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858680 上传时间:2023-09-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数学探究式教学中存在的几个问题作者:徐爱娣教学管理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2374更新时间:2006-1-9我们知道数学课程标准有这样一个重要理念:“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们都在认真地学习这一理念,并在自己的教学中努力实践这一理念。课堂教学跟以前相比,的确改观了许多,鲜活了许多,学生的兴趣也提高了许多。但在探究学习时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的有: 1、把“被动探究”看作“真探究”。所谓“被动探究”就是在学习过程中看似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其实学生的“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这样的“探

2、究”活动不能体现探究学习本身的要义,其实是一种“假探究”。反映在课堂教学中老师是想“放”又不敢“放”或不知道怎么“放”,师生之间一问一答,课堂提问琐碎,学生的思维空间狭小,缺乏自主思考与探究的余地。案例有一位教师在上“圆的认识”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圆心、半径与直径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下问题:师:谁能说说你是怎样画圆的?生:把圆规的一只脚固定在一个点上,另一只脚转圈。老师示范:固定的一点叫圆心,用字母o表示。圆心有什么作用呢?生茫然。老师:你们的圆在哪里,老师的圆在哪里?生:圆心决定一个圆的位置。师:观察两脚间的距离有没有变化,你用什么方法表示出这一距离?生:从圆心到圆上画一条线段。

3、师: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在哪里?生:在圆心和圆上。师:连接从圆心到圆上的线段叫半径,半径用字母r表示。谁能说说半径有什么作用?这样的一问一答式教学,学生的思维被牢牢地束缚在老师所预先设计好的问题圈套中去了。究其原因,是因为老师没有创设好把学生思维引向纵深的问题情境,问题提得太零碎,对学生来说没有思维的挑战性。导致整个探究活动由老师牵着鼻子走,失去了探究学习本身的意义。我觉得这个环节可以这样设计:1、学生画圆,初步体会画圆的方法。2、交流画圆的方法并作小结、示范。3、比较讨论:同学们画的圆位置相同吗,为什么?画的圆大小相同吗,为什么?4、师生共同小结: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大小。2、按

4、图索骥,探究流于形式。案例:“三角形的面积计算”教学片段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吗?学生操作后: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师:再请同学们拿处两个完全一样的锐角三角形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生怎么也拼不成。师:请同学们停一下。我们可以把其中一个沿着它第的高剪开(边说边演示剪法),剪开以后再拼一下。学生操作。师:再请同学们拿出两个完全一样的钝角三角形,用刚才的方法拼一下,看看能否拼成一个长方形。学生在教师的指令下又顺利完成了操作。师:观察、思考一下

5、,长方形的长与三角形的底有什么关系?长方形的宽与三角形的高又有什么关系?生答略。师: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面积的多少?生:一半。师:可以用哪个分数表示?生:1/2。师:三角形的面积怎样计算?本例中,看似每个学生都参与了探究活动,每个环节学生都在探究,但这种探究活动完全是在教师的指令下进行的。当学生碰到困难时,不是给学生充分的时空,不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而是用教师的指令代替学生的思考。学生只要按部就班地完成整个操作过程,就能得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无须学生太多的思考与创新,失去了探究学习所能体现出来的价值。3、非关键性环节随意探究,浪费时间。新课标倡导把探究学习

6、作为重要的学习方式。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讲授内容的多与少,似乎成了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老师也似乎形成了一条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尽量少讲,甚至不讲。在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谈“讲”色变,不择时机、不择问题地要求学生探究。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时,安排了这样一个活动:师:“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同学们看这个分数象不象我们的三口之家,它各部分名称是什么呢?同学们一起讨论讨论。生1:“2”叫爸爸,“1”叫妈妈,“”叫小孩。师:“2”可以叫分母,大家再讨论讨论“1”可以叫什么?生2:“1”可以叫“分父”。教师让其坐下。生3:“1”可以叫“分女”。师点拨:我们三口之家有的孩子是女孩,

7、有的是男孩,那“1”可以叫什么?生4:“1”可以叫分子。师如释重负,终于露出了笑容。实质上,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是人为规定的,老师直接告诉学生就行了。上述案例中,教师让学生化了近十分钟的时间“探究”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还提示孩子们想想自己的三口之家,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乱猜一通,难道这样就是探究学习?在这非关键性的环节,随意探究,任意浪费时间,这就必然导致在理解和探究分数的意义时间相对不足,必然导致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难以落实和完成。4、不顾学生的真实基础探究,学生没有兴趣。问题的难度与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适当提高问题的认知水平,将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课堂教

8、学中,所提问题要难易适度。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可划分为三个层次:“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人的知识水平就是在这三个层次之间循环往复、不断转化、螺旋式上升,课堂提问不宜停留在“已知区”与“未知区”,即不能太易或太难。而应在“已知区”与 “最近发展区”的结合点,即知识的增长点上设问的,使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案例:“认识钟面”教学片断师:(出示钟面)同学们认识钟面吗?生:认识。师:请小组合作,仔细观察,讨论:(1) 钟面上有几根针?长的叫什么针?短的叫什么针?(2) 钟面上有几大格?几个小格?你是怎么知道的?学生分组观察后,围绕老师的问题一一作答。学生兴趣平淡。上述案例中,教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太过容易,因此学生不感兴趣。其实,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钟面已有丰富的经验的,这可能是其父母教的,可能是学生平时经常注意的。教师忽视了这一点,仍然按部就班地照着教材的编写意图,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学生哪有兴趣?教学管理录入:徐爱娣责任编辑:agan 上一篇教学管理: 做游戏我当然喜欢 下一篇教学管理: 听课反思【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热点最新推荐相关教学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