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甸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及综合防治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581998 上传时间:2022-11-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寻甸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及综合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寻甸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及综合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寻甸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及综合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寻甸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及综合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寻甸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及综合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寻甸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及综合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寻甸县主要作物病虫害及综合防治(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水稻螟虫螟虫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有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三种。三化螟只是危害水稻,二化螟、大螟除危害水稻外,还危害玉米、茭瓜等禾本科作物及杂草。我县二、三化螟混合发生,以三化螟危害较重。一、三种螟虫的形态识别螟 种虫期及区别三化螟二化螟大 螟成虫前翅近三角形,黄白色,中央有一个小黑点。近长方形,浅灰色,外缘有67个小黑点。近长方形,比二化螟宽短,淡褐色,中央带暗褐色。体驱细瘦,长912毫米。细瘦,长1214毫米。肥大,长1314毫米。卵形状半粒发霉豆状鱼鳞状排列长带状23行排列。位置春天产在叶尖正面,夏天在叶片背面。春天产在叶尖正面,夏天在叶鞘上

2、。春、夏天都在叶鞘内侧。表面有茶褐色鳞毛和杂色毛。无鳞毛,有半透明胶质。无鳞毛和胶质、裸露。幼虫体驱体色细瘦、头部淡褐色或黄色,胸部黄白或淡黑绿色细瘦、淡褐色粗壮,背面淡紫色背线腹背无纵线有5条酱赭色纵线无纵线蛹体驱细瘦细瘦肥大颜色初为黄白色,后为黄绿色,羽化前黄褐色。淡黄褐色,羽化时仅黄褐色。褐色二、发生为害规律(一)三化螟:以幼虫在稻桩上越冬。第二年春季,气温回升到16左右,开始化蛹羽化。成虫(俗称小白蛾)白天潜伏在稻丛或埂边杂草间,傍晚开始活动,交尾产卵,以上半夜活动最盛。有强趋光性。交尾后12天产卵于稻叶上,秧田里多产于近叶尖处。卵集中成块。成虫喜欢在生长嫩绿、分蘖盛期、孕穗和正在破口

3、期的稻株上产卵。第一代成虫发生期内,有秧田和早栽大田同时存在,成虫喜欢到早稻田上产卵,因此,早栽田较中迟栽田卵块密度大,枯心苗较多;第二代发生期内,因迟栽田正处于孕穗期,叶色浓绿,所以迟栽田较中、早栽田密度高,白穗较多。一般一个卵块孵化出来的幼虫,分蘖期可造成3060根枯心苗,抽穗期可造成2050根白穗,形成枯心或白穗团。幼虫还可转株危害。老熟幼虫在水稻茎杆基部内化蛹。三化螟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据多年来的观察,第一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在5月上中旬,第二代成虫高峰期出现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二)二化螟:习性与三化螟相似,但比三化螟复杂。以老熟幼虫在稻桩、稻草或其它寄主植物茎杆中越冬。春季温度上升至

4、11时越冬幼虫开始化蛹,1516时,蛹即可羽化成蛾。此外,温度回升后,幼虫能从稻桩中爬出,转移蛀食麦类、蚕豆、油菜等作物。成虫具有趋光性和趋绿性,喜欢在植株高大,生长浓绿的田块产卵。每头雌蛾可产卵5至6块,卵块多产于叶鞘附近,初龄幼虫群聚危害叶鞘内壁、茎杆,二龄以后分散转株危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鞘、枯心;水稻孕穗、抽穗期,造成虫伤株、死孕穗、半枯穗及少量白穗,以枯心和虫伤株损失最大。二化螟在我县一年发生2代,发蛾期较长,据多年来的观察,第一代盛蛾期在5月中、下旬,第二代盛蛾期在8月中下旬。三、防治方法防治水稻螟虫,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取农业措施和药剂治螟相结合,能有效

5、地压低螟虫的危害。(一)农业措施治螟1、早翻挖小春田晒垡:做到豆倒田翻身,使小春田有1015天晒垡时间,可晒死60%的越冬幼虫,压低第一代虫口基数。2、提早泡田,淹死大部分幼虫,适时早栽,缩短栽插期,使水稻危险生育期(孕穗期)与第二代螟虫盛卵期错开,可减轻螟害。(二)搞好测报,实行药剂治螟药剂治螟以治第一代为主,在第一代各虫态中,应以毒杀蚁螟为主,在秧田和本田同时存在时应以防治本田为主,施药方法医毒土为主。1、开展早栽田治螟,防治枯心、枯鞘。第一代螟蛾高峰期前移栽的大田,称为早栽田。通过调查,每千丛水稻有螟卵1块以上的稻田,应划为防治对象田,施药时间,在栽后1825天内为适宜,每千丛水稻有螟卵

