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通用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848306 上传时间:2023-09-08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通用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通用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通用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通用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通用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通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九年级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试题通用(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淀区九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测评 第I卷 积累运用(23分)一. 本题包括1-4小题,全部为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8分)1. 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 )A. 拾级诠释面面相觑B. 褒贬干涸揠苗助长C. 粗犷履历近在咫尺D. 窘迫涟漪鲜为人知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是( )A. 旅游者陶醉在小城美丽古朴的景色中,感觉好像走进了世外桃源。B. 班主任三顾茅庐,终于使沉迷网络而辍学的学生返回了课堂。C. 面对我军强大的攻势,城中的敌人黔驴技穷,只好乖乖地放下武器投降了。D. 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否则就会闹出郑人买履式的笑话。3. 文学常识的内容搭配有误的是( )

2、A. 陈涉世家司马迁史记B. 桃花源记陶渊明晋朝C. 济南的冬天老舍“人民艺术家”D. 皇帝的新装安徒生英国4. 文言加点词注音和解释完全正确的是( )A. 见藐小微物普少习吏事(学习)B. 默而识之可爱者甚蕃(多)C. 岁以大穰贻以金钗(赠给)D. 大楚兴,陈胜王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没有出路的境地)二. 本题包括5-9小题。(共15分)5. 改正下列词语中的四个错别字,注意书写正确、规范、整洁。(2分)相提并论浮想联篇含辛茹苦中西合壁永往直前根深蒂固陈词烂调不言而喻6. 背诵、默写(7分)(1),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1分)(2)忽如一夜春风来,。(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1分)

3、(3)人有悲欢离合,。(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1分)(4)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中由描写景物转入到评论历史人物的诗句是,。(2分)(5)出师表中“,庶竭驽钝,”一句表明了出师北伐的目标。(2分)7. 请从西游记或水浒传中取材,补全下面的对联。(2分)上联:胆大心细,子龙勇救刘后主。下联,。8. 依照下面的语句,写一句富有哲理的话。(2分)一条小溪,只有汇聚众多的细流,才能成为奔腾汹涌的大江。_9.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是( )(2分)唐诗里寒山寺的钟声余音袅袅,舒展双翼,飞越红尘,穿透历史长河上的层层雾霭,似雁鸣似笛声,声声荡声回肠。_。唐朝的江枫渔火,就这样永久地徘徊在隔世的诗句

4、里,应和着寒山寺幽幽的钟声,敲打着世人浅愁的无眠。 惟有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依然重复着永不改变的晨昏。 昔日的宏图霸业如长河沙砾,曾经的盛世繁华似过眼烟云。 秦皇汉武,折戟沉沙;唐宗宋祖,空余嗟叹。 世事更迭,岁月无常,多少帝王都被雨打风吹去!A. B. C. D. 第II卷 理解感悟(37分)三. 文言文阅读。(共10分)阅读捕蛇者说选段,完成第10-13题。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

5、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10. 下列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则久已病矣病入膏肓B. 犯寒暑作奸犯科C. 汪然出涕曰涕泗交流D. 以尽吾齿唇齿

6、相依11. 解释下面加点字的意思。(2分)(1)虽鸡狗不得宁焉虽:_(2)谨食之,时而献焉食:_1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君将哀而生之乎?_13. 用原文语句填空。(4分)(1)蒋氏是怎样让作者确信“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的?请结合选文内容作简要的分析。(3分)_(2)文章结尾与“若毒之乎?”呼应的句子是 _。(用原文回答)(1分)四. 现代文阅读。(共27分)(一)阅读冬日香山,完成第1418题。(12分)冬日香山天寒地冻的时节,我来到香山,领略了香山性格的那一面。早晨一爬起来我便去逛香山。这里,我春天时来过,是花的世界;夏天时来过,是浓荫的世界;秋天时来过,是红

