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8773768 上传时间:2023-07-14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手足口病的中医疗法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好发于小儿的传染病,近些年来在世界各国广为流行。临床为口腔内、手、足部等部位发生疱疹,故而得此病名。它也是小儿常见的疱疹性疾病之一。全年均可有发病,但311月份多见,68月份为高峰期。这种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播范围极广,发病年龄可从4个月的婴儿到30岁的成人,但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这种病具有周期流行的规律,一般23年流行一次。我国近10年来有过两次较大的流行。治疗手足口病采用中药效果最好,一般用内服药和口腔涂药相结合,无并发症者一周左右即可治愈预后良好。也可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要定时让患儿用温水冲漱口腔;禁食冰冷或辛辣有刺激的食物,不

2、要给予咸食,以免引起疼痛而拒食;饮食要易消化,吃一些清淡、质软、温性的饭菜,多喝温开水;要让患儿有足够的休息;要保证患儿衣服清洁,避免皮疹感染。治疗方法 急性发作期:手、足、口腔粘膜满布疱疹或溃疡,疼痛、发热烦燥,舌红、苔白或黄,指纹青紫或脉数。证因外感时邪病毒,脾胃蕴热泪盈眶郁蒸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方用自拟清热泻脾饮。药物组成:金银花、蒲公英、黄芩各10克,连翘9克,野菊花、赤芍大青叶各12克,石膏1530克。兼高热有动风之亦者加羚羊角、蝉蜕;兼心米之炽盛者,合导赤散;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地黄苡仁;兼阴虚者加麦冬、知母;兼风热犯肺者加桑叶、苦杏仁。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恢复期:

3、热退或微热。疱疹逐渐消退,胃纳欠佳等,此乃余邪未尽,治宜理脾助运,兼以清化。外方:谷芽、生意苡仁各15克,蝉蜕6克,钩藤、淡竹叶各9克,甘草5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本病中药古籍未有专门记载,但根据本病症状和特征,似属于中医“温病”、“湿温”、“时疫”等范畴,系实证、热证,治疗方法有疏风清热、清心泻火、清暑化湿、滋阴降火等。本人在临床观察本病除了手、足、口皮疹外,多兼发热、口臭、流涎、拒食、烦躁、大便秘结或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紫滞等症状和体征。多为外感时邪病毒、内有脾胃蕴热所致治宜清热泻脾,解毒凉血。在急性期间用自拟方清热泻脾饮。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透疹、燥湿除烦之功。使用本方应

4、注意病中即止,以防过用苦寒易伤脾胃,即在热渐退、皮疹缩小、其他兼症缓解时改用理脾助运兼以清化之药物,务使祛邪不伤正,邪去正安。预防措施:预防措施主要是隔离病儿,加强婴幼儿卫生保健,以减少感染机会。同时要注意居室内空气流通、温度造宜。手足口病是儿科常见的一种皮肤传染病,主要致病因素是柯萨奇病毒。好发于手、足、口腔粘膜处,皮疹特点是针尖到黄豆粒大小的小水泡,伴充血性斑丘疹,破溃后形成小溃疡面,周围红润、疼痛,同时伴发热或感冒症状。近年来,作者采用中成药治疗该病32例,疗效颇佳,现介绍如下。1治疗方法复方大青叶合剂(310)/次,每日3次;炉甘石洗剂摇匀,用棉签沾取药液外擦皮疹处(口腔粘膜疱疹除外)

5、。连用310天2治疗结果用药45天,疱疹消失,溃疡面修复为治愈;用药10天以内热退,溃疡面缩小,皮疹渐退为有效;治疗10天症状未见改善而改用它药和出现其它合并中医理论认为,本病的病因为外感湿热疫毒。当疫苗湿热之邪伤及肺脾两脏时,造成肺卫失和或毒邪蕴积于脾,使脾主四肢及开窍于口的功能失调,出现上述的临床特征,同时可伴有发热、流涕、微咳等类似夏季感冒的症状或流涎、拒食、烦躁等症。 中药治疗本病疗效颇佳,既能消除、缓解症状,又可缩短病程。在发病的早期和中期,一般多采用清热解毒、化湿凉血疗法,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连翘、黄芩、栀子、生苡仁、牛蒡子、蝉衣、紫草、芦根、竹叶、生石膏、黄连、灯芯草、六一散等;在

