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488798175 上传时间:2023-02-17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看杜甫的儒者情怀宋开玉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摘要:杜甫(712770)出身于一个具有正统儒家教育传统的家庭中,从其远祖东汉杜恕、东晋杜预以至其祖父杜审言,皆为当世大儒,所以他自谓世世代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可见杜甫对于他的儒者身份是十分看重的。他是原始儒家思想即孔孟思想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他的政治理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他继承和发扬了孟子的“大丈夫”精神,在有唐一代的诗人中,他较早地用诗歌对原始儒家道统思想进行了阐释。作于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是杜甫中年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最集中地披

2、露诗人一生心事的长篇。当时杜甫已经年过四十,十年的长安求仕,“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最后仅得河西尉的微职,因其不屑在长官面前“折腰”、“趋走”,低声下气,所以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官定”后,诗人由长安赴奉先县探望寄居他乡的妻子儿女,将沿途及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遂成此千古名篇。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爆发,但消息尚未传至长安,诗人沿途饱览民众流离失所的疾苦,也看到了以唐玄宗为首的统治者在骊山穷奢极欲的生活,因而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慨叹,而“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更是让诗人“愧为人父”、不胜悲哀。但是,就是在这种艰难困

3、苦之中,诗人也固守着儒者坚贞的情操,“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末官微禄中的诗人,也并没有折堕其青云之志,改变其“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忠君爱国立场,更没有改变其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胸怀。全诗以“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为主脑,因其心系国家民众,才能“穷年忧黎元”,才能从“朱门酒肉臭”想到“路有冻死骨”,才能在自己“幼子饿已卒”的悲惨情景中而“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并且“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诗人虽然一生蹭蹬下位、身处逆境、颠沛流离、穷困交加,但是他以天下为己任,对于国家和人民的热爱和悲悯,始终贯穿于他坎坷的一生及其全部诗歌创作中。这正是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贫

4、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节,也是孟子“人饥己饥”、“人溺己溺”仁者心的写照。悲悯天下的民胞物与思想、崇高而深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不移的忠君报国志向,构成了杜甫可贵的儒者情怀。关键词:杜甫;诗歌;儒者在杜甫的诗歌中,有五首诗可以看作是诗人人生不同时期重要的总结之作,即:一、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作于玄宗天宝九载(750),诗人39岁;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作于天宝十四载(755),诗人44岁;三、百忧集行,作于肃宗上元二年(761),诗人50岁;四、壮游,作于代宗大历元年(766),诗人55岁;五、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作于大历五年(770),诗人59岁。在这五首

5、诗中,百忧集行、壮游既有杜甫对年轻身体康强时个人生活游历的回顾,也有对自己暮年身枯气弱、蹭蹬下位、漂泊天际、壮志难酬的慨叹,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是诗人的绝笔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壮年的作品,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写于诗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艰难游宦阶段,诗人正值青壮年华,十年之中,困顿长安,孜孜以求有许身报国的机会,这时杜甫虽然屡屡“青冥垂翅”、“蹭蹬”难伸其志,但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一刻也没有忘怀。而最值得研读的是他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四十四岁的诗人杜甫

6、,在艰难的十年长安求仕之后,终于得到了河西县尉的微职,但因其不屑在长官面前凄凉“折腰”、卑卑“趋走”,所以又改任“逍遥”的右卫率府兵曹参军(官定后戏赠),而逍遥只不过是官卑的托词。“官定”后,杜甫由都城长安赴奉先县(今陕西省蒲城县)探望寄居他乡的妻子儿女,穷冬寒风之中,诗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路过了歌舞升平的骊山宫,想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等穷奢极欲的浮靡生活,也看到了百姓饥寒交迫的生活现实,心中百感交集,等到他回到家中,“幼子饿已卒”,更让他心如刀割(莫砺锋杜甫评传第二章),于是,他奋笔疾书,将沿途及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作成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其诗曰: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

7、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能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踏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胶葛。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

8、篚恩,实愿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蒙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拆,枝撑声窸窣。行李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这是一首流传千古的不朽名篇。全

9、诗以诗人还家探亲的过程作为主线,从结构上可以分为明志述怀、途经骊山和到家三部分,“前叙抱负,次述道路所经,末述到家情事”(清沈德潜杜诗偶评卷一),以“咏怀”为一篇正意,“穷年忧黎元”则是全诗的主脑(张忠纲等新译杜甫诗选)。从写作背景上看,当时杜甫刚刚结束长达十年的求仕生活,就任屑末小官,杜甫向来怀有“立据要路津”、“致君尧舜上”的宏伟志向,如今仅仅得到这个从八品下的闲职,未免心寒,然而迫于生计,只好屈就。当时安禄山已经在渔阳起兵,只是消息还没有传到京畿地区,朝廷还没有接到叛乱的消息,因此唐玄宗、杨贵妃等人仍然在骊山宫中尽情享乐、歌舞升平。在这首诗中,诗人杜甫以自己敏锐的眼光,看到了唐王朝面临的