7、叶的世界。而这三季都游客满山,说到底是人的世界。现在可好,无花,无叶,无红,无绿,更没有多少人,好一座空落落的香山,好一个清静的世界。过去来时,路边是夹道的丁香,厚绿的圆形叶片,白的或紫色的小花;现在只剩下灰褐色的劲枝,挑着些已弹去种子的空壳。过去来时,山坡上是些层层片片的灌木,扑闪着自己霜红的叶片,如一团团的火苗,在秋风中翻腾;现在远望灰蒙蒙的一片,其身其形和石和土几乎融在一起,很难觅到她的音容。过去来时,林间树下是厚厚的绿草,茸茸地由山脚铺到山顶;现在它们或枯萎在石缝间,或被风扫卷着聚缠在树根下。如果说秋是水落石出,冬则是草木去而山石显了。在山下一望山顶的鬼见愁,黑森森的石崖,蜿蜒的石路,

8、历历在目。可以想见,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我现在就正步入这个虚静世界。苏轼在夜深人静时去游承天寺,感觉到寺之明静如处积水之中,我今于冬日游香山,感觉到香山神清气朗如在真空。与春夏相比,这山上不变的是松柏。一出别墅的后门就有十几株两抱之粗的苍松直通天穹。树干粗粗壮壮,溜光挺直,直到树梢尽头才伸出几根道劲的枝,枝上持着束束松针,该怎样绿还是怎样绿。树皮在寒风中成紫红色,像壮汉羞脸。这时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我徘徊于树

9、下又斜倚在石上,看着这红日绿松,心中澄静安闲,只觉得胸若虚谷,头悬明镜,人山一体。柏树或矗立于路旁,或伸出于石岩,森森然,与松呼应。你看他们身下那些形容萎缩的衰草败枝,你看他们头上凛冽寒风中的红日蓝天,你看那被山风打扫得干干净净却无人光顾的石板路,你就会明白松柏的骄傲。他们不因风寒而筒袖缩脖,不因人少而自卑自惭,他们挺立在严寒之中,展现着盎然的绿意,孕育着蓬勃的生机。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你看这山,她借着季节相助舍掉了丁香的香味,芳草的倩影,枫树的火红,还有游客的捧场

10、。只留下这长青的松柏来作自己的山魂。山路寂寂,阒(q)然无人。我边走边想,比较着几次来香山的收获。春天来时我看她的妩媚,夏天来时我看她的丰腴,秋天来时我看她的绰约,冬天来时我却有幸窥见她的骨气。她在回顾与思考之后,毅然收起了那些过眼繁花,只留下这铮铮硬骨与浩浩正气。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作者 梁衡 略有改动)14. 文章第段描写了冬日香山的主要景物特征及其给人的感觉,仔细阅读文章,补全下面图表的内容。(3分)15. 仔细阅读第段,在作者的笔下,冬日香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春夏秋的香山又给人什么样的美感?(2分)冬日香山:_春夏秋的

11、香山:_16.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A. 文章第段描写太阳“从东方冉冉升起,走到松枝间却寂然不动了”,侧面表现了作者澄静安闲的心境。B. 文章以游踪为写作顺序,把途中所见景物娓娓道来,条理清晰,主次分明,详略得当。C. 文章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冬日香山与其他三个季节的香山相比,突出了冬日香山的性格特点。D. 文章多次提到“清”“静”,结尾“香山,这个神清气朗的冬日”与文中的内容呼应,从而深化了冬日香山“清”“静”之美的主题。17. 任选一个语段,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单的赏析。(3分)(1)当秋气初收,冬雪欲降之时,这山感到三季的重负将去,便迎着寒风将阔肩一

12、抖,抖掉那些攀附在身的柔枝软叶;又将山门一闭,推出那些没完没了的闲客;然后正襟危坐,巍巍然俯视大千,静静地享受安宁。(2)当我登上山顶时回望远处,烟霭茫茫,亭台隐隐,脚下山石奔突,松柏连理,无花无草,一色灰褐。好一幅天然焦墨山水图。焦墨笔法者舍色而用墨,不要掩饰只留本质。_18. 文章第段“靠着这骨这气,她会争得来年更好的花,更好的叶,和永远的香气”,谈谈这句话给你的启示。(2分)_(二)阅读说屏,完成第1922题。(9分)说“屏”“屏”,我们一般都称“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的了。后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因为研究古代建筑,接触这种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的东西,便觉得它实在微妙。我们的先人,擅长把屏的功能与美感结合起来,关键是做到了一个“巧”字。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屏可以分隔室内室外。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小时候厅上来了客人,就躲在屏后望一下。旧社会男女有别,双方不能见面,只得借助屏风了。古代的画中常见室内置屏,它与帷幕起着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