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孩子,我的 反思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748566 上传时间:2022-09-08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教育孩子,我的 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教育孩子,我的 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教育孩子,我的 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教育孩子,我的 反思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教育孩子,我的 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教育孩子,我的 反思(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反思一:是孩子从主线上变化了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从收到放的过程。 我儿子今年22岁,回忆她10近年的成长历程,我曾经对孩子规定很严肃甚至很苛刻,是孩子从主线上变化了我,我对孩子的教育有一种从收到放的过程。其间,有两件事让我从主线上动摇了本来的教育观念。第一件事发生在儿子上小学二年级的冬天,当时,她还局限性8岁。那天,外面下起了纷纷扬扬的大雪,雪景很美。我想运用这个机会引导孩子写一篇下雪了的日记,就把她领到阳台上,让她仔细观测,把看到的景色讲出来,我再协助她补充某些。然后,我引导孩子说:“雪景这样美,我们写一篇下雪的日记吧?”可孩子却坚决不批准,说:“教师没有布置,我不写。”我好言相劝,她还是

2、坚持回答两个字:“不写”。我权威受挫,非常恼火。一把把她拉到客厅,扬起手照她的屁股上连打数下,每打一下,追问一句:“写不?”越打越气,和孩子较上了劲,几乎不懂得怎么停下来。无论我怎么打,她只有一种回答:“不写!就不写!”我打得越重,她越不屈服。最后,还是我不得不先停了手,选择了妥协。由于我发现,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已经黔驴技穷,无法左右孩子的意志。 意外的是,孩子挨打后,一言不发地走到书桌前坐下,边哭边写。这篇日记,没有写下雪,而是对我做法的“声讨”。孩子年龄还小,诸多字还不会写,这篇拼音夹杂着中文的“声讨书”的开头是:诸多父母觉得,打是亲、骂是爱,父母打骂孩子是为孩子好,但我们不需要这样多

3、的“爱”!如果爸爸妈妈分开,我选择跟爸爸,不跟妈妈!看到这些,我很震惊。一方面,我惊讶一种不到8岁的孩子内心居然会有这样的想法,另一方面,我意识到,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在不自觉地反复我妈妈的方式,如果不加以变化,就会让孩子反复我当年经受的痛苦。反思二:父母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教养方式,这些因素对一种人个性发展的影响难以估计。 说一点我的成长经历,你就会明白我的担忧了。我兄妹3个,我是最大的。小时候,我的妈妈很爱我,但她教育我的方式是非打即骂,打得很重,骂得很凶,这种教育方式给我导致了严重的心理创伤,我甚至为此离家出走过,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近年之后,仍对妈妈布满怨恨,无法释怀,更无法与妈妈有

4、身体的亲近。我用了很近年,通过多种途径去修复这段创伤,修复与妈妈的关系,但过程非常艰苦。和儿子的冲突让我意识到,我如果再继续反复和妈妈同样的“爱”的模式,带给儿子的,同样将会是痛苦和伤害。 我们的思维模式、情感模式、行为模式,诸多时候就是这样从原生家庭学得的。可以说,父母如何看待我们,我们很容易不自觉地以同样的方式看待我们的孩子。对的的教养方式和有缺陷的教养方式,就会这样一代一代传下去,用一种心理学术语,就是“逼迫性反复”。我们在家庭中经历的痛苦与快乐,都可以构成“逼迫性反复”,但痛苦给我们的印记更深。后来,我做心理征询中也发现,许多虐童事件的施害一方,本人在年幼时大多有过受虐的经历。就是这样

5、,别人用在我们身上的,我们会习得,然后用在别人身上。因此,那一次打完儿子后,我很内疚。我就问儿子:“你但愿妈妈后来怎么做?”儿子还是用拼音夹着中文的形式,写了这样的话:“妈妈,我但愿你后来永远不要再打我。”我痛下决心,决定重新审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反思应当如何成为一种爱孩子更要会爱的妈妈。后来,我小心地把那张纸条贴在卧室的门上,让它时刻提示我,鞭策我,不要重蹈覆辙,让孩子反复我曾经经历的痛苦。从那后来,我再也没有打过孩子。反思三: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措施多某些反思,并积极地加以变化,从而超越上一代人和我们自身的局限。 其实,回忆起来,我之因此选择心理学这个专业进行研究,并对家庭教育

6、问题高度关注?这事实上也是源于我个人特殊的生活经历,让我有更强的成长动力。 心理创伤变成情结,情结意味着心理能量的不断投注,最后固定化,这也是诸多人难以从心理创伤中恢复过来的重要因素。学习心理学最大的好处是可以助人、自助,通过不断学习与反思,在对自己与上一代的关系、与下一代的关系进行梳理的过程中,我慢慢变成了一种更加智慧的人,更加会爱的妈妈。我很但愿通过自己所学,帮到更多与我同样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摸着石头过河”、有着诸多困惑的父母和她们的孩子。 中断那些给我们带来伤害的“逼迫性反复”,这不仅仅是我一种人要面对的问题,在做心理征询中,我遇到过诸多这样的案例,诸多父母都要面对这一种样难题:我们都

7、在无意识地传递着上一代人带给我们的错误的、有缺陷的教养方式,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育措施多某些察觉,并积极地加以变化,从而超越上一代人和我们自身的局限。 我们要时时警醒,家庭会伤人,爱也会。我们的爱要让孩子舒服而不是让她们感到压抑、感到窒息,甚至想要逃离、想要自伤、想要伤人。我们决不能以爱子之名,行害子之实。爱的有无,爱还是害,取决于被爱者,而不是施爱者。给孩子所需要的爱,而不是我们自觉得是的爱,才是真正爱孩子。反思四:诸多时候,我们给孩子的“爱”其实让孩子感到压抑和窒息。 尚有一件事,是孩子读初二时,那年她1岁。初中阶段的孩子,面临的各方面压力都比较大,但她们不再像童年时代那样,对父