10、大乱将至的重大危机,将个人怀抱、家国之忧发为歌诗。具体到全诗的段落分析,一般都分为三大部分:第一段从开头到“放歌破愁绝”,写杜甫自始自终坚守的拯世济民的政治抱负。第二段从“岁暮百草零”到“惆怅难再述”,叙写途经骊山的所见所闻所感。第三段从“北辕就泾渭”到结尾,主要写到家后的景况和感慨。杜诗详注卷四引明代胡夏客曰:“诗凡五百字,而篇中叙发京师、过骊山、就泾渭、抵奉先,不过数十字耳,余皆议论感慨成文,此最得变雅之法而成章者也。”宋黄彻溪诗话卷十云:“观赴奉先咏怀五百言,乃声律中老杜心迹论一篇也。”诚然,这首诗是最集中地披露了诗人一生心事的长篇,在杜甫的诗歌创作和人生经历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杜甫出身

11、于一个具有正统儒家教育传统的家庭中,从其远祖东汉杜恕、东晋杜预以至其祖父杜审言,皆为当世大儒,所以他自谓世世代代,“奉儒守官,未坠素业”(进雕赋表),杜甫对于他的儒者身份是十分看重的。在他的诗歌中,他不断提到自己的儒者身份,说自己“蒙恩早厕儒”(大历三年春白帝城放船出瞿唐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漂泊有诗凡四十韵),并且“法自儒家有”(偶题)。他认为治理国家应该依靠儒者,“醇儒硕生”应该据“冢宰庶尹”之位(封西岳赋),太宗、武后两朝的繁荣就是由于“文物多师古,朝廷半老儒”(行次昭陵)、“多士尽儒冠,墨客蔼云屯”(赠蜀僧闾丘师兄)。“左辖频虚位,今年得旧儒”(赠韦左丞丈济)也是诗人对朝廷重用儒生的称颂。

12、在他的赠答诗中,常能见到对别人儒家身世的赞扬,如“家声同令闻,时论以儒称”(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学业醇儒富,辞华哲匠能”(赠特进汝阳王二十二韵)、“相门清议众,儒术大名齐”(奉赠太常张卿垍二十韵),即使是因为为疏救宰相房管而得罪,诏下三司推问面临极刑的时候,杜甫上疏自辩,也是推崇“房管以宰相子,少自树立,晚为醇儒,有大臣体”(奉谢口敕放三司推问状)。当然,诗人也看到了当时朝廷不重视儒生的问题,他说“时危弃硕儒”(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天下尚未宁,健儿胜腐儒”(草堂),对于“呜呼已十年,儒服敝于地。征夫不遑息,学者沦素志”的社会现实十分痛心,认为“周室宜中兴,孔门未应弃”,所以当流浪漂

13、泊中的诗人闻听衡山县重修孔夫子庙后,高兴地写下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希望儒家事业“凡百慎失坠”(题衡山县文宣王庙新学堂呈陆宰)。对于自己久处下位,成为“乾坤一腐儒”(江汉),尽管他会有“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儒生老无成”(客居)的慨叹,甚至发出“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的醉时牢骚语,但是,他担心的始终是“儒术诚难起”,而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因为自己对儒道的坚持,“家声庶已存”(奉留赠集贤院崔国辅于休烈二学士),因而,当他心怀稷、契之志,遭际离乱,壮志难酬的时候,仍然能坚守纯儒高尚的情操,“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

14、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就是诗人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的最好的写照。宋张戒岁寒堂诗话卷下云:“少陵在布衣中,慨然有致君尧舜之志,而世无知者,虽同学翁亦颇笑之,故浩歌弥激烈,沉饮聊自遣也。此与诸葛孔明抱膝长啸无异,读其诗,可以想其胸臆矣。嗟夫,子美岂诗人而已哉!”这不仅是对杜甫作为诗人的赞许,更是对杜甫作为儒者的尊崇。所以清代刘熙载艺概诗概认为杜甫“一生只在儒家界内”。杜甫是原始儒家思想即孔孟思想的继承者,也是孔孟思想的忠实实践者,在有唐一代的诗人中,他较早地用诗歌对原始儒家道统思想进行了阐释,并且奉行终生。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杜甫

15、无时无刻不满含着对于国家的热爱之情。在封建社会,君主是国家的象征,对于国家的热爱,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对君主的忠爱。杜甫是忠君爱国的,宋代苏轼说杜甫虽“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苏轼王定国诗集叙),但是,杜甫并不是愚忠,“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杜甫对君主的忠诚是发自内心的,他赞同孟子“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的君臣关系基础,“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孟子万章下),“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贞观政要求谏),“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

16、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贞观政要君臣鉴戒)杜甫认为“兴衰看帝王”(入衡州),但“君臣各有分”(别张十三建封),因此,他特别重视“君臣合”(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强调“君臣共济”才能“贤圣同时”(诸葛庙),认为“古来君臣合,可以物理推。贤人识定分,进退固其宜”(述古三首之一),可见杜甫是以“君仁臣忠”(礼记礼运)作为明君贤臣相处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他并不是愚忠,而是在对君主的忠诚中寄托了国家强盛、万民乐业的希冀。他说“圣人筐篚恩,实愿邦国活”(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意思就是君主之所以优渥赏赐臣下,是希望君臣合德,致力于振兴国家,而“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则是臣子不能领会君主意志,不忠不勤的表现。杜甫是忠君爱国的诗人,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