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证中医大解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痰证中医大解读(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痰证中医大解读什么是痰证?痰证是因体内水液代谢失常而产生一系列证候的一类病证。 历代有“痰饮”、“流饮”、“淡饮”等不同名称。一般有广义之痰 和狭义之痰之分。狭义之痰指呼吸道的分泌物,咳之可出,有形 质可辨者,又称有形之痰;广义之痰多为无形之痰,表现症状纷 繁,不易被查知。诸病源候论将痰与饮分为两证,即后世所说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这种对痰饮证的分类 法,影响较大,一般教材中均列痰饮一证。张仲景所说的四饮狭 义的痰饮、悬饮、溢饮、支饮)与痰证虽均属体内水液输布运化 失常的病证,但与痰证却有较大的区别,尤其与无形之痰差别甚 大,故应区别。痰证的理论形成和发展,源远流长。其理论奠基于内经 形成于
2、汉唐,充实于宋、金、元,发展于明、清,飞跃于近代。痰证是中医领域中许多疾病的一个带有共性病机的一类证 候,涉及的病种很多,故有“百病兼痰”的说法。由于其症状纷 繁庞杂,尤其是一些无形之痰病证辨识起来有相当的难度,症状 不典型,又无明显形质可辨,有些奇病怪病又多责之于痰作祟, 故痰证中有相当比例的证候确属疑难。尽管如此,痰证 中大多数病证还是可辨可治的,而且只要积累丰富的辨痰经验和 用药经验,疗效比较理想,部分病例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西医学疾病中的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胸膜炎、慢 性胃肠炎、神经官能症、咽炎、肿瘤等,如表现有中医有形之痰 或无形之痰的症状、特征及相关脉舌者,均可参考中医痰证
3、理论 和方药进行辨证论治。个别奇病、怪病、难病,凡用常法无功而 临床又具有痰证的特征或症状时,也可从痰证理论中觅寻一线之 光。病因痰证成因虽然复杂,但总不外外感六淫,内伤七情, 波及脏腑而致津液代谢失常。病因上,外感六淫,邪阻气化,津液积聚,可凝结为痰;内 伤七情,郁结不畅,气不布津,聚而为痰;贪酒无常,膏粱厚味, 湿热熏蒸,灼津为痰;体虚劳倦,房室过度,元气大伤,水谷不 化,可反留为痰。故陈无择谓三因皆可为痰。(一)六淫生痰,气阻津凝因风生痰:风为六淫之首,风邪伤人,首先犯肺,肺气失宣, 清肃失司,水液不布,聚生痰浊,可见咳喘咯痰之症。如风夹痰 浊,流窜经络,可见口眼喁斜,或肢体游走痹痛,麻
4、木不仁。因寒致痰:寒为阴邪,易伤人之阳气,寒盛阳虚,水液失于 温运,凝结成痰,其症见咳喘、咯痰清稀色白、骨痹冷痛等症。因湿生痰:湿邪重浊黏滞,如气候潮湿,坐卧卑湿,涉水淋 雨,则湿邪侵犯人体,留而不去,久聚生痰;或湿郁化热,湿热 相煎,炼液为痰;或湿困脾胃,脾失健运,遂成生痰之源。因暑生痰:暑邪乃火热所化,伤人易耗津伤液,炼液为痰。且暑邪易夹湿,暑热蒸化湿浊而生痰邪。因燥生痰:燥邪伤人,最易伤肺,致津液燥干为痰。临床见 症常为干咳少痰,或胶结难咯,或痰中带血,咳而不爽。火热生痰:六淫之火,多指直接感受的温热邪气,或由他邪 郁而化火而成。温热邪气,首传肺胃,肺居上焦为贮痰之器,火 为无表之气,必
5、附于有形之痰,方能猖獗为害,轻则致肺气受阻, 宣肃失司,为咳为呕,甚则痰热久滞,蒸迫心神,灵机堵塞,为 蒙为瞀,扰动肝风,为闭为厥,诸症多端,皆与痰火作祟有关。(二)七情失调,气滞生痰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谓:“七情扰乱,郁而生痰。”医学 入门云:“为痰为积,本七情。”可见内伤七情,在痰之成因中 占有重要位置。如喜伤心神,心气缓散不收,心窍为痰所蒙,神 明失主,见神志昏迷或恍惚,甚则语无伦次,举止失常;怒伤肝, 或肝气郁滞,气机不利,三焦不畅,水液代谢失常,聚生痰浊; 或肝郁进而乘脾,脾土失运,水湿内停,聚而生痰;或气郁化热, 灼津成痰,痰热为风,痰挟风阳,上逆清窍。所以景岳全书 谓:“木郁生风,本