8、母无话不谈,她们开始有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并把许多想法藏在心里,不容易向父母诉说。儿子就是这样一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有一天晚上,她的举动有些反常,放学回到家不是接着写作业,而是闷不做声躺在床上,过了一会儿竟抽泣了起来,我能感受到她在竭力克制自己。我赶忙问孩子发生什么事了,孩子哭着说:“如果不是为了你们俩,我都不想活了。”“不想活了”,这样的话从一种14岁孩子口中说出,这让我大脑中一片空白,我不懂得孩子正在经历着什么,更不懂得该如何协助她。但母子连心,看到孩子这样痛苦,我也忍不住在一旁陪着流泪。后来,我和老公分别与儿子谈心,才懂得是多种因素叠加起来的心理压力让儿子不堪重负。例如,她对学校的教育方式

9、有些反感,产生了厌学情绪;她学习压力很大,产生了自己难以排解的焦急;尚有我妈妈的因素。我妈妈从我儿子一出生就始终在我家协助照顾孩子。老人很爱孩子,对外孙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但她没有受过教育,不太懂得尊重孩子的隐私,常常偷瞟孩子在屋里干什么,翻看孩子的东西,孩子对此十分反感。孩子说:“我姥姥特像克格勃,妈妈,能不能让姥姥去别的亲戚家住一段啊。” 正是这样一种契机,让我一下子明白,我们平时给孩子的所谓的“爱”并不一定真的让孩子感受到了幸福,诸多时候,我们的爱让孩子感到的是压抑和窒息。反思五:遗憾的是,目前可以积极体察孩子内心的父母很少了。 儿子的那句“不想活了”,是孩子向我们发出的求救信号,让我

10、们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体察到孩子正在经历着多重压力的煎熬和严重的心理危机。我和孩子的爸爸总结了一下,在多种压力中,最重要的压力是学习压力,我们要一方面想措施帮她减轻这方面的压力。一方面变化的是家长的“成才焦急”,调低对孩子的盼望值。我们告诉自己,这个世界上成才的路有诸多,并非只有学习成绩拔尖的孩子才干成功,并非只有读名校才算成才。并且,条条大路通罗马,成功的概念没必要那么狭隘单一,我们需要拓宽自己的视野,站得更高,才干看得更远。人生短暂,孩子的健康幸福比社会所定义的成功更重要,孩子的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其实,“成才焦急”不仅是我们的困惑,它也在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父母,诸多父母都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句

11、话:在剧烈的竞争中,我们的孩子不能输! 我们都懂得,目前学生活得特别累,她们除了要完毕学校的作业,还要上父母给她们报的多种辅导班。她们很忙,几乎没有空闲时间去娱乐,甚至难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这样的辅导班,孩子有多少爱好呢?学习效率如何呢?父母似乎并没有想,她们只是觉得,报了班,自己就竭力了、心安了。 诸多为人父母者也许没故意识到,报辅导班只是缓和了父母自己的焦急感,而未必真的能帮到孩子。当孩子的学习成绩稍有退步或起伏,父母就很难接受,殊不知,这正是我们的“育儿焦急”、“成才焦急”在作怪。 我想告诉家长们的是,目前的教育体制是一种批量培养的模式,而每个孩子均有自己的特殊性,我们也要理性地看到这一

12、点。因此,作为父母,要保持对目前教育体制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苏醒结识,要对自己的从众心理有所察觉,要对社会的主流价值取向进行理性分析,并有所取舍,要避免完全被社会、被她人的价值取向牵着走。要可以跳出社会的框架去看自己和孩子,学会解决自己的育儿焦急。避免生孩无意识、养孩无意识。 父母们把一种社会主流价值模式强加到孩子身上,似乎唯有学习这一件事是通往成功的,只有学习好了,才算成才。这样一种模式像枷锁同样生硬地套在孩子身上,导致了孩子日复一日的疲劳,也让她们背负着难以承受的压力和焦急。 孩子的负面情绪越积越多,又没有学会用无害化的方式进行宣泄和解决,时间久了,孩子变得脾气暴躁,一点小事就也许让她反映过

13、激。由于,巨大的压力和内心冲突让孩子的内心像一种一点就着、随时有也许爆炸的火药桶,随时有也许使自己和身边的人陷入危险的境地。 父母盲目地随大流,孩子就会活得很冲突,很压抑,甚至很无助,很愤怒。负面情绪不能得到及时释放,积累到一定限度,就会爆发,甚至浮现恶性事件。周口高三学生雇凶杀父杀姐的悲剧就是这样一种彻头彻尾的爱的悲剧,这悲剧本可避免。孩子其实之前在QQ空间里发出过某些求救信号,只是未能引起注意,更没有人可以读懂,予以及时的疏导和引领。惨剧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酿成。 某些父母不太会体察孩子的内心需要,不懂得尊重孩子的独特性和独立性,被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牵着鼻子走,甚至有些父母对那些虚幻目的的追逐已经陷入疯狂的、非理性的境地。望子成龙的心,每个父母均有,这无可厚非。核心是,父母们能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察觉到自己的行为给孩子导致的影响,避免爱孩子变质为害孩子,甚至为孩子所害。 说句调侃的话,我们不仅要“感谢室友的不杀之恩”,甚至也要“感谢孩子的不杀之恩”。看似轻松的调侃中,其实蕴含着复杂的人生况味。我真但愿这样的悲剧不再重演,更但愿这真实的荒唐足以让天下为人父母者,慎为人父,慎为人母,学会反思,不断调节,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可以“三思而后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