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488451593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90 大小:1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9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1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并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生字词。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复述课文内容。3、理清文章结构,理解重点语句,学习分析文章的方法。4、激发学生勇于克服困难、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二、教学重点、难点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沉着应付人生困难的品质。三、教学方法讲读结合,研讨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请让我们先来欣赏一首诗歌(投影、师生齐读):走一步,再走一步吴强溪流走一步是江河江河再走一步是海洋走一步,再走一步天地就将不一样深秋走一步是寒冬寒冬再走一步便是春挫折走一步或许是失败失败再走一步可能就是成功咫尺天涯路第一步往往很难

2、迈出于是就没有了下一步于是就没有了路路尽天绝处尝试着再走一步万水千山只源于最初的那一步师:同学们,有一篇散文的名字也叫走一步,再走一步,它是谁写的?它要告诉我们什么人生哲理?二、板书课题、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先齐读字词,教师后出示字音(投影)训诫(ji)耸立(sng)迂回(y)嶙峋(lnxn)凝视(nng)啜泣(chuq)头晕目眩(xun)小心翼翼(y)纳罕(hn)三、整体感知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指名复述课文内容,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正。复述前的准备抢答: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爬悬崖的一共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哪两个?孩子们为什么要去爬悬崖?那座悬崖有多高?岩石架有多高?复述

3、(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2、明确课文结构及各部分内容(板书)师: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各写了些什么内容?(学生回答,教师明确)本文可以分四部分,具体如下:(一)(1)回忆往事(二)(2-15)爬崖遇险(三)(16-22)摆脱困境(四)(23)感悟人生四、问题研讨(投影,学生讨论,自由回答,教师点评)(1)“我”起初为什么不敢爬山?(2)“我”后来为什么要去爬山?(3)父亲为什么不背“我”下来,而是鼓励“我”向前走?(4)为什么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5)从课文内容看,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什么意思?(6)一个巨大的困难分成“一步一步”,是什么意思?(7)在人生道路上,面对困

4、难,“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是什么意思?五、课堂测试(投影)(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并解词lnxn()xnji()小心yy()(2)给汉字注音啜泣()头晕目眩()纳罕()闷热()屡次()(3)本文作者是,他是国作家。六、小结作业1.(短文训练)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什么困难?父母是怎样教育你克服困难的?2.课外阅读:莫顿亨特悬崖上的一课附:板书设计层次结构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多角度探究课文内容的阅读方法,培养创造性阅读的能力。2、感知描写的作用及以事明理、以小见大的写作方法。二、教学重点、难点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课文内容,获得教益。三、教学方法设疑研讨。通过设疑,引导学生多角度阅读、研讨,

5、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朗读质量和写作水平。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作者?身份?主旨?(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二、多角度探究性阅读1、引言:同学们,学习语文的过程其实就是欣赏美的过程。这跟欣赏艺术是一样的,例如我们欣赏郑板桥画的“竹”,感受到的是一种刚毅之美;欣赏关山月画的“江山如此多娇”,感受到的是一种磅礴之美。歌曲亦如此,例如我们唱蒙古民歌“蓝蓝的天上白云飘”,就会感受到辽阔、旷远之美;唱河北民歌“小放牛”,就会感受到欢快、自得之美。下面就请同学们从文中的人物描写里寻找并欣赏那动人心魄的美吧。2、同学探讨、发言。发言会集中在人物心理、行动、语言描写等方面。教师要以肯定、鼓励为主,以激发探讨热情。3、教师

6、总结,板书并出示投影“描写的妙处”4、同学对投影资料发表看法,品味描写之美,教师点拨。5、师:我们要想了解一个人,就得从人物的语言和行动入手,正如古人所说的“听其言,观其行”。那么,从文中人物的言行中,你能看出他们是怎样的人吗?讨论:1)父亲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2)杰利是个怎样的人?为什么?3)四个伙伴是怎样的人?为什么?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6、同学发表意见,教师板书。7、讨论课后练习二1)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2)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让学

7、生结合自身生活体验进一步拓展思维,深刻领悟文中的启示:你在生活中曾经遇到过什么困难?当时你是怎么对待的?结果如何?如果现在碰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办?三、写作手法以小见大(板书)1、出示例文投影滑雪60条毛巾送去的温暖2、思考下面的两件小事,说说可以写出什么大的主题(先让学生写,然后再说)。1)一个同学背诵散文春,费了不小的劲,才背出了三段。2)我们班和二班进行拔河比赛,我们班的同学都竭尽了全力,但最后还是输给了二班。四、总结1、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坦坦荡荡,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失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

