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488364331 上传时间:2022-09-1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0.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由数学网提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是在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分数应用题的根底上进行教学的。这种题实际上还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题 ,只是有一个数题目里没有直接给出来 ,需要根据题里的条件先算出来。通过解答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可以加深学生对百分数的认识 ,提高百分数应用题的解题能力。?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中 ,我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一、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促进数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教材围绕这一知识点 ,只编排了一个例题(例2)、让学生理

2、解表达增加或减少幅度的语言、“做一做和一个练习(练习二十一)。根据本班实际 ,我安排两节课授完。这节课是第一节课 ,属新授课。教学时 ,我并没有照本宣科的讲解书上的例2 ,而是首先课件出示信息:“原方案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且复习稳固了已学知识 ,接着引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方案造林多百分之几?改编成例2 ,导入新课;教学例2后 ,改变例2的问题 ,让学生解答“原方案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再与例2比拟 ,让学生弄清由于问题变了 ,单位“1就有了变化 ,列式也就不同了 ,自然结果就不一样。不但稳固了所学知识 ,而且预防了

3、“负迁移的产生。二、组织有效的互动交流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 ,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不管复习 ,还是新授、稳固 ,练习题都是先让学生独立试算 ,再进行互动交流。如 ,新授时 ,根据课件出示信息 ,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实际造林比原方案造林多百分之几?后 ,让学生说出含义“实际造林比原方案造林多的公顷数占原方案造林的百分之几 ,接着让学生试算 ,然后 ,让学生交流解答方法、总结规律 ,我随机予以点评。就是在这样一系列有效的

4、互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的。三、 注重能力的培养 ,促进学生的开展。一是培养问题意识。复习旧知时 ,我并没有出示完整的题 ,而是课件出示信息:“原方案造林12公顷 ,实际造林14公顷。让学生提出有关百分数问题再解答。教学例2和改编例2也一样 ,先让学生提出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二是注重了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中大胆放手让学生独立试算后合作交流 ,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三是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六年级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正初步形成。本节课 ,我让学生根据例2得出:求“实际造林比原方案造林多百分之几?就用“实际造林比原方案造林多的除以原方案的;再根

5、据改变的例2得出:求“原方案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百分之几?就用“原方案造林比实际造林少的除以实际的;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得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 就用“相差数除以单位‘1’的数这一规律。发散思维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在教学时 ,我总喜欢问学生“还可以怎么算?启发学生求异、发散思维。如:例2 ,学生“(14-12)÷12这样算后 ,启发学生这样思考:先求“实际造林占原方案造林的百分之几 ,再求“实际造林比原方案造林多百分之几?列出算式“14÷12-1。四、注重了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形成反思意识。下课前 ,我安排了几分钟

6、时间 ,留给学生说说本节课有什么收获 ,还有什么问题?采取让学生自由发言 ,相互补充的形式进行交流。有的说学会了解答“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方法;有的说进一步明确了百分数的意义;有的说知道了甲数比乙数多百分之“几 ,乙数不会比甲数少百分之“几 ,因为单位‘1’不同;还有的说保护环境十分重要 ,我们从小要树立环保意识;还有的说“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这类问题的第二种解法掌握得还不太熟练 ,还得加强练习。等等。使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进一步提高了教学效果。唐宋或更早之前 ,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

7、为“博士 ,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 ,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 ,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那么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 ,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 ,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清楚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 ,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 ,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 ,其身价不谓显赫 ,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 ,无论是“博士“讲师 ,还是“教授“助教 ,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根本概念都具有了。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拟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

8、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力,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为难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方案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

9、用、创造和开展。以上就是数学网小编分享?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教学反思的全部内容 ,教材中的每一个问题 ,每一个环节 ,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希望大家喜欢!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那么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那么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 / /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