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集体备课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8553824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集体备课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关于集体备课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关于集体备课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关于集体备课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关于集体备课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集体备课》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集体备课(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我们这样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研讨出真知,研讨出效率。”时下,集体备课在各地倍受青睐,已成为学校教研活动中的重头戏和亮点。但同时,也存在不少误区: 误区一:集体备课成了资料拼盘,缺乏集体智慧的整合。 误区二:教研组长唱“独角戏”,其他教师“出工不出力”。 误区三:重视备“教法”,忽略备“学法”,对学情的把握不到位。 误区四:只重视课前备课,忽略教后的反思与改进。 专家们的教案值得学习,其他途径得到的资料也可借鉴,但这并不等于可以照搬照用别人的教案。各地在教材、学情、教师素养和能力方面存在诸多差异,盲目抄袭只能是东施效颦,事与愿违。如何走出集体备课的误区?五步模式确保质量 我校的集体备课走过了两

2、个阶段:最初,调动骨干教师的积极性,请他们先备讲学稿,再集体讨论,最后全组教师共同使用。后来,随着教师整体水平的逐渐提高,我们开始让每个教师由少渐多地承担备课任务,并集体讨论每个人的方案,以确保质量,提升教师水平。 备课具体过程为:(1)寒暑假备课。寒暑假时,教师可通读教材,从纵横两方面把握教材的知识体系。(2)主备教师备课。教研组长会同备课组长在开学初确定主备教师和审核人。主备教师须提前一周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程序,并将初稿交备课组长审核。(3)备课组备课。组长初审初稿后至少提前两天将初稿发给全体组员,再召集组员集体审稿,提出修改意见。主备教师按集体审稿的意见将初稿修改后交审

3、核人审查。最后,由备课组长将审核后的讲学稿交分管领导审定,制成正式文本。(4)课前备课。任课教师再对讲学稿进行阅读理解和补充,融进教师自己的个性特长。(5)课后备课。课后,教师在教案的有关栏目或空白处填写课后记,用于下次集中备课时小组交流。捆绑奖惩消除顾虑 当提出这些备课的原则和要求后,我们同样遭遇了集体备课沦落为轮流备课的情况。但我们没有简单地把问题归咎为教师对新制度的消极对抗,而是认真反思制度的不足。 时间不够是第一个问题。集体备课每周只有两节课的时间,却要完成对一周教学内容的讨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只能作假。 于是,我们又提出了“集体备课日常化、教研工作生活化”的新办法。按备课组

4、安排办公室,明确要求固定的活动时间须用来交流教学反思。 优秀教师不想拿出自己的好教案。学校如果没有一个很好的机制来保护他们的成果,激发他们的聪明才智,他们对此就没有热情。 为此,学校在发放备课组长、指导教师津贴的前提下,推出了一种捆绑式奖惩的办法:重奖备课组,轻奖个人;先考核集体,再考核个人。也就是说,当备课组成绩突出时,才有个人奖;而备课组成绩落后时,个人奖也就没有。 随后,学校还制定了有助于教师之间更好地合作的具体措施,如学生的学习材料必须全年级统一,杜绝了个别教师开小灶的情况。教师每周必须上交一篇自己得意的教学反思用于交流,逼着教师自我反思,在同伴互助中提高自己。 这是一个不断打磨、不断

5、提升的过程。由此,备课这一日常的教学工作便上升到了教学研究的高度,培训、教研、备课、上课不再互相游离,而是互为促进。多师多徒相互促进 集体备课的方式是多样的,其效果如何。不在于时间、地点是否固定,内容记录是否翔实,而在于研讨氛围是否浓厚,教师是否互相启发,甚至互相争论。实际上,往往争论越热烈,观点碰撞就越激烈,教师得到的提升就越大,集体备课的效果也就越好。 试想,如果没有个人的钻研,他们拿什么去交流、启发、争论、碰撞?集体备课中如果只有看客和听众,这能算是集体备课吗?岂不是一个人备课结果的展示? 我校为了推行集体备课制,借助讲学稿的讨论,让单一的师徒结对成为多师多徒的师徒结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

