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946298 上传时间:2022-12-21 格式:DOC 页数:225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225页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225页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225页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4页
第4页 / 共225页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5页
第5页 / 共2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2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文言文答题技巧-语文文言文答题技巧高考语文满分答题技巧:文言文断句与翻译在通读全文,了解大意的基础上,利用以下方法:1虚词标志法:句首常有“盖、夫、惟、凡、故、今、若夫、且夫、至于、至若”等虚词;句尾标志词有“也、乎、焉、矣、耳、哉、与”等虚词。2实词标志法: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言”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文言文谓语,可利用此特点在它之前找主遇,之后找宾语。3修辞标志法:为使文章达到句式整齐,语气连贯的效果,古人写文章经常运用对偶、排偶、顶真、层递、反复等修辞技巧,如果以此特点为依据,其准确性更高。4名物标志法:名词和代词常作主语(句首)和宾语(句尾)来断句。还要懂得

2、古代文化常识,诸如年龄、称谓、纪年纪日、职官等方面的知识。5结构标志法:利用固定结构的成对搭配性(见后面常见固定结构)及位置的相对固定性,如有些关联词常常能承前启后,它们前面一般可断句,如“是故、于是、是以、向使”等。文言文翻译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3译准句子语气和句间关系 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名词的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成为”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

3、父”、“粪土当年万户侯”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一狼犬坐于前”、“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斫其正,养其旁条”、“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敌人远我,欲以火器困我也”。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用法:“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动词活用为名词,如“则其至又加少焉

4、”、“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判断句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被动句: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徒见欺于王”“为”、“为所”、“为所”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被”。意念被动:兵挫地削省略句: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省略介词:“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注意:“以,与,从,为,因”五介词常省略宾语。宾语前置:疑问句中,

5、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等。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定语后置: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 备查知识3:常见固定结构一、表示疑问何以?(凭什

6、么?)何所?(所是什么?)奈何?(怎么办?为什么?)如何;奈何?(把怎样呢?)孰与?(与比,哪个更?)独耶?(难道吗?)二、表示反问何哉(也)?(怎么能呢?)何为?(干什么呢?)何之有?(有什么呢?)如之何?(怎么能呢)岂(其)哉(乎,耶)(哪里呢?哪里呢?)安哉(乎)?(哪里呢?)不亦乎?(不是吗?)非欤?(不是吗?)宁耶?(哪里呢?)(10)顾哉?(难道吗?)(11)独哉?(难道吗?)三、表示感叹何其也!(怎么那么啊!)直耳!(只不过罢了!)惟耳!(只罢了!)一何(多么啊!)亦哉!(也真是啊!)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四、表揣度无乃乎(欤)(恐怕吧?);得无(微)乎?(该不吧?)其欤?(

7、不是吗?)(兼表反问)庶几欤?(或许吧?)五、表示选择与其孰若?(与其,哪如?)欤,抑欤(耶)?(是,还是呢?)其?其?(是呢?还是呢?)六,其它否则:如果不就。何乃:岂只是;为什么竟。、既而:随后,不久。既且:又又乃尔:竟然如此,这样。然而:这样却;但是。,然则: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虽然:虽然如此,;即使如此,但所谓:所说的,所认为。谓之: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无以: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无庸:不用,无须。无由:不可能,无法,无从。相率:竟相,一起。向使:假使,如果。之谓:说的就是。之于:对的态度,同相比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专页)文言文阅读一读懂选文选文多数是人物传

8、记,所以在阅读的时候注意总结文章涉及到几个人,他们之间什么关系,每个人都做了什么事。如果人物多且关系复杂时,可以单列一个人物关系表。叙事性的文章要顺着原文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不受其干扰。参看最后一个文言选择题,对文章进行翻译。有的时候可以跳出文章,按常理推断文章的发展或所讲的道理。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介绍人物身世,概述人物性格;讲述具体事例,图解性格特点;直接间接评论,表明作者观点。二答题技巧先读最后一道题目,了解大致内容和主要事件。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

9、”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预备知识一:官位变迁及官吏行为词:文言文中关于职务升降的词语:1.表被任以官职的:征、辟、察、举、召、荐、进、称、补、作、表、为、就2.表官职变化的:表任命的:授、拜、除、封;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表调动的:调、徙、转、改、放、出、出官;表降职的:左迁、迁谪、谪、逐、贬、诎表罢免的:夺、黜、罢、免、去、废、蠲;表恢复的:复、还表兼代的:兼;领;权,行,假,署;表辞去的:辞、致政

10、、告退、退、归故里跟俸禄有关的:俸、禄、秩、饷知(典、主)视事用事下车掾丞洗沐乞骸骨致仕常见职官的文言用词:武官:一般称呼为将军、尉、将、司马、节度使、掌书记、参谋、参军等。如:中郎将、屯骑校尉、祁连将军等。中央文官:一般称呼为大夫、侍从、郎中、员外郎、主事等。例如:谏议大夫、御史大夫、侍郎、秘书郎、翰林待诏。地方文职:太守、刺史、长史、别驾、黜陡使、知州、知府、令等。还有一个常见词:掾:古代官署属员的通称。有司 :有关的官员。古代常见官职名的职级例说: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2、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相当于省长。3、知州: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省辖市市

11、长。4、知县:地方行政长官,相当于县长。5、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司局级官员。6、行人:供差遣出使,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7、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相当于副县长。8、教授:专管训导考核学生,相当于省教育厅长。9、游击:掌管军队 防御,负责防御工作的师级军官。10、侍郎:中央机构中相当于现在的副部长。11、主薄:掌钱粮、户籍,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12、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预备知识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人称代词: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疑问代词:谁孰何曷胡焉安奚恶谦敬词语:请谨窃忝辱敢幸修辞词句:更衣山陵崩社稷中道崩殂兼词:诸焉盍旃叵1.文

12、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做题时要分析字形,辨明字义。从字音相同推测通假字。用互文见义对照解释前后词。用成语比较推导词义。联系上下文,前后照应,保持一致。要把对诗词的解释带入到原句原文中,看看是否合乎原文的语言环境。【答题技巧】:记住: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如粜;籴;穰;禳;觐。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

13、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对称词语和句子中处于对称位置的词语意思相近或相反。如: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以”:(被)重用、任用。追亡逐北,北:逃跑的人。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利用音形关系,通假推测。高考题:此除蝗虫谊也。附一:一词多义的产生:词的本义。如“狐乃引弓送而射之”。词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成语有“引吭高歌”。词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词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词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附二:考纲规定的120个常见文言实词:1爱安被倍本鄙兵病察朝2曾乘诚除辞从殆当道得3度非复负盖故顾固归国4过何恨胡患或疾及即既5假间见解就举绝堪克类6怜弥莫乃内期奇迁请穷7去劝却如若善少涉胜识8使是适书孰属数率说私9素汤涕徒亡王望恶微悉10相谢信兴行幸修徐许阳11要宜遗贻易阴右再造知12致质治诸贼族卒走左坐附三:古代常用但今天不常见的义项:先课秩逸禁对如掾工僭容贷狱白与多遽尤给按赡典令差执延省谢第折赧竟坐甫寻造过弑用2.文言虚词题【答题技巧】:1.把这个文言虚词翻译成现代汉语进行比较,看是否翻译成同一个词。先理解翻译所学课文中的虚词,再比较文段中的虚词。联系文句的整体意义和上下文的意义,注意辨明上下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