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4章 第1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8450279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4章 第1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精品】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4章 第1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精品】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4章 第1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精品】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4章 第1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精品】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4章 第1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4章 第1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中地理湘教选修5学案:第4章 第1节 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Word版含解析(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辅导资料第一节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1了解我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2理解和掌握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淮河流域治理工程的主要作用。(重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阅读教材P76P79第1段,完成下列问题。1目的: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防灾减灾。2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3措施(1)颁布和实施了与防灾减灾有关的专门性法律、法规。(2)成立了中国“国际减灾十年”委员会,领导并开展了减灾的一系列活动。正误判断。(1)防灾减灾主要靠公民自觉。()(2)我国防灾减灾的指导方针是“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提示】(1)防灾减

2、灾必须通过立法,使人们有法可依,树立法制观念。(2)教材整理2我国重大减灾工程项目阅读教材P79第2段P83,完成下列问题。1长江防洪体系建设工程(1)洞庭湖水系治理: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逐渐摆脱了“人争水地,水致人灾”的恶性循环局面。(2)洞庭湖水面的恢复即“洞庭湖4350工程”。(3)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改善长江源头生态环境状况,有效遏制水土流失。(4)三峡水利工程:作为治理开发长江、防范长江洪水关键性工程建成后,长江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的威胁将进一步减轻。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范围:地跨东北西部、华北北部和西北大部分地区。(2)“三北”地区的环境问题(3)措施:通过采取人工造林、封

3、山封沙育林和飞机播种造林等措施,实行乔、灌、草结合,带、片、网结合,多树种、多林种结合,以建设一个功能完备、结构合理、系统稳定的大型防护林体系。(4)成效:使三北地区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15%,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控制;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明显;促进了该地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3淮河流域治理工程(1)淮河治理的目标:通过治理水土流失,对病险水库、河堤进行除险加固和疏通河道等措施,提高淮河流域各地区的防洪标准,改善航运条件,提高供水保证率。(2)淮河多水灾的原因:一是支流多;二是落差小;三是河道弯曲狭窄;四是湖泊淤积

4、;五是暴雨频繁。正误判断:(1)建设“三北”防护林的主要目的是保护生态。()(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主要是防治地震灾害。()【提示】(1)(2)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对防治水旱灾害、水土流失、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有显著作用,因为防护林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的作用。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解惑:疑问2:解惑:疑问3:解惑: 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图标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韵意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

5、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探讨: 设立“防灾减灾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提示】唤起人们对防灾减灾工作的关注,普及防灾减灾知识,提高避灾自救技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探讨: 举例说明我国长江流域的重大减灾项目。【提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工程性防御与非工程性防御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凡是通过规划、法律、管理及教育等途径达到防灾减灾目的的防御,即非工程性防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20世纪末的“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决议案”。工程性防御措施的关键是修建防灾工程,故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工程”是“软件”还是“

6、硬件”。(2)联系:1灾前准备、灾中应急和灾后恢复是自然灾害救助过程中的三个核心环节。 灾中应急行动见下图。据此回答(1)(2)题。灾中应急行动(1)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A寒潮B泥石流C旱灾D水灾(2)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是()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自然灾害的种类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救灾人员的数量A B C D【解析】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是用于水灾中的救援救生物品。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和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影响到应急时间。【答案】(1)D(2)C 我国重大减灾工程项目历史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

7、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就有九年荒。”现代民谣“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实行联产责任制,家家户户屯满粮。”探讨:从自然角度看,古代凤阳“十年就有九年荒”中的“荒”主要受哪种自然灾害的影响?【提示】洪涝灾害。探讨:从地理角度分析,现今凤阳“家家户户屯满粮”主要得益于哪项重大减灾项目工程?【提示】淮河流域治理工程。1河流洪水灾害的成因与治理(1)河流洪灾的形成原因影响洪水形成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具体如下表所示:因素影响自然因素流域状况降水强度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地面坡度地面坡度大汇水速度快,有利于洪水的形成土壤含水率土壤含水率大植被覆盖率植被覆盖率低水系

8、状况支流多少支流多,特别是扇形水系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河道弯曲情况河道弯曲河谷坡度纵向坡度小入海口宽窄入海口狭窄人为因素破坏植被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水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围湖造田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2)河流洪灾的治理措施上游:治理原则是调洪,做法是修水库、植树造林。中游:治理原则是分洪、蓄洪,做法是修水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退耕还湖。下游:治理原则是泄洪、束水,做法是加固大堤,清淤,疏浚河道,开挖新河道。2“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1)建设原因(2)建设措施2读我国某地区示意图,回答(1)(2)题。(1)为改善图示区域范围内的生态环境

9、,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土整治工程有()“三北”防护林工程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退耕还牧工程退田还湖工程ABC D(2)洞庭湖“4 350工程”的含义是()A将洞庭湖的湖泊容积扩大到4 350立方米B将洞庭湖湖泊面积扩大4 350平方千米C退田还湖面积4 350平方千米D将洞庭湖的湖泊面积恢复到4 350平方千米【解析】第(1)题,从图中提供的信息可知:该区域属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该地区地势低平,洪涝灾害严重。国土整治的重点工程一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工程,保持水土;二是退耕还湖工程,提高湖泊对洪水调蓄功能。第(2)题,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汛安全,我国政府下决心把洞庭湖水面恢复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时的

10、面积,即由目前的2 625平方千米恢复到4 350平方千米。【答案】(1)C(2)D课堂小结对点训练1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12题。1减灾防灾的核心是()减少灾害发生的次数战胜自然灾害杜绝自然灾害减轻灾害发生的损失ABCD2下列有关我国减灾防灾的说法, 不正确的是()A“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B面临重大灾害,要各自为战,无需统一行动C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灾D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要分工协作【解析】第1题,减灾防灾的核心在于“减”,就是在观念上强调减少灾害、减轻灾情,而不是“

11、战胜自然”、“杜绝灾害”。第2题,我国在实践中总结出的减灾防灾模式是:对付灾害应当采取“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的方针,面临重大灾害,应当采取中央统一决策,部门地方分工协作的方式,严密组织各种力量,全民参与抗御灾害。以防为主就是防患于未然;全民参与就是避免各自为战,集中抗灾力量,克服重大灾情。【答案】1.C2.B对点训练2我国重大减灾工程项目读“我国部分防护林分布示意图”,回答34题。3关于图中各防护林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保护农田B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保护农田C是防止海风、海浪和暴雨的袭击,保护农田与城市D是进行平原绿化、美化城市环境4防护林工程主要减轻的灾害是()霜冻干旱土地荒漠化泥石流A BC D【解析】第3题,是防风固沙,保护农田;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第4题,“三北”地区历史上曾有茂密的森林、肥美的草原,由于人类不合理活动,大面积的森林与草原变为裸地,进而导致日益严重的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和干旱。“三北”防护林工程就是要减轻上述自然灾害。【答案】3.C4.B我还有这些不足:(1)(2)(3)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2)(3)精品地理教学资料精品地理学习资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