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印件检验规范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613546 上传时间:2022-09-1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丝印件检验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丝印件检验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丝印件检验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丝印件检验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丝印件检验规范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丝印件检验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丝印件检验规范(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丝印件检验规范1.0目的1.1规范产品质量检测标准,确保产品质量完全满足相关客户的要求。1.2规范产品质量缺陷的统一描述,确保内/外部的品质交流和沟通达成共识。1.3针对相关质量缺陷,分析改进现行生产工艺质量控制方法。1.4确保生产和检测标准与产品质量标准的一致性。2.0适用范围2.1适用于所有丝印车间所有丝印产品的检测。2.2适用于外购、外加工或客供丝印产品的检测。3.0丝印件质量缺陷分类丝印件-质量缺陷分类颜色错误墨膜龟裂附着力差重影杂色点颜色偏差表面异物表面污染漏光断字油墨脱落飞墨拉丝露底色气泡丝印层偏薄丝印偏位表面折痕表面针孔白点丝印层偏厚补油不良表面刮花基材色差拖油字体粗细不均光泽不

2、均基材变形漏丝印黑占八、八、字体图案模糊字体变形表面压痕印倒(反)积油丝印内容错误滋墨洇(yin)墨漏油网痕丝印位置错误线路断线线路连线线路氧化线路高压击穿线路电阻高4.0丝印件质量缺陷判定等级:丝印件-质量缺陷判定等级CRT(致命缺陷)MAJ(严重缺陷)MIN(轻微缺陷)1、丝印油墨不符合ROHS相关规定和要求。2、丝印油墨无毒化验或检验不合格。1、丝印颜色错误,与客户要求完全不符。2、丝印颜色色差(Lab值)超过客户要求之标准。3、丝印位置错误,未满足客户要求。4、丝印位置偏斜程度过大,超过客户限定的允收标准。5、丝印内容错误,与客户要求不符。6、丝印层附着力不符合相关要求或耐磨测试不合格

3、。7、丝印字体或图案模糊不清,或丝印层墨膜厚度不均。&文字或图案丝印墨膜表面龟裂。9、产品表面污染、异物、尘点,超过允收限定标准。10、网版控制不足或油墨流动性控制不足,造成丝印断字,连线。11、丝印积油或洇墨,网版控制不足,造成漏油。12、产品表面清洁不足或静电处理不足,造成丝印油墨层脱落。13、作业人员操作方法和存储方式控制不足,造成产品表面折痕、压痕、刮花。14、车间防尘控制不足或油1、产品局部发现质量缺陷点,且缺陷点,参照品质限度样品,判定可接收。2、局部质量缺陷点可以通过量化加一描述和表达,且局部质量缺陷点,对产品整体物理感观影响不明显。墨不均,造成产品表面杂色点、表面异物。5.0丝

4、印件质量缺陷产生的原因分析5.1颜色错误-调制的油墨颜色与工程技术要求的完全不一致;或工程技术要求与客户要求的完全不一致(颜色偏差特别明显,或者根本就是两种不同的油墨颜色)。5.2颜色偏差-调制的油墨所丝印出来的颜色与工程技术要求或客户要求有一定的偏差,通过分光测色计读出的LabAE值与规定和要求的偏差值在客户接收范围内,或超过了客户的允收标准。5.3油墨脱落-承印物的表面被化学污染,导致丝印油墨附着不牢固;丝印层干燥条件不足,丝印油墨未彻底干透;油墨本身附着力差;原材料本身无图层;油墨与原材料起化学反应。5.4丝印偏位-网版拉伸尺寸误差过大;作业员操作方法不当,造成丝印定位(套位)不准;丝印

5、的产品来料定位面边缘变形或呈锯齿状;网版变形;承印物受热胀冷缩的影响明显,导致丝印第二对位或套位不准;定位片破损,造成丝印套位偏位。5.5补油不良-丝印漏油点,实施人工补油后的视觉效果差,补油局部形成积油或油墨厚度不均、或光泽度不同的现象。5.6光泽不均-油墨稀稠度不均匀;承印表面不平整造成着墨不均;胶刮有刮痕造成印刷油墨不均匀。5.7字体变形-静电过大,造成承印物粘网;承印物表面起皱不平、网板变形。5.8墨膜龟裂-承印物表面受到其它化学溶剂的污染;油墨干燥温度过高;油墨配方中的溶剂与某种溶剂发生了化学反应。5.9表面异物-车间防尘控制不足;承印物静电吸附力过大。5.10飞墨拉丝-油墨研磨不匀

6、,印刷时刮板离版慢,印刷图像周围的余白少,产生静电,导致油墨拉丝;丝印刮板力度过小;油墨浓度高。5.11表面折痕-作业人员操作方法不当;承印物来料表面折痕。5.12表面刮花-作业人员操作方法不当;承印物来料表面划痕或刮花。5.13基材变形-烘烤温度过高,导致承印物来料变形。5.14表面压痕-存储和转运方式不当,产品受压明显;产品堆放太多,存放时间过长,油墨没有干燥透。5.15洇(yin)墨-在印刷的线条外侧有油墨溢出并造成线条外侧边缘不整齐;油墨稀,胶刮纯造成印刷时洇油。5.16滋墨-承印物图文部分和暗调部分出现斑点状的印迹;印刷速度和油墨干燥过慢;墨层偏薄;受静电影响,油墨的触性变大;油墨中

