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第一级 院试 院试,是正式科举考试的最低一级的考试、院试前还须经过两次预备性考试——县试和府试这三次考试总称小考或童试应考者称“童生”又称“儒童”、 “文童”意即尚未“进学”的童年人童试三年两考,丑、未、辰、?年为岁考,寅、申、巳、亥年为科考顺天府所辖各县县试,与各省县试同凡参加县试的童生,在本县礼房报名,须填写内容包括籍贯、姓名、年龄、三代履历、身貌等项表格并以同考五人互结,再由本县廪生出结作保,保其确系本县之籍贯、且出身清白,非倡、优、皂隶之子孙,并无居父母之丧者,方准报名应考县考分四场,入场按卷面盖号戳对号入座第一场试一文一诗第二场仍一文一诗第三场覆试一赋一诗(或试一策一论)第四场覆推荐精选试以小讲三、四艺除去各场陶汰者,发一榜称“长案”,主考官为本县之县官考期在二月府试,主考官顺天府由府丞主持外省为管辖本县之知府主持将各县长案所列取之童生再试三场,考法与县试雷同,亦发一长案府试考期在四月院试,主考官为学政一般以监察御史、各部侍郎中由进士出身者充任任期三年,于子、卯、午、酉乡试年八月由皇帝钦命派往各省一人,顺天府学政驻通州,余各省皆驻省城。
院试分两场进行,第一场正试,试以两文一诗第二场覆试,试以一文一诗考完亦发一“长案”列第一名者为案首院试取中者称“秀才”(俗称),正称为“生员”,别称“庠生”凡录之生员都送入府州县学,如北京东城今有府学胡同,因原顺天府学所在地故名各级学校都有一定限额,以推荐精选清朝为例大致府四十名,直隶州三十名,县二十名此类生员为廪生,明初给生员月廪六斗,清制每月给廪银四两后又增加名额称“增生”再加者为“附生”其中廪生地位最高,如考试作保非方廪生不可秀才是求取功名的起点就有资格参加下一级乡试了就科举考试来说是很关键的资格在帝制时代身穿兰衫头戴银雀顶(清制见县官不跪、免去差役、田赋、也就是不同于布衣平头百姓了地位与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监生、五贡同属一类了虽同在一个档次但有高低之别,秀才出类拔萃者方能入监出贡第二级 乡试 乡试,是科举才试的第二级才试,习惯称乡试之年为“大比”之年北京顺天府乡试在京城东南隅崇文门内各省考试地点也在省城之贡院,所有贡院都建在城之东南方贡院是科举考试的考场,顺天推荐精选府京城贡院也是举行会试的场所故建制优于各省悬“贡院”墨字匾于大门上正中,建“明经取士”、“为国求贤”两牌坊于大门东西两侧。
大门外为东、西辕门,大门分中、左、右三门大门前有“天开文运”牌坊三门外并有东、西砖门,乾隆二十七年复添砖墙于南面,增加砖门各一,共为砖门四进大门后为龙门,门外又平列四门直进为至公堂,中悬御书“旁求俊义”匾两楹联为“号列东西,两道文光齐射斗;帘分内外,一毫关节不通风”堂为外帘官办公处,堂前有;回廊,设木栅栏环绕至公堂后有飞虹桥,渡桥为内帘门居于龙门、至公堂中间院内有明远楼,楼下南面悬联:“矩令若霜严,看多士府伏低?群嚣不息;襟期同月朗,喜此地江山人物,一览无遗四角各有楼专供监考瞭望用推荐精选乡试时间每三年一考,明代逢子、卯、午、酉年举行(《明会要》卷四十七)清沿明制恩科例外顺天府乡试正副主考在协办大学士、尚书或副都御史以上官员中选派各省由翰林、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充任监临官,顺天府为府尹、各省由本省当地巡抚、总督充任考生顺天府各省凡本府省籍之秀才、贡生、监生及“儒士之未仕者,官之未入流者,皆由有司申举”始得应试因乡试在秋季举行,所以也称“秋闱”(闱、考场)又发榜在九月中旬,时值桂花盛之季,故俗称“桂榜”又因发榜取寅、辰日支故也叫“龙虎榜”均为吉祥典雅之意乡试共考三场,每隔三天举行一场,每场考一天。
考试时间在八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考前二日,编好座位号,出榜通知考试日,黎明入场,对号入座,给三支蜡烛第一场,试四书文一,五言八韵推荐精选诗一;第二场试五经文各一;第三场试以策问五道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因第二场每人于五经中选一经,故前五名称“五经魁”乡试者中头名者称“解元”唐制乡举皆由地方解送入试,故名如电影《三笑》中唐寅(伯虎)就因乡试考中第一名故人称“唐解元”乡试各省和顺天府录取名额都有定数,大致按各省文风之优劣,人口之多寡、丁赋轻重而定一般大省百数十名、次省百余名,再次七、八十名;小省四、五十名乡试发榜次日报“鹿鸣宴”宴请新科举人顺天府(北京)在国子监内举行,因席间乐奏(《诗经》·小雅)中的《鹿鸣》篇故名今北京安定门内国子监仍有鹿鸣园旧称中举后就能充当下级官吏了,如县教谕、知县等中、高级官吏中也有由举人出身者,但人数不如进士出身者多,当时官场中称举人出身者为乙科出身,进士出身者为甲科推荐精选第三级 会试和殿试 第三级是科举考试的最高一级考试,分两步进行,先会试后殿试会试,就是集中会考之意,也是三年举行一次,顺天府及全国各省举人,于乡试后的第二年即丑、未、辰、戌年来京参加由朝廷命礼部主持举办的会试。