6、发病的后期,若见手足心热、食少、烦躁不安等症,可以再加入生地、麦冬、白薇、玉竹等养阴清热之品。 一、多发生於学龄前儿童,尤以1-2岁婴幼儿最多,偶发於成人。 二、粪口或飞沫型传染。 三、常在夏秋季节流行,潜伏期4-7日。 四、发疹前可有低热、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五、口腔的硬颚、颊部、齿龈及舌出现疼痛性小水疱,迅即破溃形成浅而白的溃 疡,四周绕以红晕。 六、手足发生米粒至豌豆大小的水疱,呈半球状或椭圆形,疱壁薄,疱液澄清, 多发在指甲周围及足跟边缘,数目不多,但亦可在50个以上,偶尔在膝前、 臀部,甚至全身泛发。 七、一般病程7-10天,很偶尔发生致命性的中枢神经并发症(也就是无菌性脑膜 炎

7、)或急性心肌炎。相关症状归属於温病的湿热病候,并确立清热祛湿,疏 风解毒是治疗此一症候的最佳原则。在这个治则指导下,只要能运用中药适度解热,调整患者的水液代谢,或是通便 以减少病毒复制速率,辅以一些对患部症状有针对性的药物,并适时注意患者体 能状态,就能够修正人体的内在环境,制造出一个病毒及细菌都不易生存的乾冷 内环境,不必费心去分离出病毒株,却可以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一、 初起: 1.一般临床前驱症状是38度上下的低热,头痛,咽痛,食欲不振,轻微便秘或软 便等。这时以中医而论是湿热阻於胸膈,微兼腑实。必须用清凉药物稍微发汗 ,如银花、薄荷、藿香、栀子、竹叶等,最好与轻微通便药物一起并用,以阻

8、 止肠病毒在肠管复制,如大黄、芒硝等。 2.选用方剂:凉膈散(大黄、芒硝、炙甘草、栀子、连翘、黄芩、薄荷、竹叶) 或是防风通圣散(加减,这两组方剂都有轻微通便泻下效果,此一阶段必须留 意患儿只要一出现便秘现象,就先用这两组方剂通便,大便一通,就可以停药 或换药,一旦便秘,则立刻再通。处理适当,可以让手足口病没有发病机会。 3.如果腹胀便软,则可减少芒硝用量,加上焦三仙、佩兰。二、 手足口病发疹: 1.手足出现水疱,水疱处有麻痒或针刺感,常引起患儿搔抓,此阶段发热较明显 ,腔内溃疡出现,因此患儿多半不愿进食,口渴,小便量少且色深,此时多半 属於中医范畴的湿热蕴结症候,原来的清凉药物可能无法及时排

9、除体内过度热 量,发汗也来不及带走多余水分,必须加用苦寒药物如黄芩、滑石、石膏、生 地、板蓝根、大青叶等。并加上利湿药物如木通、滑石、泽泻,或是燥湿见渭 的药物如白豆扣、石菖蒲等。以求更有效降低体温,更迅速排除体内多余水分。2.选用方剂:甘露消毒丹(藿香、白豆蔻、石菖蒲、薄荷、连翘、射干、黄芩、 滑石、茵陈、木通、川贝)最为对证,此一王孟英收载的叶天士名方,是湿温 时疫的主方,曾在清末温疫大流行时救回许多人的生命,连水土不服的吐泻都 可以收效。其他如小便特别红赤、量少则是导赤散,腹胀较重则以泻黄散加减 运用都可以。3.必须注意如果患者出汗已多,因小儿容易脱水,必须及早使用石斛、天花粉、 生葛根

10、等清热生津药,手脚水疱过多加茯苓皮、红花,体力不继加生黄耆、沙 参、炙甘草以提升免疫力,或是改用东垣清暑益气汤(当归、黄耆、青皮、陈 皮、苍术、白术、黄柏、泽泻、神麴、甘草、生姜、大枣、升麻、葛根)加减 运用都可以。4.如果并发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会出现体温快速上升,严重的喉痛、 恶心呕吐、唾液多量及倦怠感等症候,以上诸方可以选用,还可以用生甘草、 桔梗、玄参煎煮后微温啜服,这是医圣张仲景的名方桔梗汤加减,用药简洁, 效果极佳,并可外吹西瓜霜。 5.给药同时,可以用吴茱萸研末,与面粉调醋做成一元硬币大小药饼(约一元硬 币两倍厚),贴在脚底涌泉穴(脚底心),睡前贴上,醒后撕掉,

11、可以大幅缩 短口腔溃疡的疗程,这是清初儿科名医冯兆张收录在锦囊秘录中的特殊用法, 医学博士陈必诚的临床结果证明,内服中药加上此一穴位敷贴处理,可以将口 疮期缩短到三天手足口病后期: 1.一般在手足水疱十日之后乾平消失、口腔溃疡也会愈合、体温回复正常,但有 些患者可能体力较弱,会产生口乾、咳嗽、慢性咽炎及有少许水疱复发等情形 ,此时不必再用大量清热药物,选一些养阴生津药物如麦冬、沙参、石斛、玉 竹、党参、甘草及少量清凉药物如银花、薄荷等就可以。 2.选方:如麦门冬汤(半夏、党参、麦门冬、大枣、甘草、梗米)、清燥救肺汤 (桑叶、石膏、党参、甘草、胡麻仁、麦门冬、阿胶、杏仁、枇杷叶)还有沙 参麦冬汤

