9、就像它一样,夕阳傍山缓落,依依不舍,犹如老朋友惜别之情。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题目。望月有感白居易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注这首诗作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秋天。宣武节度使董晋死后部下叛乱,接着中、光、蔡等州节度使吴少诚又叛乱。(1)诗的颈联是广为传诵的名句,请简要分析其妙处。答: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考生可以从写作手法来赏析,也可从感情方面来赏析。颈联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答案妙在以“雁”“蓬”为喻,表现手足离散天各一方,犹如纷飞千里的孤雁;辞别故乡流离四方,仿佛深秋断根的蓬草,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剖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的能力。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答案倾诉了诗人经受离乱之苦和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4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