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813868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摘要:随着农业的发展,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使农村劳动力从老式的农业部门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这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协调城乡关系的重要方面。农村就业问题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摸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措施、途径是有效缓和目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核心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对策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国农村就业构造正在发生积极的变化,非农就业比重上升。从事农林牧渔的就业比重为61.57,比下降68;工业就

2、业094,比提高2.37%;商、饮、服务业就业比重为544,比1999年提高1.79%。,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约0260万人,比上年增长约440万人,19年均转移农村劳动力8万人,平均年增长率为4%。1估计此后几年农村转移新增劳动力将在00万0万人,增长4%。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基本趋势体现为,本乡内非农就业比例下降,流向都市就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比例上升,县级都市和小城乡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能力有较大增强,农村劳动力跨省就业的趋势明显。乡镇公司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继续削弱,以乡镇公司吸纳农村劳动力为主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逐渐被外出务工和农村个体私营经济就业方式所取代,外出务工人员就业重

3、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务输出组织化限度明显提高。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就业通过了漫长而艰苦的体制变革、观念更新,家庭经济就业、自主创业、都市就业这三种基本的就业形式,构成了中国农村劳动力就业的多元构造。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表白,在19791999年的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中国GD增长的奉献高达1,即在GDP年均近9.个百分点的增长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GDP增长的奉献达1.4个百分点。2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效应 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 1增长产出总量,推动经济增长

4、。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长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效应一般可以推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12.%。在将来30年中,如果劳动力转移的劳动力市场等障碍得以消除,使都市和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大体相等的话,劳动力的部门间和地区间转移可以对CDP年均增长率奉献23个百分点,劳动力资源配备的正面效应将会更加充足地体现出来。 以这种方式推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并不需要增长额外的物质投入,只需对城乡就业构造作出调节。 2.提高农民收入,增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和,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随着

5、农民的劳动平均产出水平上升,农民的收入水平也会随之提高,农民收入中高于维持生存所需的部分,可用于追加农业投资,农业自身也有也许得到较快的发展。1965-1977年是日本农业剩余劳动力迅速转移的重要时期。195年日本每个农民年收入为4.6万日元,98年,每1万名农民拥有的汽车量达到了5.辆。随着农民收入的增长,日本农民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实现了生活都市化和电气化。在中国,994年农村中纯农业劳动力的年纯收入为1826元,兼业者为60元,非农业劳动者则为5200元,三者之比是:2.28:.8。以劳动日收入计,每个纯农业劳动力每日的纯收入平均为8元,约等于每个非农业劳动力每日纯收入的53%

6、。,农村剩余劳动力年平均务工收入6471元;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96元,而工资性收入人均为998元。可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有助于推动农民增收。 3.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老式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助于增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城乡劳动力的市场竞争,使现代经济部门的工资水平上升势头变缓,公司相对人工成本下降,利润相应上升。同步,新转移到非农业部门就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还会为现代经济部门发明出新增利润,刺激现代经济部门追加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加快工业化进程。 三、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面临许多困难,有些问题正

7、在阻碍农村劳动力就业,进而成为解决中国就业问题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1城乡构造矛盾明显,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一是国内都市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进程。,第二产业增长值占GP的比重为2.9%,其中工业增长值为459,但是城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只有41。都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发展速度不利于服务业的发展,而农村劳动力转移恰恰最容易进入都市服务业。二是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及由此衍生的城乡居民身份差别给农村劳动力的自由迁移增长了成本和风险,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备。劳动力市场的城乡分割、市场准人条件不平等、社会保障不充足等等构成了都市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和排斥。三是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不高,就业竞

8、争能力较弱。构造调节、产业升级、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在发明了大量就业机会的同步,就业构造变化导致了劳动力供应构造与劳动力需求构造浮现较大差别,缺少技能的劳动力供不小于求。目前国内农村人口中文盲人数庞大,农村人口的文化水平、技术素质偏低。国内农村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人数高达3亿,占农村人口的20.7%;小学文化限度的占38.;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仅占5。四是随着都市失业数量的增长,农村劳动力与都市劳动者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更加剧烈,过高的都市失业率会加大农村劳动力在都市寻找工作的机会成本。按照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7%左右,在既有经济构造状况下,每年将新增就业岗位20万到80万个,年度供不小于求的缺口在

9、1400万到50万个之间,再加上农村尚有2亿多富余劳动力,劳动力供不小于求的矛盾十分锋利。另一方面,老式行业浮现大批下岗失业人员,许多人再就业困难;而新兴的产业、行业和技术职业需要的素质较高的人员又供不应求。加入世贸组织后来,国际经济波动和世界经济构造调节对国内的影响更加直接,劳动力素质与岗位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更加突出。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就业构造性矛盾交错在一起,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更为艰巨。2农民工的就业环境不宽松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的行业、工种限制虽然正在逐渐取消,但仍存在其他制度性的限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歧视尚未完全消除;城乡公共就业管理服务体系对农民剩余劳动力开放还需解决观念