8、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2、作文上要记住:留心生活,描写生花。以小见大,作文不怕。五、作业选取你生活中的一次经历,写出你的人生感悟。附1:板书设计心理行动语言二、人物:父亲沉着冷静,教子有方杰利虽有不足,仍是真友四个伙伴幸灾乐祸,品质低劣三、写作手法:小事情以小见大(感悟)大道理附2:有关链接1)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3)一口吃不了个胖子。4)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惜缘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2教学目标正确地朗读课文。较完整地复述故事情节,做到条理清楚,详略合适。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联

9、系自身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哲理。教学重点复述故事情节。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字词,复述课文,大致上理解文章主旨。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自以为学习挺努力的,可升人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你想和同学们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今天,我们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寻求启示吧;二、学习字词指导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划出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投影出示练习。a给加点字注音

10、。b按拼音填空。c结合语境解释词义。(略)三、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要求朗读时姿势端正,双手拿书,声音洪亮,读音准确,停顿合理,较恰当地表达语气。(教师可以投影出示以下问题,学生边听读边思考,在书上标记。)a课文主要记叙了什么事情?(可以概括回答)b这件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发生的原因是什么?c“我”为什么“一时拿不定主意”?后来又为什么跟着伙伴们去爬山了呢?d“我”在爬山途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当时“我”是怎么想的?e后来“我”又是怎样脱险的?脱险以后“我”有什么感觉?2、组织学生讨论以上问题组,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看书,不要

11、脱离课本,要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句。(在理清以上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复述课文)教师可提要求:跳读课文,抓住以上讨论要点。重点细节,尤其是脱险部分,尽量用课文原句。口齿清楚,能正确表达感情。(可以找两位学生复述,其他同学听后评析复述情节。以上环节主要为了帮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尤其是细节描写,为下一步探究性阅读、多角度阅读打基础。)四、讨论:读了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学生只要能扣住课文说出自己的主要感受即可,不必面面俱到。如有争议的地方,可课后思考,留待下节课继续探究。齐读课文最后一段,背诵。五、布置作业写生字。朗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要点深入理解文章主旨,探究性、多角度

12、理解文章。教学设计(探究性品味“脱险”部分,深入理解文章主旨)一、朗读思考:上节课我们通过朗读课文,复述故事,已经大致熟悉了所记叙的事件,而且也悟出这篇文章主旨就是通过“我”的脱险经历告诉人们不要害怕困难,不要被困难吓倒,不管这困难多么吓人,都要努力去克服它。但是这还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应该通过研读重点情节再进一步领会文章。全班有感情朗读脱险部分。组织学生深入思考、讨论问题:a找出这部分开头的自然环境描写,想想有什么作用。b父亲为什么指挥“我”先迈出左脚的一小步?这对你有什么启示?c“你能办得到的。”“这似乎能办得到。”“我能办得到的。”朗读这三句话时应把重音放在哪个字上?三句话的语气有什么不

13、同?后两句写出了我的什么变化?d我在父亲的指导下仅仅是爬下了几米高的石架,为什么还说“我产生了巨大的成就感”?e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探究性品味是本课的重点环节,应帮助学生扣住文章主题讨论理解这些问题。二、指导多角度地阅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反思,进一步拓展思维空间,获得启示讨论: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你最不喜欢文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这个环节是为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认识文中的人物特点,对人物做出合理的评判,也鼓励学生从中有所感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如果学生在喜欢的人物中选择父亲和“我”,都应视为正确的,关键是把喜欢的理由说足、说全,可互相补充。不喜欢的人物可选在“我”困难时嘲笑“我”的孩子,这一点比较简单。有争议的人物可能是杰利。可能有的同学喜欢他,有的不喜欢他,可引导学生评论他做得对的和不好的方面。这样来谈,针对性可能强一点。讨论:假如“我”的父亲急忙赶到悬崖下面,一面安慰“我”,一面急忙爬上石架,把“我”扶下来,这种做法和文中父亲的做法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这个问题讨论时也许有争议,但应该倾向于文中父亲的做法,因为孩子的路终究要靠自己去走,总靠别人扶,不是长久之计。父亲指导儿子独立走下来,恰恰是让儿子经过这种历练增加独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经验。在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