6、集体备课制。 传统的师徒结对是一对一的形式,师傅都是年龄偏大的教师,年轻者便为徒弟,这种结对方式有这样一些弊端: 一是传统的师徒观中,师傅高高在上,徒弟大多唯命是从。结对的结果往往是徒弟得益多,师傅得益少。二是随着教师职业竞争压力的增大,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带教教师不愿倾心带教,从而出现“带而不教”的现象。三是师徒结对可能导致学校人际关系复杂化。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首先确立“你我是师徒更是朋友”的理念,其次在风格相似的基础上采用自愿结对的方式,将师徒结对与教研组、课题组、年级组这些校本研究、校本培训的团队结合起来,形成了多师多徒的结对方式。 在这样的团队中,教师们围绕设计好运用好讲学稿

7、这一主题,通过轮流当主备人、分头收集信息、写教学后记并及时交流等方式,使得教师与教师之间亦师亦徒、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我们的集体备课周期比较长,虽然看起来过程过细甚至繁琐,但它是务实的、有效的,是可操作的、可达成的。它将集体备谓落到了实处,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让同备课组的教师先备出体现课改新理念的讲学稿供所有教师共享。上课时,教师还可采取通用稿与个案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对讲学稿的再创造。这种集体备课不仅汇聚了教师的集体智慧,更调动了所有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一份高质量的讲学稿,既规定了教学的统一要求,又留有教师个人充分施展的空间既体现了合作研究、博采众长的优势,又留有了公平竞争的

8、余地;既加速了新教师、青年教师的成长,又促进了中老年教师的进一步发展。把预习与备课对接起来集体备课虽好,可也有局限性。在规模较大的学校,因同级同科教师较多,开展集体备课比较容易。而在一些规模较小的学校,因学生少,同级班额少同级同科的教师就更少,在这种情况下,就很难开展教师集体备课。 一些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依据,这可能造成教师在集体活动中不真诚、不坦率、隐瞒想法等问题,也容易使集体备课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集体备课虽然汇集了教师的力量,却容易忽略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备课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学习仍然是被教师牵着走。这容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有时课堂就

9、成了教师个人的独唱会。 基于目前教师集体备课存在的上述不足,笔者建议可以尝试师生合作备课。课,教师必须做大量而充分的准备,即备课;同时,许多教师也在课前给学生留任务,理重点、列难点,这是学生的准备。即预习。但我们总把教师、学生的准备工作分隔开来,而没有进行有效的重组与整合,没有努力让1+12,因此笔者倡导师生合作备课。 师生合作备课,即指教师视教学内容情况,结合学科特点,邀请不同层次的学生数人参与到自己的课前备课环节中(选定的学生要经常变换)。大致讲明某一课题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师生对话,汇总学生不同反映,优化选择教学方法,共同完成备课任务。 在此情形之下,教师撰写的教案,既有教师的心血,也有

10、学生的功劳,因此教案就理应更名为教学案。它克服了教师课前对学生的那种仅限于猜想和假设的认识,更强调备学生、备教法,因此教学案更具针对性。实效性也更强。 师生合作备课能把教师的备课和学生的预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教师能从学生的参与中,进一步理解学生、认识学生。摸清学生的思路及思维,克服学生思维与教师思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减轻了教师的工作量。教师的亲和力也得以凸显,易于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教师工作的辛苦及对自己的关怀。学生会自觉地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从而激发和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也得以更好的发挥和彰显。第八章 集体备课别被人为僵化谈到集体备课

11、,顾名思义,就是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在一起备课,各人把自己的教学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贡献出来,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优化组合,形成最佳教学宏观方案。 之后,教师再根据各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风格特长实施富有个性的教学。本是集百家精髓、成一家之美的善举。但在实际实施中,却有越来越僵化的危险。 极端统一化 集体备课本是一种思想的交流、理念的融合、方法的共享,并不是一刀切式的任务。但有的学校要求教师在集体备课时,做到每个知识点、每个环节、每种方法、每类作业,甚至到哪个环节该说什么话都要统一。不同的教师须捧蓄统一的教案,到不同的班级,面对不同的学生,上统一的一课,谁也不允许走样。否则,便会被认为是“未