7、颜料分散不均。5.17表面污染-作业人员操作方法不当,导致产品表面指纹;产品表面清洁不足或清洁方式不当;湿度太低与环境含尘度高。5.18露底色-压印力过大;网版目数偏高;胶刮刀口太过锋利;油墨流动性过大。5.19表面针孔-网版上吸附了灰尘或异物;制版时,水洗显影混入了溶胶承印物表面清洁不足。5.20基材色差-承印物来料颜色不一致。5.21漏丝印-丝印网版堵网;漏(少)丝印工序。5.22印倒(反)-丝印定位方向错误(印刷方向错误,印错面)。5.23漏油-丝印网版破裂(网板上有小破洞,网板拖浆);网板堵网。5.24重影-承印物受热胀冷缩的影响明显,导致丝印第二对位或套位不准5.25漏光-丝印层偏薄

8、;压印力过大;网版目数偏高;胶刮刀口太过锋利油墨流动性过大。5.26气泡-承印物表面油污;来料油墨本身的气泡;刮印速度快,网距大,由于丝网弹离承印物太快而拉出气泡;油墨与溶剂混溶性差;油墨过期失效。5.27白点-承印物表面来料白点;网版漏油;丝印生产时飞油;油墨中的颜料有白色颗粒;印刷底色时堵网,盖白底后出现白点。5.28拖油-油墨未干,作业人员操作不当造成油墨层被破坏;油墨流动性过大;静电过大,造成承印物粘附在网版上。5.29黑点-承印物表面来料黑点;网版漏油;丝印生产时飞油;油墨中的颜料有黑色颗粒。5.30积油-网版漏油;油墨流动性过大造成飞油(线条变粗)。5.31网痕-油墨的流动性差,丝

9、印过程中,当印版抬起后,转移到承印物上的油墨靠自身的流动填平网迹,使墨膜表面光滑平整,如果油墨流动性差,当丝网印刷抬起时,油墨流动性比较小,不能将丝网痕迹填平,就得不到表面光滑平整的墨膜;网纱纹路不均匀。5.32杂色点-承印物表面来料杂色点;网版漏油;丝印生产时飞油;油墨中的颜料有杂色颗粒。5.33断字-网版清洁不足,灰尘或异物堵网;油墨流动性差,造成堵网。5.34丝印层偏薄-压印力过大;网版目数偏高;胶刮刀口太过锋利;油墨流动性过大。5.35丝印层偏厚-网版目数偏小;胶刮刀口不够锋利;油墨流动性差。5.36字体粗细不均-油墨流动性过大;压印力大小不一致;网板张力不一致;5.37字体图案模糊-

10、油墨流动性过大;压印力过大。5.38丝印内容错误-丝印内容与工程技术要求或客户要求不符;或丝印内容与客户提供的样板不一致;样板与菲林不符。5.39丝印位置错误-丝印位置与工程技术要求或客户要求不符;或丝印位置与客户提供的样板不一致;菲林排版有误。5.40着墨不均-印刷台面凹凸不平;刮板前端受损;调油不良导致油墨堵网。5.41线路氧化-作业人员操作未戴手指套,线路上留有手指印;存储环境温湿度过高;线路上的银油或碳油密封不好。5.42线路断线-丝印网版堵网;油墨浓度过大(流动性差)。5.43线路连线-丝印网版漏油;油墨流动性过大。5.44线路电阻偏高-线路上的银油丝印层偏薄;油墨浓度过稀;压印力度

11、过大;刮板(胶刮)刀口太过锋利。5.45线路高压击穿-绝缘油绝缘性能差;绝缘油印刷位置堵网;绝缘油印刷层偏薄。6.0丝印件产品实验测试要求:6.1丝印层附着力测试。6.2丝印层耐磨测试。6.3丝印层膜厚测试。6.4丝印线路闭合电阻测试。6.5丝印线路绝缘阻抗测试。6.6丝印线路耐压测试。6.7丝印线路短路开路测试。6.8相关测试要求:6.8.1参见产品实验测试标准进行。6.8.2批量生产前,相关项目之测试必须列入首件产品确认过程。6.8.3批量生产中,责任IPQC应于每一丝印机台、每一小时进行一次相关测试,每次测试数量至少不低于10pcs,确保生产工艺过程质量得到控制。6.8.4生产工艺方法变更、油墨干燥条件变更或油墨更新,必须进行相关项目之测试。6.8.5丝印线路闭合电阻、丝印线路绝缘阻抗、丝印线路短路/开路、丝印线路耐压测试,必须列入电检中心全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