12、都可以应用。 3.也有些患者病后全身轻微浮肿、四肢沈重、低热不退、大便软,此时中医上属 於湿邪未尽,必须在利湿药如泽泻、茯苓、薏苡仁中加入益气健脾药如党参、 山药、陈皮及生津药如枸杞、葛根、五味子等。 4.选方:清暑益气汤,或是平常用生脉饮(参须、五味子、麦门冬)当成茶水饮 用,都可以逐渐恢复患者的体力。 参、手足口病致命性并发症的预防及中医治疗预防: 1.病毒性心肌炎:生脉饮加减(沙参或参须、麦冬、五味子、茯苓、丹参)是极 佳的选择,可以当成患儿的饮用茶水,煮过后放凉饮用,可以预防心肌炎。 二、并发症的中医治疗: 1.脑压过高、脑水肿:这时必须调整水分代谢,降低脑压,可以使用苓桂术甘汤 ,并

13、加重泽泻及钩藤的用量。 2.无菌性脑膜炎:伤寒温疫条辨中的升降散(僵蚕、蝉蜕、姜黄、大黄)以3:3: 1:10的比例用药,可以有效解除无菌性脑膜炎引起的头痛、畏光、意识不清的 症状,并足以对抗最凶悍的71型肠病毒。其中大黄剂量较高,其衍生物可以对 抗肠病毒,而且可以反射性降低脑压。是非常有效的方剂。 3.急性心肌炎:会造成心悸、乏力、眩晕、甚至心脏衰竭或心源性休克。 a.如果发热症状不重,表现为搏动无力,气短面白的可以采用宁心汤加减(人 参、麦冬、生地、枣仁、桂枝、瓜蒌壳、夜交藤、丹参、炙甘草、泽泻、赤 茯苓),这组方剂可以减轻症状,并稳定心搏。 b.如果发热严重、水分代谢不佳,双腿浮肿、胸闷

14、严重,此为中医湿热并重, 就不能用太多养阴药、可以用黄连温胆汤加减(黄芩、黄连、竹茹、陈皮、 半夏、生甘草、赤茯苓、丹参、滑石、枳壳) c.如果心悸严重,加上柏子仁、远志、酸枣仁等,胸闷严重加薤白、陈皮、木 香,发热严重加板蓝根、银花、连翘、竹叶心。 肆、手足口病的预防及家庭护理一、预防: 1.乾冷的环境不利於病毒复制,维持家中乾燥,未受污染的冷气房是不错的选择 。 2.肠病毒为粪口及飞沫型传染,因此勤洗手,多漱口及外出戴口罩习惯可预防感 染。 3.尽量使用公筷母匙。 4.成年人可能是无症状带原者,除了小朋友,大人出门前、回家后,还有亲亲小 婴儿前都最好刷牙漱口或用西瓜霜吹喉。 5.家中可将煎

15、煮一些青草茶当成日常饮品,如凤尾草、万点金、石柑仔、九层塔 、野牡丹、半枝莲、山药、都有清热利湿的效果,均可选用,或是简单的绿豆 苡仁汤加生甘草都可以。 二、居家护理 1.手足口病发生时,家庭护理工作格外重要,手足出现的水疱,除非抓破,一般 不会留下疤痕,因此小心不要让患儿搔抓弄破水泡,如果真的不舒服,可以用 等量的黄芩、黄柏、黄连、贯仲先用水煎煮过后外洗手脚水疱。如果能够买到 草药,马齿苋(猪母乳)全草水煎煮后清洗手足水疱患部、或是浓煎后用纱布 敷贴水疱患处极佳。 2.口腔溃疡严重的,可用冰硼散或西瓜霜、姜柏散吹喉。 3.口腔溃疡,食欲不佳,进食进药都不容易,必须吃流质高热量食物,不冰的奶 昔是不错选择。 4.发病儿童的餐具、毛巾、衣服等污染物品要进行消毒,最好与其他儿童隔离。 5.危险警讯:头痛、畏光、意识不清、嗜睡、抽搐是脑膜炎的前兆。胸闷痛、心 悸、乏力、眩晕呕吐、心律不整是心肌炎严重的讯号,都要格外留意。 除了多洗手、少外出,面对手足口病时,选择中医,多给患者一次机会!手足口病属于中医“温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毒时邪,内伤湿热蕴结,心火炽盛;病位在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