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566913 上传时间:2023-10-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肌麻痹60例临床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外肌麻痹的疗效。方法:应用眼肌直刺、眼周及全身辨证取穴配合常规药物共治疗眼外肌麻痹60例。结果:显效27例,有效26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3%,各证型之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治疗不同证型眼外肌麻痹疗效好,疗程短,见效快,疗效与中医分型无关。 【关键词】 眼肌麻痹;斜视;针刺 眼外肌麻痹又称麻痹性斜视,是指在双眼视已经建立或充分巩固以后,由于外伤、血管性疾病、颅内肿瘤、代谢障碍等因素致下神经元(包括神经核,神经及肌肉)损伤所引起的单独的或多发的眼外肌运动障碍。患者自觉双眼复视,视觉模糊,甚则眩晕、恶心、呕吐

2、、走路步态不稳,遮盖一眼则症状消失。中医属“风牵偏视”、“瞳神将反”范畴。临床治疗以早期应用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等药物促进炎症消退和出血水肿吸收。中、后期应用神经营养剂和血管扩张剂以助神经肌肉的功能恢复。药物治疗并追踪观察半年以上无好转者采用手术治疗。我院自2001年以来,采用针刺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麻痹性斜视60例,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例均来自2001.12007.5月我院眼科、颅脑外科及针灸科门诊及住院病人,共60例。其中男性39例,女性21例;年龄1830岁12例,3050岁23例,5070岁24例,70岁以上1例,平均年龄49.5岁。均

3、为单眼,其中右眼27例,左眼33例;外伤所致19例,血管性及代谢性疾病所致29例,炎症所致5例,肿瘤术后3例,不明原因所致4例。病程最短5天,最长30d,平均14d。 1.2 辨证分型 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舌苔、脉象不同分为风邪中络、风痰入络、肝风内动、外伤瘀滞4型。 1.3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1:(1)眼位偏斜,患眼向麻痹肌作用的相反方向偏斜;(2)眼球活动障碍,患眼向麻痹肌作用方向受限;(3)第二斜视角大于第一斜视角;(4)代偿头位,头向麻痹肌方向偏斜;(5)复视,双眼视一为二,复视像检查确定麻痹肌;(6)头晕目眩,或有恶心呕吐。确诊为眼外肌麻

4、痹病人,不包括经眼眶CT平扫、冠扫检查证实眼眶外伤所致眼球移位的眼肌麻痹、眼外肌嵌顿及断裂者。 1.4 治疗方法 (1)维生素B1100mg及B12500g 1次/d肌注,10d为1个疗程,间隔3d行第二个疗程;口服芦丁40mg及肌苷0.4 3次/d;静点能量合剂1次/d,10d为一疗程。(2)待眼局部肿胀消退、瘀血吸收后行眼肌直刺及眼周穴位针刺,方法:眼肌直刺:结膜囊内滴用表面麻醉剂,用30毫针直接刺激麻痹肌,不好暴露者可置开睑器,上斜肌麻痹直接刺激眶上壁与眶内壁夹角处滑车表面的肌腱,选眼肌附着点后1mm处进针,与肌肉约成45角,缓慢进针约1mm,留针30秒,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出针后无菌

5、盐水棉签压迫片刻,以防出血,结膜囊内滴抗生素眼药水12滴,隔日一次,5次为一疗程。眼周穴位针刺:上直肌、上斜肌、提上睑肌麻痹选鱼腰、上明;下直肌、下斜肌麻痹选承泣、四白;内直肌麻痹选攒竹、睛明;外直肌麻痹选太阳、瞳子髎;风邪中络型加风池、百会;风痰入络型加合谷、曲池;肝风内动型加太冲、合谷;外伤瘀滞加血海、百会。28针直刺或斜刺,不提插捻转,平补平泻,留针30min,1次/d,10d为1个疗程。间隔3d行第二个疗程。 1.5 疗效标准 1.5.1 疗效观测方法 (1)主诉、复视减轻程度。 (2)一般检查:视力(统一用国际视力表检查);眼睑运动,睑裂变化。 (3)眼位检查:观察偏斜方向、第一、第

6、二斜视角角膜映光法粗测。 (4)眼球运动检查:单眼、双眼。 (5)代偿头位的检查。 (6)复视像检查与分析。 (7)斜视度测定:同视机九个诊断眼位进行性定性定量检查。必要时结合线状镜、三棱镜加马氏杆、三棱镜加遮盖检查。 (8)眼位照相、旋转斜视眼底照相。 1.5.2 疗效判定标准1 治愈:眼位正,眼球运动自如,复视消失。 好转:患者眼斜视度减轻4以上,复视像距离缩小,眼球运动部分恢复。 显效:患眼斜视度较前有所改善,症状减轻。 未愈:眼位仍偏斜,病情无好转,症状未减轻。 2 结果 治疗结果见表1。表1 不同证型眼肌麻痹治疗效果(略 ) 3 讨论 后天性眼肌麻痹是由于神经核、神经干或肌肉本身的器