考期在春季二月(后改在三月)故称“春闱”又因会试由礼部主办故亦称“礼闱”会试始于唐朝,“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集试贡举选士于礼部,以礼部侍郎主之后宋无明清皆沿袭为例会试主考官四人,称总裁一正三副,以进士出身之大学士,尚书以下,副都御史以官,由礼部提名皇帝钦命特派会试地点在北京贡院举行各种规章制度略同于乡试会试共考三场,每场三日,先一日领卷入场,后一日交卷出场三场考试内容:明制(清也大致同)第一场试四书义三道,经义四推荐精选道;第二场试论一、制五、诏、诰、章、表内科各一;第三场试经、史、策五清时三场所试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策略问,亦与乡试同又唐、宋时也曾以诗词赋取士会试发榜之日正值四月中旬,此时杏花盛开,所以称杏榜,会试考中者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会试录取名额(中式)无定数,每科多或三、四百名,少也近百名举人考中贡士的比率据文献记载粗略统计,每科录取名额一般占来京应试举人的二十分之一殿试,由皇帝主考,在宫中殿廷亲发策问,故又叫廷试会试录取的贡士参试,一般殿试不黜落贡士,只是重新分定出等第名次,殿试考试时间在会试发榜后进行,以清朝来说,清初二月会试,三月发榜,四月初殿试,后又改为三月会试,四月发榜,五月初殿试。
乾隆推荐精选十年改为四月二十六日殿试,五月初一日传胪(即在殿试后,由皇帝主持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唱名典礼)上传语告下叫胪,即胪唱传名的意思故二甲第一名也叫传胪清乾隆二十六年又改在四月二十一日殿试殿试地点,清安在天安门外,顺治十五年改在太和殿前考试,雍正元年恩科,十月廿七日殿试,因天气寒冷改在殿内考试,以后遂为沿例殿试之制始于唐武则天天授元年(690年) “策贡士于洛成殿”又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于“讲武殿度进士”后遂为永制殿试后进士分等级始于宋宋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开始把考中的进士分为五甲(等)元顺帝时又将进士分为三甲,并规定一甲为三人明沿元制,洪武四年(1371年),明太祖朱元璋始策问贡士于奉天殿,赐一甲三人推荐精选进士及第,赐二甲进士出身,赐三甲同进士出身其中二三甲进士科名额不等,无定数清沿明制,自顺治三年(1646年)丙戌开科,会试后将录取的贡士举行殿试殿试只考一场,只考策题一种,名殿试策策问大多是考问当时政治,经济和治国安邦、巩固政权之策考生要写文章回答策问故谓对策殿试策题,以制策四条,由皇帝亲自命题清制,由读卷官在殿试前一日,集文华殿密拟策题若干道,进呈皇帝钦定(珠笔圈定)。
又因殿试由皇帝亲策,即亲自主持考试,故殿试只设读卷官无主考官读卷官明代为十七人清初顺治,康熙时读卷官为十四人雍正元年改为十二人乾隆二十五年减为八人,由大学士二人,院部大臣六人充任并派王公大臣监试,以后皆以八人为定制金榜题名,因殿试发榜用黄纸,表里二层,分大小金榜,小金榜推荐精选进呈皇帝御览后存档大内,大金榜用皇帝之宝,传胪后由礼部尚书奉皇榜送出太和中门,至东长安门外张挂在宫墙壁,故考中进士者称金榜题名,金榜按殿试成绩将进士分为三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头名状元,因唐朝举人赴京考试皆须投状,故名,第二名榜眼,眼二也,故名第三名探花,因唐朝新科进士杏园举行“探花宴”,故名,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各科名额不等传胪后,一甲三人插花披红,状元用金质银簪花,诸进士用彩花,由鼓乐仪仗拥簇出正阳门,跨马游街,备伞盖仪送回会馆住所其余二甲,三甲由东华,西华门出宫金榜题名”在当时被视为读书人功成名就之时,称为“登科”,“洞房花烛夜”为“小登科”,就是说这是比终身大事还大的一生中的大喜事,古往今来都是学而优由士,授官也按“金榜”甲第而论,一推荐精选甲状元授官翰林院修撰,级别从六品(明清官分九品,各品又分正从),榜眼,探花授官翰林院编修,级别正七品,二甲进士授从七品,三甲进士授正八品。
都再经朝考,按成绩,结合殿试名次,分别授翰林院庶吉士、主事、中书、知县等职传胪后第二天,天子赐“恩荣宴”于礼部,又叫“琼林宴”,因宋代曾设宴于汴京以西的琼林苑,故得名,此宴为天子恩赐,钦命内大臣一人为主席(皇帝代表),状元一席,榜眼、探花一席,其余进士四人一席,诸读卷官也赴宴进士每人颁发给牌坊银三十两二十八日于午门前赐状元六品朝冠、朝衣、补服、带、靴等物,赐进士每人银五两,表里衣料各一端二十九日,状元率诸进士上表谢恩五月初一日状元率诸进士到孔庙行释褐礼,易顶服,礼部题请工推荐精选部给建碑银一百两,交国子监立石题名,现北京孔庙内大成门外共有元明清进士题碑189座,是我国最大的科举题名碑群 首都博物馆 刘长工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推荐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