6、肝家之痰。”忧作肺,气机不舒,清肃宣降 失职,易聚湿生痰,或子病及母,影响脾土,脾失健运,水湿不 化,更易致痰,故医门法律谓:“多忧者伤脾气内郁,而 食亦不化,气食痰饮,互结成癖气思伤心脾,气机升降不利, 水液停滞而生痰。悲则气消,易耗肺气,肺气虚损,宣降失常, 水道不利,致生痰浊。惊恐伤肾,肾气不固,肾虚不能制水,水 不归源,泛而成痰;或惊则气乱,心神不安,舍空神不守则痰生, 朱丹溪谓:“惊则神出于舍,舍空得液则成痰,血气入舍,则痰 拒其神不得归焉。”因此,情志失调,可引起脏腑功能活动失调,水液代谢障碍 而生痰,且痰之为病,又常易引起情志异常,如痫证的反复发作、 癫狂之失态及中风之昏迷,皆多
7、为痰证所致。三)饮食失宜,生痰阻气饮食自倍,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皆可致脾胃运化水湿功能失常而生痰浊。饮食自倍,食物 不能及时腐熟运化,食滞过久,郁而化热生痰,所以医学入门 谓:“食痰因饮食不化,结成痞块。”饮食生冷不洁之物,脾胃受 伤,或劳役过度,暴食饮冷,脾胃力衰,均致水饮痰浊内停。饮 食偏嗜肥甘厚味,助湿生痰,嗜酒好烟,积热酿痰。如河间六 书之谓:“酒性大热而引饮,令口热凝于胸中,不散而成湿, 故痰作矣。”四)脏腑失调,化生痰浊肺主一身之气,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若外邪袭肺,或肺 气本虚,则失于宣肃,治节无权,津液可聚而生痰。所谓“肺为 贮痰之器”,此既指肺脏本身之疾致肺内生痰如肺系疾病
8、的咳喘 多痰等有表之痰),又指肺不能输布津液停聚变生的痰及阴虚火 旺灼液为痰,还涉及他脏之病及于肺而生痰的广义之痰,如脾肾 功能失常,生痰上壅于肺。因此肺生痰与西医学的痰是肺部渗出和呼吸道分泌物的认 识有同有异。肺病生痰,实者易治,多为外邪袭肺,化热灼津为 痰,痰热蕴肺,或寒邪袭肺,津液不化,凝结成痰,痰浊阻肺; 肺虚生痰,则难辨治,如肺气不足,不但影响脾肾俱虚,日久每 多影响及心,故津失肾阳蒸化,水谷失于运化,肺气失宣,均可 导致痰阻肺络,若遇心阳衰惫,搏运血液无力,血行瘀滞,导致 痰瘀交阻,会出现喘咳大汗、面紫唇青等亡阴亡阳之危证.脾为后天之本,气血津液生化之源,主运化水湿水谷,散津 于周
9、身。若脾失健运,水谷精微转化失其正,输布失其常,则聚 湿生痰。脾胃功能失调是痰证发生发展的根源之一。肾阳虚衰,火不制水,阳不化阴,水反乘脾,脾失运化,可 湿聚生痰。或肾精不足,阴虚阳偏盛而虚火内炽,灼津为痰。肝主疏泄,为气机之枢,津液之输布赖肝正常疏泄,但肝气 易郁、易亢、易横逆犯土。若肝气郁结,则津滞为痰;若肝阳亢 逆,则阳热灼津为痰;如肝木乘土,致脾失健运,聚湿为痰。 另 外,肝又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贯阴阳,握升降之枢。一旦肝 失常度,则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于是气滞、血瘀、生痰、生火、 生风诸证蜂起。因此,肝生痰,往往见气、血、风、火、痰、瘀 互相搏结,凝结蒸变,形成气痰、风痰、火痰、痰
10、瘀等顽固胶结 之痰。且又因“风者,善行数变”,故肝经之痰,随气运行,泛 于肌肤,留滞肝经,或蕴结胸胁,或上窜脑窍,下注阴器,或潜 伏筋骨,其性流动不测,变幻多端,多为疑难怪症之因,即所谓 “怪病多痰”。心主血脉,心之阳气不能推动血液、津液运行,津血迟滞可 生痰瘀之症。或由于心之气血不足,他脏之痰乘虚人心,变生痰 证,如常见的痰阻心窍、痰蒙心神等证,均是心之功能失调而痰 证遂生。三焦为津液通降之道路,所谓“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 如渎”,正是指水液代谢之方式和道路。如果三焦功能失常,水 道不通,聚而为痰。另外,瘀血亦可生痰,痰又可致瘀。因生理上津血同源,一 源二歧,相倚而行。如血行不及或失常,
11、而致血瘀于络,脉络不 利,津液运行受阻,或脉络之血津,渗出于脉外,聚而为痰,挟 脉内之瘀,相互交阻,故金匮要略有云:“血不利则为水”; 或痰浊停滞压抑脉络,致津血互渗交换之道被阻,又致血停为瘀, 痰瘀交夹,遂成巢囊,多为临床顽症。诸病源候论说:“诸 痰者,此由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因此, 痰瘀互夹,是痰证或血证病理发展的必然结果。总之,痰之生成和发展变化,虽因于三因,然变生于五脏,是源于脾,本 于肾,根于肝,贮于肺,凌于心,以三焦为通道,以气化失常为 主要形式。辨疑思路狭义痰证易辨,而广义痰证难辨。由于后者在发病方面广泛 地涉及到五脏,因而可凝聚、盘踞在各个组织器官中,留伏不