12、充分落实集体备课”或“集体备课不扎实”等。 现在,如果你想听哪一年级哪一学科的课,那么,你完全无须劳神费力,只须听其中一位教师的讲课便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因为都统一了。 统一本是好事,但如此统一,岂不把教师当成了传声筒,把学生当成了录音机。教师的个性、风格、特色呢?学生的个性发展、个性差异呢?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个人教学,而不是限制个人教学;是为了形成个人风格特色,而不是弱化个人风格特色:是为了激发个性发展,而不是抹杀个性发展。 遗憾的是,这种极端化的集体备课却是很多学校领导梦寐以求的理想,也是许多“特色学校”、“优秀领导”津津乐道的“成功秘诀”,一再被有些媒体大书特书,被各级领导、各类学校争相

13、仿效。长此以往,集体备课还有多少鲜活的生命力呢? 管理形式化 为了抓好集体备课,各校领导可谓是奇招迭出、花样翻新。普遍要求定时、定点、定人。如,每周一节集体备课时间,一节公开课等。届时,学校要检查、打分、记录、存档。有的学校为了加强力度,还要时间加倍,甚至分派领导到各组蹲点现场。教师在如此森严的监督下,只好需要备的点要备,不需要备的也要备。一节或两节课下来,名也点了,分也打了,档也存了,人也散了。领导十分满意:抓得实,备得好!教师却身心疲惫。 其实,集体备课的形式是多样的,定点只是其中的一种,而不是唯一的形式,更不是抓集体备课的所谓“法宝”。说得实际一点,能够记录下来的集体备课是有限的,不能记

14、录下来的集体备课是无限的:领导看得见的集体备课是有限的,领导看不见的集体备课是无限的;打分的集体备课是有限的,无法打分的集体备课是无限的。 集体备课应是主动、积极的,而不是被动、消极的。一些形式上轰轰烈烈的集体备课,实际效果如何就不得而知了。因此,如何培养教师集体备课的主动性、积极性才是搞好集体备课的前提和关键。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有何疑问、见解,脑子里闪过什么灵感都应随时进行交流、讨论。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教科研水平和业务素养,也有利于促进备课组的集体发展。 过度数量化 重数量不顾质量是集体备课的又一怪圈。为了在各级检查中获得最理想的评价,有的学校不断给集体备课加码。每次备课时,个人先

15、写好草案,再进行集体备课形成集体草案,然后再根据集体草案写出个人教案。一个教案要折腾几番几次,程序实在是繁琐至极。 有的学校觉得上级发的集体备课本内容太少,不能体现集体备课的力度,就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从形式上说,有一面的,有两面的,有十六开,有四开的;从项目上看,少则十几项,多则几十项,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 教师集体备课不是在进行创造性的设计,而是在循规蹈矩地爬格子。多也不行,少了更不行。教师大量的有效时间都被消耗在没有实际意义的抄写上,而用来深挖细研、精心备课、理念创新的时间却是捉襟见肘,让教师们不但身累,而且心累。 评价矛盾化 集体备课是为了促进备课组教师集体的发展,建设高效的课堂,从而全面提升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是为了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道理是这样,但很多学校在评价教师时却仍然热衷于给每位教师排出一、二、三名,甚至大力鼓吹要拉大差距,以给后进教师造成压力,激励其达到先进。 有了教师名次,最主要的是学校在评先树优、职称评聘等各项考核中,便胸有成竹、有据可查了。一边梦想着教学质量整体提高,一边又给教师分出三六九等;一边强力抓好集体备课,一边又精心鼓励各自为重;一边建设集体备课,一边又自毁集体备课。这岂不是自相矛盾? 如此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