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论文荒诞中的真实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8430807 上传时间:2023-11-2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论文荒诞中的真实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荒诞中的真实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文学论文荒诞中的真实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文学论文荒诞中的真实》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论文荒诞中的真实(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荒诞中的真实 荒诞中的真实是小柯论文网通过网络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员整理后发布的,荒诞中的真实是篇质量较高的学术论文,供本站访问者学习和学术交流参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业目的,荒诞中的真实的论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因网络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详,敬请谅解,如需转摘,请注明出处小柯论文网,如果此论文无法满足您的论文要求,您可以申请本站帮您代写论文,以下是正文。 等待戈多(Waiting for Godot,1952;1954)是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19061989)的代表作。也是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本剧创作于1952年。它的成功上演,奠定了贝克特在荒诞派戏剧中的重要地位。现在

2、,此剧已被公认为荒诞派戏剧的经典之作。等待戈多是一部既没有开头和结尾,也没有情节和高潮的戏剧。它只是展示了一个充满沉默和具有悬念的情景。全剧共两幕,发生在同样的时间(黄昏)、地点(乡间的一条小路)。上场人物共有五个:爱斯特拉冈(狄狄)、弗拉季米尔(戈戈)、波卓、幸运儿、一个小男孩。第一幕中,两个流浪汉狄狄和戈戈无所事事,为了摆脱人生的痛苦与无望。也为了寻找安慰和解脱,每天在旷野的一条小路上等待着一个他们也不认识的人戈多。为了打发时间,他们在荒野的一棵枯树下做着脱鞋、玩帽子的无意义的动作,同时,两人梦呓般地语无伦次地闲谈着。忽而说到要为自己的出生忏悔,忽而想到应该到死海去度蜜月,一会儿又争论起了

3、福音书里救世主和贼的故事。在等待的过程中遇见了波卓和他的奴隶幸运儿。第一幕结束时,一个小男孩走来对他俩说戈多先生今晚不来了,但明天肯定会来。第二幕实际上是第一幕的重复,不同的是那棵枯树上多了四五片叶子。除此之外依然是无聊的动作和语言。当小男孩再次来说戈多不来时,戈戈和狄狄准备上吊,可是没带绳子。他们一个拉着另一个的腿,用裤带上吊,但裤带又拉断了。他们决定明天再上吊,除非戈多来了,因为那样,他们就能得救了。可以说,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支离破碎,毫无意义的片段,在杂乱无章中看不出任何进展和变化。没有开头,没有结尾,只有无尽、无望、无奈的等待。爱斯特拉冈和弗拉季米尔两人无所事事,迷离恍惚,见面时连头一

4、天的事情都不记得了,并且连自己苦苦等待的戈多究竟是谁都不知道。他们的语言杂乱无绪,前言不搭后语,毫无逻辑性。话题也常常是开了头便戛然而止,即使是一些偶然出现的颇有深意的哲理,由于夹杂在人物的胡言乱语中,也显得突兀和支离破碎。戏剧中布景、道具、情节和语言都被简化到了最低程度,其贫乏的程度简直令人震惊,但正是这样,从而使得人物不得不关注自身的困境:饥寒交迫,无家可归,以及使等待还是自杀这样令人烦恼的问题。作者对剧中两个主人公的有关的具体信息少的惊人,而两个流浪汉彼此以“狄狄”和“戈戈”相称,这两个词似乎是“戈多”(Godot)一词的变异形式,也是对他的嘲弄和模仿。作者对主人公含蓄和隐晦的描述旨在强

5、调他们广泛的象征意义,以图通过他们的形象来揭示战后西方人的普遍特征。可以说他们也是该时代人类的代表。所以等待戈多也不再是他们个人的选择,而是属于全人类的事件。戈多到来等于得救,戈多永远不来意味着死亡。他们希望等到戈多,将自己的生命与戈多牢固地联系起来,结束流浪状态。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虽争吵不休,却同病相怜,互相依赖,在一起闲聊能使他们共通度过一个晚上而不至于闷死。显然他们急需对方的陪伴,简直到了不在一起就无法生存的地步。表现了现代繁华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那种既相互需要,又彼此排斥,更又无法沟通的孤独感。其次体现了他们对于文化信念的丧失。他们已经深刻地感到自己存在的无意义,感到人生的荒谬和痛苦。

6、一些人不得不孤单地、无助地、痛苦地生活着。这样一个世界是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两人理解不了得。所以他们只有乞讨祈求,靠虚无飘渺的希望维系,才能生存下去。然而他们的身心却处于一种无法摆脱的、永无休止的矛盾冲突中,他们只有在这些矛盾与冲突中苦苦地寻觅着,绝望地等待着在这荒诞的背后,深刻地表现了现代文明中的人生处境:生活在盲目的希望之中。人们遥遥无期地等待着一个模糊的希望,到头来只是一场梦幻,只有失望,再等待。戈多会来吗?贝克特用台词回答我们:“Nothing happens,nobody comes,nobody Koes,its awful,”戈多到底是什么呢?剧中说,“戈多是一个救星,是一个希