12、去, “变幻百端”,可产生各式各样的病症。根据前人对痰致病性质的论述,结合临床辨痰经验,痰证的辨证可从以下几方面去辨析:一、辨痰的致病特性1. 痰性属阴,易遏阳气。痰属阴邪,其致病多以病变 部位闷胀困重、麻木、冷痛为主,遇寒则剧,得温则舒,或见肿 块不红不痛,根脚散漫,或见冷痛不红。故金匮要略有“病 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论,提示痰乃阴冷之邪,得温则:散。 阴性之物,易伤人阳气,以致清阳不升,而见嗜睡、困顿、体倦 乏力、病位恶寒。然临床上也有痰之热化证,应注意其之变。2. 痰证凝滞,易阻气机。痰属阴邪,质性黏稠,滞涩不散,其为病表现有二:一是指 病情缠绵,不易速效;二是指症状多见肿块、结节,或
13、结于皮下, 或结于腹腔、内脏,中医学的“瘰疬”、“瘿瘤久“瘤块”、“瘾瘕”、 “乳癖”、“流痰”,大都由于痰证所致。痰性黏凝,滞着不去,阻碍气机,是痰病发生发展的主要病机,如痰阻胸痹证、痰 热结胸证、湿痰中阻的脘痞证、气痰阻咽的梅核气等,无不与痰 阻气机有关。因此有谓“治痰调气为先”,“气行则痰自消”。3. 痰性流动,变化百端。痰性流动,是言其致病的广泛性,如杂病源流犀烛谓: “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 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因此由痰而导致的痰病 也就多种多样,变化百端。或贮于肺,或停之于胃,或上蒙脑窍, 下扰肝胆,或泛溢于肌肤,或流窜于经络,无所不
14、全。且易随风 动,表现为头目晕眩,或中风痰厥,口眼喁斜,舌强不语,半身 不遂等。古人因于痰邪致病的多样性,谓有“百病皆由痰作祟”4. 痰多兼杂,痰瘀交夹。痰形成之后,随着致病因子的性质或素体禀赋而有寒热虚实之异。临床上常有寒痰、热痰、 虚痰、实痰之别。外感寒邪,或素体阳气不足,易为寒痰;外感 热邪,或热极生风,可为风痰。寒痰、热痰多有虚实之分,实痰 易治,虚痰难医。景岳全书谓:“天下之实痰无几,而痰之宜 伐者亦无几,故治痰者,必当温脾强肾,以治痰之本,使根本渐 充,则痰将不治而自去矣。”这是因为“实痰其来也骤,其去也 速”,病本不深,而虚痰“其来也渐,其去也迟”故病难医。所 谓虚痰者,是指肾阳
15、虚衰,水湿津液难于气化所聚而生成的痰, 又易形成本虚标实之证,如攻伐之,则伤其正气,致正气更虚, 痰益凝固,如培补正气,则又易助痰为患,可见肾阳不足是生痰 和痰病难愈之关键。西医学的淋巴结核、肿瘤、脑血管意外、冠心病、肺心病以 及精神病,多是由痰生瘀,或由瘀致痰,痰瘀交夹。痰证辨证虽不易,但可从以上痰的致病特性上去逐一分析, 寻求痰的共性和规律,以求作为析疑解惑的参考。二、辨痰之证候“有诸内,必形诸外”。痰病虽然变化莫测,然形之于外也 有一定规律可循。兹按中医病历书写格式归纳如下:(一)通过问诊辨别痰证问得患者恶寒或背冷伴有胸闷呕 恶,身困重而疼,多为痰浊阻遏,阴阳格拒,阳气不展的痰格恶 寒证
16、。低热身困,或自觉身热不扬,体温并不明显升高者,为痰 浊或湿浊阻遏,阳气格拒于外的痰阻发热证。寒热交作,发热定 时,呕吐痰涎,胸闷不渴,为痰邪扰于少阳之证。头面出汗,或 肢体一侧发汗,或手足心汗出,伴有痰多脘闷,为痰阻营卫,郁 伏局部,津液外泄所致的痰阻汗症。面部疼痛,烧灼如刀割样难 忍,有时鼻旁或唇旁有引痛点,偶有触犯则激发,伴有头晕、胸 闷、发热、口干、肢麻,为痰火阻络。头痛呈反复发作,抽掣样 疼痛,剧烈难忍,遇冷则重,得热则减,面虚浮,首如裹,为寒 痰头痛。头胀痛难支,或昏晕如冒,或沉重如裹,为痰湿头痛。 胸痛胸闷或自感憋气,痛连肩部,为痰浊流滞胸胁之痰癖证。心 下硬满,疼痛而拒按,甚则从心下至少腹不可按,胸闷便秘,为 痰热结胸证。臂痛肢重,肤胀微肿,并见寒冷呕恶,为痰湿流注, 阻遏气血运行所致。失眠心悸,嗜睡健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