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393180 上传时间:2022-10-2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秦腔剧目建设与花脸声腔训练近年来,大家都在议论秦腔的改革与振兴,我也想谈谈自己的观点。戏剧改革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工作,搞这种建设也如同盖高楼一样,首先得打好坚实的基础,必须在稳健的基础上进行吐故纳新,扎扎实实,全方位、分期分段地围绕一个统一的目标去逐步实施。假如心里无底,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盲目去干,其结果只能是事倍功半。过去,戏曲界有句行话: “严师出高徒,棍棒教把式” ,说的是在旧时戏曲班社里,老师对徒弟言传身教,历经多少个春夏秋冬,才造就出一个个为观众称颂的戏曲名家。 民谚云“十年寒窗苦, 考中状元郎, 含辛磨砺十余载, 难成戏子匠”,正说明了演戏行当之不易。目前,各社

2、团的大部分青年演员基本功不扎实, 个个争当 “唱把式”,把艺术精髓轻易舍弃,更由于受市场经济冲击,把事业当成副业。还有人在电视烘托下声名沸扬, “奖牌到手,一劳永逸” 。引得其它人十分眼红,纷纷效法,唯恐落后,试问:这种“奖牌”能有多大的“含金量”?曾有人嘲讽地说: “演员不练功,捏住脖子光练声,不练腰顶不踢腿,徒具虚名有何用?”这种自掘坟墓的做法实在让人长吁短叹!要成为一个优秀或合格的演员,离不开唱、念、做、打“四功”的严格训练,要让秦腔艺术蓬勃发展,得从全方位下“死力气”纠错、扶正,先巩固好基本功,再谈“改革”与“振兴”也不迟。一本好戏以剧本为关键所在,正可谓: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

3、剧本属一度创作,它与导演的二度创作,演员的三度升华,以及其它部门的积极配合,共同组成一台完美的表演艺术。目前,全国戏剧不景气,有人将此归咎于电视的冲击。我认为,没有好剧本才是戏曲不景气的关键所在,显而易见,剧本不好拍出来的电视剧人们同样不爱看。秦腔确实有一批很优秀的传统剧目,可目前的状况是:过去的传统剧目演得太多太久,好的新编剧目匮乏,秦腔剧团无戏可演的现象依然存在。针对以上情况, 许多表演团体主动出击, 自编自创剧目,能立不能立先站起来再说,这种积极主动性是应该肯定的。相比之下,某些以行政命令手段不惜花大力气去排导的剧目无非是为夺几枚奖牌,这种做法实在没有多大意义。更可笑的是,有些戏获奖后便

4、束之高阁, 压入箱底,从此无声无息。难怪有人嘲弄:“能挣钱的戏不花钱, 花大钱的戏不挣钱哪” ,为此,我提一点建议,能不能把钱投入到教育和管理上来,从娃娃抓起,本着戏剧固有的方法进行严格训练,从管理上给予保障和支持,这样做也许更现实,更有效些。武戏演员有功无声的这一现象使得许多人都存有“练了一身功,只欠一口声”的苦衷,目前,某些人崇尚“只要有声便可成名” 的荒谬信条, 逼得无声的武戏演员只能望 “唱”兴叹。为此,我想把自己在花腔声腔训练方面的体会谈出来,以便与同行们进行切磋、交流。振动声带发音的乃是气, 声带通过“气冲”才能“发声”,俗话说“无气傻喊声,到老一场空”就是这个道理。故而要练好“声

5、”必先用好“气”,常见的练“气”法有:长气练法:鼻口同吸一口气,胀满腹腔,然后徐徐吐出。人体器管内有两处存气库:腹腔与胸腔。胸腔气只能保证正常呼吸, 要高难度用气非腹腔气不可, 用声时最好 “二气”相交,对演员来说“气足声圆”非常重要,请依此法每日清晨吐纳十口。刹气练法:鼻口同吸一口气,涨满腹腔徐徐吐出,当气吐至一半时紧闭口鼻,停止呼吸,用意念引导气息撞击胸腹,撑憋不住时缓缓吐出,每日清晨反复吐纳十口,增强肺活量与腹部储气量。偷气练法:将舌头伸出到极限, 从慢到快吸气吐气,好似猎犬奔跑时急速换气排除肺热一般。此法用于唱腔运行中气息不足时可偷气连唱。每日依此法呼吸数十口。每日清晨练声前,应做的第

6、一件事是扩胸伸腿弯腰;第二件事是根据以上呼吸方法练气吐纳。这样做除增强肺活量与腹气储存量外,还可将处于睡眠状态中的声带渐渐唤醒。我专行大、二花脸“双门抱”兼演丑角,有一天,有位老朋友说振兴秦腔应该从花脸着手,要是花脸从声腔方面能上一个台阶,秦腔振兴就有望了。是的,花脸在秦腔戏曲诸行中最具代表性,它那粗犷、豪放的品格,象征着西北人民坦荡、落落大方与宁折不弯的胸襟和气魄。它的声腔表现比较有独特性,首先是“字正” ,其次是“腔圆” ,“腔”随字而出,“圆”与“正”并行,要达到此二者标准非得经过一番功夫磨炼,需要的是坚持不懈的毅力。很早时期,前辈艺人们就模仿各种动物的鸣叫,借以进行声腔练习,俗名叫“拔

7、嗓子” ,我通过自己多年揣摸与实践,深感此法很有效。蜂鸣:舌压下腭,双唇微闭,喉部打开,由最低音开始练长音,如似蜜蜂飞动时发出的声音。以此类推渐渐由低音区练到高音区(声带的最高点) 。此法叫“唤声” 。牛哞:耕牛发出的鸣叫。舌压下腭,喉部打开,发声时先将双唇微闭,然后随音张开发“吗()”字音。此法叫“温声” 。狮吼:雄狮恼怒时发出的声音。 舌压下腭,喉部打开,发声时由低音区向高音区猛冲、 口腔内发出 “啊欧” 音。此法叫“震声” 。虎啸:指猛虎威慑其它动物时发出的吼叫。舌压下腭,喉部张开,口腔内发出“嗷欧”音,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冲击。此法叫“冲声” 。雁鸣:指鸿雁召唤同伴时发出的鸣叫。舌压下腭,

8、将嘴张开,喉部放松(似人欲睡打哈欠那样) ,效仿鸿雁叫声发出“啊”字音,用来练习喉音。此法叫“哀声”。鹰嘶:雄鹰袭击敌人时发出的叫声。舌压下腭,喉部放松。双唇微闭, 音从鼻腔向头顶百会穴贯穿发出最高音。嘴唇张开,声音往后脑顶,贯穿百会穴再还原鼻腔内,秦腔花脸称之为“降音” 。此法叫“怒音” 。狼嚎:指野狼嚎叫时发出的声音。舌压下腭,喉部张开,双唇呈“”字型,音从腹腔内发出然后猛朝脑后顶,贯穿于百会穴,意欲冲破头顶,这种方法训练口腔,腹腔音过渡到“降音” 。此法叫“双贯音” 。以上所谈可简称为“七声三气法” ,“七声”是对花脸行当而言,“三气法”是对每位演员而言,今斗胆谈出,希望对同行,特别是无声演员能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