7、望”,“他要是来了咱们就得救了”,“要是不来呢,咱们明天就上吊”。(p380)可以认为,戈多实际上是一种象征,是现代西方人的精神寄托,是处于困境中的迷惑不安的人们对于未来若有若无的期望。人们苦苦等待着戈多。而戈多却始终没有出现。人们不得不叩问:“戈多究竟存在吗?”,“他会来吗?”,“等待会有结果吗?”显然。这是一种无望且又无可奈何的等待。中世纪以前,人们相信上帝无所不在,相信上帝能够帮助和拯救人类,即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遭受了许多痛苦和磨难,人们也可以把各种美好的理想寄托在来世,这样人的精神在充满物欲的世界中找到一处可以栖息的港湾,但是自从启蒙运动以来,西方世界的人们开始对上帝的“万能”提出置疑

8、,或者干脆对到底有没有上帝的存在表示怀疑。现代西方人在尼采的呐喊声中埋葬了上帝,开始信仰理性与科学。开始将理性和科学当作未来世界的希望。当作拯救自己的上帝,但是“理性”和“科学”这两个新的“上帝”却让人们同样倍感失望。西方高度工业化的社会,是物质生产高度发达的社会。但是工业化和现代化却降低了人的价值,金钱和商业化淹没了正常的人性。社会组织的日渐严密,大城市的急剧拓展使人们变得越发孤独,彼此距离越来越远。两次世界大战之中,自诩充满理性的各国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制造杀人武器,千百万人倒在血泊中。理性和科学给西方世界带来了政治的动荡,经济的萧条和残酷的战争,给西方人带来了道德沦丧、信仰危机。残酷的战争

9、。人们渴望正义、和平和友爱,而世界却毫不理会。战争和暴力轻而易举地摧毁了人类通过千百年来努力所创造的文明和价值。这不由得使人们重新思考自身生活的这个世界。一时间,除了焦躁、混乱、软弱无能。似乎找不到更恰当的对人无奈的自身困境的描述语了。等待戈多正是以一种荒诞的艺术形式表现出了人们信仰破灭之后的尴尬处境和无助,表现了人生的荒诞和无望。戈多便代表了一个没有希望的时代。贝克特以一种与荒诞内容相一致的荒诞形式,表现了西方这一时期荒诞的社会的悲凉现实。丑则思美,荒诞则令人深省。等待戈多正是这样的一部戏剧,在它表面荒诞之中隐含着真实,无意义中蕴涵着意义。它以荒诞的主题向世人展示严肃的生活和信仰问题。荒诞可

10、以是真实的,也可以突兀或隐晦地存在于世界的每个角落。它可能是世界的本质,也可能是人与世界的不经意的、长久的、深邃的分离。作为生活的侧面。荒诞仍然悄悄地影响人们的意志。压力重重时人们通常不断地追问存在究竟有什么意义,生活的本质是不是荒诞。实际上也正是由于荒诞的存在,生活才更加真实完整。其他参考文献Baker, Sheridan. The Practical Stylist. 6th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5.Flesch, Rudolf. The Art of Plain Talk. 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 1946.Go

11、wers, Ernest. The Complete Plain Words.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Snell-Hornby, Mary. Translation Studies: An Integrated Approach. Amsterdam: John Benjamins, 1987.Hu, Zhuanglin. 胡壮麟, 语言学教程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Jespersen, Otto. The Philosophy of Grammar. London: Routledge, 1951.Leech, Geoffrey, and

12、 Jan Svartvik. A Communicative Grammar of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4.Li, Qingxue, and Peng Jianwu. 李庆学、彭建武, 英汉翻译理论与技巧 M. 北京: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9.Lian, Shuneng. 连淑能, 英汉对比研究 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3.Ma, Huijuan, and Miao Ju. 马会娟、苗菊,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选读 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

13、ation. London: Pergmon P, 1981.Quirk, Randolph, et al. A Grammar of Contemporary English. London: Longman, 1973.Wang, Li. 王力, 中国语法理论 M.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84.Xu, Jianping. 许建平, 英汉互译实践与技巧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Yan, Qigang. 严启刚, 英语翻译教程 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1.Zandvoort, R. W. A Handbook of English Grammar. London: Longmans, 1957.Zhong, Shukong. 钟述孔, 英汉翻译手册 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3.Zhou, Zhipei. 周志培, 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 M. 上海: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