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文言问题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488962356 上传时间:2023-08-2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文言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八上文言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八上文言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八上文言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八上文言问题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文言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文言问题(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问题汇总桃花源记 1、桃花源记作者在文中虚构了一个怎样的社会?(作者笔下的桃花源有怎样的特点?) 【那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自由安乐.环境优美、社会和谐、民风淳朴】、作者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世外桃源”,请结合选文作答.(2分)【示例l:作者通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其中往来种作”、“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等语句描绘了一个自然环境美好,人人安居乐业,人们和平劳动的“世外桃源”。 示例2;作者通过“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的语句描绘了一个民风淳朴的“世外桃源。】3、作者笔下桃花源人生活的美好表现在哪里?【自然环境优

2、美、社会安定和平(没有压迫、剥削)、百姓生活和乐、物质富足、民风淳朴;】4、作者为什么要虚构一个与现实对立的美好世界?(“桃花源是陶渊明虚构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愿望;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5、作者为什么要写“寻向所志,不复得路”?(作者为什么要写刘子骥寻访桃花源“未果?) (文章最后还写了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节,其作用是什么?)【增添神秘色彩;暗示桃花源是一个虚构的似有实无的理想世界,并不存在;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6、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

3、“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 请用简洁的文字补充下面对“渔人行踪的概括: 【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 做客桃花源离开桃花源复寻(迷失)桃花源】2、“此中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联系上下文,想想“此人 说了些什么 ,试概括为三点。【()讲社会的动乱,黑暗和秦以后的变迁。(2) 讲桃花源外人民所受的苦难。 ()讲统治者对老百姓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桃花源外朝代更替,

4、社会动乱,人民生活痛苦.)、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 【为桃花源外的世界如此动乱、黑暗而叹惋,为他们一直过着痛苦生活而叹惋。】或庆幸自己有一个幸福的家园,也为世人饱受战争之苦而惋惜。】4、桃花源中的人为什么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希望外人破坏桃花源的宁静、详和.】5、桃源中人“不复出”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厌恶外界的战乱,追求宁静、和平、幸福的生活;同时,桃花源中景色优美、社会和谐、民风淳朴,人人能安居乐业。】6、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的想象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 【示例

5、:“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内容都没有具体表现,但读者结合文章可以想象到“具言”和“叹惋”是桃源外世事变迁,人们饱经战乱之苦。】7、本文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家、道家思想,请选择其中一“家”作简要说明。 答案要素:【文本中理想社会内涵(2分)儒家“大同”思想或道家“避世自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思想。(2分)示例:(儒家) 如文中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表现了“桃源中的老小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幸福,这体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的“大同”思想.】陋室铭、文章是从居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表明陋室的景色之雅、交往之雅、情趣之雅,见“惟吾德馨”,而明“陋

6、室不陋的。2、陋室铭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情怀)? 答: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志趣。3、文章前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运用了类比的写法;目的是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文中前面说“斯是陋室”,结尾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是陋还是不陋? 【从建筑和室内布置来看是简陋,但由于室的主人品德高尚,所以就不显得简陋。】、文章结尾提出两个历史人物、引用孔子的话,分别有什么作用? 【用诸葛亮、杨雄两位先贤自比,说明只要“德馨”,所居的陋室就不显得简陋;引用孔子的话,反问句式

7、呼应前文“斯是陋室”,点明了文章主旨,表明作者高洁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都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贤自比,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陋室铭以孔子的话结尾,用意何在?答:这是全文的画龙点睛这笔,引用孔子的话,突出了“惟吾德馨”的主旨。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

8、动,使景物有生气,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7、作者既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为什么?答:不矛盾。前者是指生活情趣高雅,后者是说没有俗务缠身。8、写出三组对偶句(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3)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说、 在第一段中,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莲的可爱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意在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操?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清高气质等方面,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

9、情操.2、作者要赞颂莲花,为什么还要写菊和牡丹?从中能看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写菊和牡丹的目的是衬托莲的高贵品质,写菊是正面衬托,写牡丹是反面衬托。】 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3、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菊-“花之隐逸者” 象征-不趋炎附势的人.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的人. 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表达了: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的思想感情.4、从作

10、者对莲的赞美来看,“君子”应是怎样的人?具有不慕富贵名利、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的人。(或君子的美好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庄重,质朴,不哗众取宠,不炫耀自己,正直不苟,豁达大度,不慕名利,洁身自好。)5、篇末作者运用感叹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态度? 【他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种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慨叹),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批判、嘲讽)】6、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

11、活态度。】 、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爱不同的花象征不同的生活态度。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爱菊”的隐士极少。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的,其目的在于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作者 “爱莲”意在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8、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他们的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 相同: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9、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

12、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却将它放在最后,这样写的原因是什么?【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10、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环境可以改变人),“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人可以不受环境的影响)。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1、结合内容简要说明爱莲说一文的标题不能改成莲说的原因。“爱”字直抒胸臆,感情色彩强烈. “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爱”使借物抒情、

13、托物言志的特点更鲜明。 “爱是全文的文眼。 (改换后则无以上效果与作用)12、你喜欢什么花?请谈谈你喜欢这种花的原因或它寄托了你怎样的思想感情。(可只谈原因或只谈思想感情)(4分)示例;兰花,兰花无论后于何处都是默默无闻的绽放,默默散发出幽香,具有纯朴高雅,不张扬、不媚俗的品质。示例2:梅花,“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能凌霜傲雪,展示了逆境中奋进、战胜困难的精神。示例3:桂花,桂花不仅香气浓郁,而且可以作为香料,入药、人茶,有很强的实用价值,自然让人联想到无私的奉献。(由桂冠、月中的桂树想到桂花的高贵亦可)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

14、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核舟记1、核舟记选自清朝张潮编著的虞初新志一书,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篇说明文.文中点明核舟主题的句子是“盖大苏泛赤壁云。2、核舟的精湛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雕刻材料体积小(2)所刻内容多 (3)所刻事物逼真 雕刻主题鲜明3、第三段文字为什么先介绍苏东坡,后介绍黄庭坚、佛印?()主题是大苏泛赤壁 ()窗上刻的是东坡的文句 (3)三人位置东坡居中、第三段文字人物描摹栩栩如生,请你分析原因.(1) 抓住细节,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等。(2) 准确使用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如“执、抚、指、语、矫、视”等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3) 采用了粗略勾勒与细致描写相结合的写法.作者的运笔有时采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采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