6、10块以上的稻田,应进行二次喷药,即在第一次施药后710天施第二次药。2、挑治迟田块,防治白穗第二代螟蛾高峰期还处于孕穗的田块,每千丛水稻有螟卵2块以上的稻田,应划为防治白穗的田块,施药时间,应在螟卵盛孵期施药。每千丛水稻有螟卵20块以上的稻田,应进行二次喷药。施药方法:每亩用90%杀虫霜1000倍液、BT乳剂2000倍液,1.8%阿维菌素3000倍液,5%锐劲特20毫升/亩,48%乐斯本3060毫升/亩等药剂进行喷雾防治,或是用杀虫霜、巴丹、敌百虫等药剂拌毒土撒施。粘 虫粘虫又名仔蝗,大绿蛆,是我县水稻、玉米的主要害虫之一,以普通粘虫为主,此外,还有白脉粘虫、劳氏粘虫等,除危害水稻、玉米外,

7、还危害多种作物。粘虫以幼虫咬食作物嫩叶、嫩茎,造成叶片缺刻,危害严重时,可整株、成片吃光,严重影响产量。一、形态识别成虫:体长1620毫米,翅展3645毫米,淡黄褐色或淡灰褐色,前翅中央有2个黄色圆斑和一小白点。卵:馒头型,有光泽,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黑色。幼虫:体长3540毫米。其体色随着食物种类和气候而变化,从黄色到黑色。有五条背线,头有八字形纹。蛹:体长1923毫米,宽约7毫米,初化蛹时乳白色,逐渐变黄褐色至红褐色,腹部末端有23对尾刺,中间一对粗而直,两侧的细小而弯曲。二、发生危害规律1、生活习性成虫:夜间飞行、取食、产卵,对糖、蜜、酒、醋等的混合液趋性更强。喜欢于水稻枯心苗上、玉

8、米萎蔫叶上,麦残株叶片上、茭白枯叶上产卵,每头雌成虫一生可产卵500多粒,多的达1800多粒。成虫有迁飞习性。幼虫:夜间活动,阴天和比较凉爽时,白天也能危害,13龄幼虫体小,食量很少,4龄以后,食量增大,56龄进入爆食期,其食量占整个幼虫期的90%。幼虫还有惊落假死性,老熟幼虫在植株根际周围的泥土或田埂、稻桩内化蛹。2、发生世代。我县每年发生23代,以第二代幼虫在6月下旬至7月中旬危害为主。3、虫情检查方法:开展“三查”(查蛾、查卵、查幼虫),了解粘虫发生情况,以便适时开展防治。查蛾:在替阿建设诱蛾盆或草把,进行诱蛾,清晨检查,当发现粘虫蛾子数量突增时,应开始田间查卵。查卵:可选有代表性田块2

9、3块,每块查510点,每点查1020株,检查枯叶上的卵块数,根据卵的情况预报幼虫发生趋势。查幼虫:取样方法与查卵相同。根据检查情况,确定防治田块。三、防治方法及防治指标:玉米苗期每亩有幼虫5000头左右,水稻分蘖期每亩有幼虫10000头左右时进行防治。防治方法:1、药剂防治:可选用50%辛硫磷1500倍液体,90%杀虫霜1000倍液体,48%乐斯本3060毫升/亩等进行防治。2、结合中耕薅锄,及时采摘枯叶,消灭田间卵块,减少发生基数。稻食根叶甲(稻食根金花虫)稻食根叶甲,俗名“饭豆虫”“谷根虫”。稻食根叶甲除危害水稻外,还取食牙齿草野慈姑等杂草。以幼虫聚集水稻根部危害,每丛有的1020多头,多

10、达50头以上,6、7月份危害最重。幼虫为害水稻须根,引起水稻植株发黄萎缩,严重时根部发黑腐烂,成片枯死,根易拔起。此虫每年发生1代,以幼虫在土下5至9寸处过冬,多在低洼、冷浸和牙齿草多的稻田发生较重。一年两熟水旱轮作的田块,不易发生此虫。一、形态特征成虫:是一种有金属光泽的小甲虫,体长约6毫米,绿褐色,腹部末端露出翅外,各足腿节具蓝绿色光泽,腹面密生很多白色短软毛。卵:长约1毫米,长椭圆形。初产时乳白色,孵化前变为淡黄色。多产在牙齿草叶片背面。幼虫:长约911毫米,体白色,很象豆虫。具有三对退化的胸足、尾端有一对褐色爪状尾钩。蛹:长约8毫米,白色,外包红褐色如饭豆状的胶质透明蛹壳。二、防治方法