10、、体制和物质技术条件等问题,让农民工享有与城乡居民同等的公共就业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收入虽然有所上升,但农民工在城乡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长,农民工务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费等方面支出后就所剩不多了。享有不到与城乡居民同等的公共资源和服务以及大量额外支出都在一定限度上影响了农民工流动就业的积极性。 3.农民工的工资待遇和权益维护与其实现稳定就业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目前农民工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仍然严峻,体现最为突出的问题涉及:克扣和拖欠工资,强制加班加点和超时工作,劳动和卫生条件恶劣,不按规定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等。国家记录局所做的调查显示,农民工平

11、均每周工作6.4天,每天工作94小时。据有关方面调查,上报的拖欠农民工工资总额为亿元(至底偿付比例为8.4)。,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人数占农民工总数的28.7,参与城乡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占13.%,参与城乡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占10.0,参与工伤保险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数的12.9。由于记录口径和调查误差等因素,农民工实际参保率很也许还要低。 4.农民工社会保障普遍缺少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因素,国内社会保障体系单薄,不少公司不为进城就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缴纳社会保险费,公司将社会保险金承当转嫁给劳动者个人而形成超额利润,这一方面使资本积累加快,另一方面使劳动者贫困加深。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就业者缺少

12、社会保障的竞争模式,必然使P分派中资本的分派比例过大,而消费分派的比例过小。同步也导致了公司竞争的不平等,影响了市场经济体系的形成。 四、增进农村就业的重要措施 农村就业问题是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也是协调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此,从农村就业问题入手,积极摸索解决农村就业问题的基本措施、途径是有效缓和目前“三农”问题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矛盾的一条思路。作者觉得,应当重点采用如下措施:1提高农业生产率,增长农业剩余,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出名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费景汉觉得,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就在于如何把农村的伪装失业者所有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农业生产率的提

13、高是保证工业部门扩张和劳动力顺利转移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农业生产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目前,国内农村由于农业生产率低,农产品的增长重要是依托大量的劳动力投入,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因此,我们必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现代化水平,使国内农业生产率迅速得到提高,从而使大量的农业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 2.注重产业的转移与承办。农村劳动力流动与产业汇集有着密切的关系,哪里产业汇集效应大,哪里吸引的劳动力就多。反过来,农村劳动力的流动又加速了这些地区的产业汇集。但是,随着这种正反馈机制的形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又浮现了一种新的二元经济构造

14、,这对中西部工业化和都市化是不利的。 只有当中、西部地区有自己强大的产业汇集,实现东、中、西部产业趋同,地区差距才也许缩小。4因比,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大的地区,要认真研究产业集聚与劳动力流动的关系。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得到足够发展后,会向下一种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转移。因此,做好产业承办,有助于增进农村劳动力在本区域内转移,这既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核心所在,也是加速本区域工业化和都市化进程的必然选择。但是,产业转移除受比较优势的因素影响外,制度、市场等因素也非常重要。如果一种地区虽有比较优势,但是制度成本高,市场发育滞后,产业转移也会受阻。 此外,经济欠发达地区相对便捷的基本设施和相

15、对成熟的产业链比不上东部地区。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大力推动制度创新,扩大对外开放水平,优化投资环境,加快市场机制的哺育和发展。 .加快都市化进程,扩大就业需求。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向现代经济部门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因此,我们要坚持大、中、小都市和小城乡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都市化发展道路。大、中都市的经济规模较大,产业门类较多,汇集效应强,消费水平较高,为解决农村就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推动都市化,要不断加快既有大、中都市发展,继续调节和完善经济构造、提高产业档次,提高都市的经济效益,完善区域性中心都市功能,发挥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都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充足发挥大

16、、中都市增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用。小城乡是实现都市化的重要途径。国内多数小城乡既有人口规模小,经济发展空间较大,吸纳就业能力较强,农民进镇成本低,可觉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供现实需求。还要看到,多数农民是在搞好土地承包经营的同步兼营二、三产业,相称数量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完全具有离开土地进入离家很远的大、中都市的条件。小城乡具有与农村联系紧密的区位优势,便于直接发挥辐射和带动功能,增进水利、道路、环保、农电和通讯等农业和农村基本设施建设。让大多数农村劳动力仍故居住在村里,让那些在村外工作的人每天来回上班,比单纯将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新建的小都市和城乡更加便捷、有效。发展小城乡要以既有的县城和有条件的建制镇为基本,有筹划有环节地实行,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