7、质性病变引起,可以是单根或多根眼外肌的部分或完全麻痹。多急性发病,由感染、炎症、血液循环障碍、代谢障碍、外伤、肿瘤等引起。本组病例以血管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眼外肌麻痹最多,其他依次是外伤、感染、肿瘤等。本病在眼科、神经内外科及内分泌科等均较常见,虽然临床表现相似,但病因各不相同,这需要仔细分析临床特征,并进行相关的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以防漏诊和误诊。在明确诊断后,积极治疗原发病,应用激素、神经营养剂及改善微循环药物,但病程较长。 祖国医学将眼肌麻痹归属于“风牵偏视”、“视歧”范畴,或为风邪闭阻阳明、厥阴经络,或因外伤及肿瘤压迫,经络受阻,或因风痰阻络,脉络失畅,或因肝风内动,挟痰上扰以致筋脉挛急或

8、弛缓无力。治疗以活血通络,行气化瘀,祛风化痰为主。临床上普遍应用维生素及能量合剂,后期以手术治疗为主。针灸治疗本病,已取得了一定疗效,并得到了广大医者和患者的一致认可,其理论基础是中医理论中眼与十二经脉的关系,正如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中:“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针刺可以有效改善颈内动脉和眼动脉的血流情况,可增强组织代谢,活跃微循环,改善眼局部缺血缺氧状态2。眼周取穴使针刺效应通过神经体液系统的传导刺激神经末梢,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紧张度降低,血流量增加,改善眼局部的微循环,为麻痹肌肉提供良好的营养环境,调节系统功能3而达到治疗目的,疗效确切,而通过眼肌直刺达到的即时效应,

9、可直接兴奋病理状态下的麻痹肌,使其收缩力增强,斜视度减小,在局部取穴的基础上获得快速、直接的治疗效应5,达到增强疗效,缩短病程的目的。足太阳膀胱经穴攒竹散风止痛,清热解毒,以祛风明目作用显著6;足阳明胃经之穴承泣可疏导眼局部郁热,祛瘀明目,四白养血祛风,止痉通络;肝木为肾水之子,肾与膀胱相表里,故取膀胱经之睛明穴以通络明目,滋养肝肾。上明为经外奇穴,有调整眼部气血,开窍明目的作用。针刺诸穴具有祛风邪,通经络,调气血之功,鱼腰与太阳还善于缓解筋脉挛急,可获得调理经气,活血通络的目的,为治疗眼疾的常用有效穴。风邪中络型加风池、百会可以疏调肝胆经气,通利目络;风痰入络型选合谷、曲池,取其祛风通络,疏

10、风泻热之意;肝风内动型加太冲、合谷,意在清肝热、消瘀滞;外伤瘀滞加血海、百会可达活血通络,清利头目之功。表1中4种证型疗效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显示,针刺治疗对4种证型同样有效,而且有效率高。疗效与中医辨证分型之间并无显著性关系(P>0.05),这种针刺为主配合常规用药的方法治疗眼外肌麻痹,可以促进麻痹肌恢复功能,缩短病程,改善视觉质量,临床疗效颇佳。同时总结国内大量治疗眼肌麻痹的临床经验79和探索眼肌特异性治疗作用的基础上,形成了比较规范实用的眼肌直刺治疗眼肌麻痹的治疗方法。临床资料显示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治疗安全,疗效确切,可重复性好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这与欧阳应颐等5的研究结果一致

11、。【参考文献】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管理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14-1152 尤景春.运动神经肌肉电刺激对鼠骨骼肌微血管灌流的影响J.国外医学物理与康复学分册,1992,12(2):843 陈德松,顾玉东,满富强,等.电刺激对小鼠失神经支配肌肉萎缩的影响J.中华理疗杂志,1991,14(4):2104 越飞跃.不同电刺激参数对外周和中枢神经再生的不同效应J.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2,14(1):325 杨光,李志勇,周颖,等.针刺对颈内动脉眼动脉血流速度的影响J.中国针灸,1996,16(7):11-126 张彬.针刺治疗眼病图解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777 刘明芳.针刺治疗眼外肌麻痹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00,17(6):458 张红,张红莲.眼针为主治疗眼外肌麻痹33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1,20(2):2439 龙云生,杨光.针刺即时效应对眼外肌麻痹斜视度的影响J.天津中医,1998,15(3):123-124 / 文档可自由编辑打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