11、1、农业防治(1)排除田间积水,改变田块冷湿条件,是防治的根本措施。(2)成虫产卵盛期结合薅秧清除牙齿草,是防治的重要措施。2、药剂防治药剂处理土壤,防除幼虫。栽秧前,将田水撤至0.51寸深,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23千克撒施进行防治。稻负泥虫稻负泥虫,俗称“背屎虫”。稻负泥虫每年发生一代,以成虫在杂草丛中或根际土内越冬。主要危害水稻,也危害茭白等禾本科杂草。从秧田期开始危害,67月危害最重。幼虫沿水稻叶脉咬食叶肉,残留表皮,使稻叶上出现许多的白色条纹,危害严重的使秧苗枯黄,不能移栽。移栽秧苗受害后,叶片花白,影响生长。负泥虫习性喜潮湿,所以多在山区的山脊、山边冷浸稻田发生特别严重。一、形态特

12、征成虫:小型甲虫,体长44.5毫米,头部黑色,鞘翅青蓝色、有金属光泽。胸和足黄褐色,体腹面黑色。卵:长椭圆形,长约0.7毫米。初产时淡黄色,将孵化时为墨绿色。卵产在叶片上,以叶面为多,也有产在叶背和叶鞘的。幼虫:初孵化的幼虫头部红色,体淡黄色。老熟后头部变黑,腹部明显隆起。长约46毫米,排出的粪便堆积在背上而得名“背屎虫”。蛹:长约4.5毫米,鲜黄色,包在白色的茧内。二、防治方法1、冬春结合整地,铲除田边、沟塘边等处杂草,消灭越冬成虫,减少虫源。2、药剂防治每亩用20%灭扫利3040毫升或1.8%阿维菌素类3550毫升兑水5070千克进行喷雾。 稻飞虱稻飞虱称稻蠓子、小蚂蚱,是云南稻区普遍发生

13、、严重危害的水稻害虫之一。虫体小,能飞善跳;它们用针状的刺吸式口器,吸食稻株的营养液。被害的稻株叶片、茎秆上出现许多棕色小斑点,象被火烧的一样;严重时茎秆变黑,穗子发霉,谷粒粘结,后期腐烂倒伏发出臭味。它们还传播水稻病毒病,如灰飞虱传播条纹叶枯病;在它们吸食时,将水稻的表皮刺破,容易引起小球菌核病的流行;雌成虫产卵时,用产卵管划破稻的表皮将卵产在组织中,使稻株的水分丧失。所以,稻飞虱的危害是多方面造成水稻千粒重降低,瘪谷增加,引起病害流行,轻的损失为13-20%;严重时颗粒无收。(一)主要种类的识别飞虱主要有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它们属于不完全变态类的昆虫。即是说它们的一生经过卵、卵发育孵

14、化出与成虫外形很相似的虫,若虫经过45次的蜕皮,然后变为成虫。飞虱的头部比较尖,成虫分为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类型。1、白背飞虱成虫有长翅型和短翅型两种个体。前一种体长3.84.5毫米,后一种体长2.53.5毫米。体色灰黄,中胸背面中央淡黄色,两侧黑色,所以称为白背飞虱。前翅半透明,上面有1个黑综色的斑纹,称为翅斑;短翅型成虫身体棱形,前翅仅伸到腹部2/3处;卵椭圆形,稍弯曲,长不到1毫米;若虫灰白色,胸、腹部背面有云状斑;落水时后足向两旁伸直呈“一”字形。2、灰飞虱长翅型体长3.54毫米,短翅型2.32.5毫米,灰黑至淡黄色;中胸背面雄虫黑色,雌虫土黄色,两侧有半月形的棕色斑;卵为长茄形,长约1

15、毫米,淡黄色;若虫乳白色或淡黄色,背面有不规则的“八”字形斑纹。落水时后足向后伸呈“八”字形。3、褐飞虱体色茶褐色,胸部背面有3条灰黄色隆起线,前翅淡棕色如油渍状,翅斑明显,卵香蕉形。长翅型体长4毫米左右,短翅型约长3.8毫米;若虫落水时后足伸直呈“一字”形。(二)水稻、飞虱的发生和危害 白背飞虱、灰飞虱、褐飞虱在稻田中常混合发生,但以白背飞虱的数量最多。飞虱是一种长距离迁飞性的害虫。每年随西南气流迁移而来,约有10次迁移,故常在降雨后虫口数猛增。飞虱的虫口数还与水稻生育期有密切关系,在水稻圆秆、拔节后虫口开始上升,抽穗期迅速增多,乳熟期虫口数达到高峰,而到了黄熟,食料对飞虱的生长发育不适宜,大量虫口迁到其它食料适宜的地区,这时,田间虫口数锐减。滇中地区,每年56月开始发生,78月数量最多;受害水稻出现“烟霉穗”、空瘪、落塘、倒伏的“簸箕团”,8月下旬以后飞虱大量迁出,田间虫口数下降。飞虱的成虫产生长翅型和短翅型的原因,主要受食料、气候条件和虫口密度的影响。飞虱大发生危害水稻的时期,取决于短翅型成虫出现的早迟和数量的多少;水稻孕穗期的营养适宜于飞虱的生长繁殖,此时气温高,湿度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