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文言文的问答题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362461 上传时间:2023-12-18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九年级文言文的问答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九年级文言文的问答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九年级文言文的问答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九年级文言文的问答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九年级文言文的问答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九年级文言文的问答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九年级文言文的问答题(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档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与朱元思书1.下面的句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答:流露出作者陶醉于自然美景,淡泊功名利禄的思想感情。2.简单赏析以下句子的写法。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答:该句用了正面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突出了水的清澈透明。3. 本文兼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景,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4. 答:加深感受,使人如同身临其境4.看到富春江的奇山异水,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你怎么理解他发出的这些感慨?答:第一问:作者发出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感慨。第二问:表现了作者鄙弃名利的

2、思想。(忘情山水、淡泊名利)5文章在总写中,用“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 的情态。在分写“异水”时,用“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一句夸张地表现了江水极深、极清的特点。在分写“奇山”时,通过泉响、鸟鸣、蝉转、猿叫,反衬了山的 幽静的特点。之后,通过“鸢飞戾天者窥谷忘反”的抒情短论,表现了作者 忘情山水,淡泊名利,避世归隐 的思想。最后,文章别具匠心地描绘了山中的又一奇景,突出了树多的特点,与前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句相照应。6.作者对富阳至桐庐沿途景色的总体印象是 天下独绝 (请用文中的一个四字短语作答),并且重点从 山奇 和 水异 两方面进行了描绘。7.文中从侧面表现水的清澈

3、的句子是游鱼细石,直视无碍。8.“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2分)答:“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9.本文是一篇山水小品,请同学们开动脑筋,从积累的古诗文中,各写出一句写“山”和写“水”的诗句。 答: 写“山”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写“水”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陈涉世家1陈胜年轻时即有非凡的抱负,你从选段哪句话中可以看出来?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2文中陈胜、吴广为起义都做了哪些准备?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丹书帛曰

4、“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夜篝火,狐呜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3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度以失期。失期,法皆斩。天下苦秦久矣。4从陈胜、吴广在起义前做的准备来看,你觉得他们能取得“举大计”的胜利吗?为什么?示例:能。因为:“天下苦秦久矣”,顺从民心;分析他们的处境,合情合理;制造了舆论,树立了威信。(答案不求统一)5陈胜发动起义的步骤是怎样的呢?发动起义有三个步骤:先诱使将尉鞭打吴广以激怒众戍卒,趁机“并杀两尉”,将众戍卒置于自己的领导之下;然后指出惟一的生路是起来反抗,并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鼓舞斗志,赢得了众戍卒的赞同;最后举行庄严的誓师会,为坛而

5、盟。6陈胜为什么要在杀尉后才“召令徒属”?“召令徒属”的目的是什么?在杀尉之后才“召令徒属”,表现谋划之周密,以防不测。“召令徒属”的目的是晓以利害,坚定起义信念。7起义军攻占了大泽乡、蕲、铚、酂、苦、柘、谯、陈等,如果用成语来形容起义军攻城掠地的情形,你会想到哪些成语呢?请写出两个。所向披靡、势如破竹、锐不可当、一往无前、无坚不摧等。桃花源记1、渔人离开时“处处志之”再去找却找不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答:这样告诉我们其实桃花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2、作者生活的时代,政治黑暗,军阀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这样的环境下,作者虚构出了一个“世外桃源”,我们应该怎样认识他的社会理想?答:我想他

6、以及当时的劳动人名理想中的社会定是和桃花源一样的,没有剥削,没有压迫,没有阶级之分,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3.醉翁亭记和岳阳楼记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生活理想。醉翁亭记中欧阳修抒发了与山水同乐的思想感情。 不同的是:岳阳楼记的作者“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崇高的精神境界。而醉翁亭记的作者含有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的情怀。捕蛇者说1文中写蒋氏的自述,采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蒋氏从各个角度将捕蛇的不幸和赋税带来的不幸加以对比:以他“捕蛇独存”和乡邻“ “非死则徙”

7、相对比;以他“ 吾蛇尚存”就能“弛然而卧” ”和乡邻的“鸡狗不得宁”相对比;以他和“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和乡邻“ “旦旦有是哉” ”相对比;以他的“ 晚死”和乡邻的“先死”相对比,说明捕蛇的“幸运”。2 从捕蛇者说全文看,第 1-4段 段是描写和记叙,第 第5段 段是议论。其中第 第1段 段是蒋氏捕蛇的背景,为后文的展开做了铺垫。第 第4段 段叙述蒋氏三代捕蛇的苦难家史,为后面的议论打下了基础;而 第5段 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点出主题。3文章第一部分交代了 捕蛇的缘由 ,分三层来写。先交代 蛇奇异的外形 ,再写 蛇异常的毒性,最后写蛇巨大的药用价值。4课文开头第一句说:“永州之野产异蛇”,接着从

8、三方面对这种蛇之“异”进行描述。请你指出这种蛇哪三方面“异”,并用原文具体说明。(6分)(1)蛇之 颜色异 (2)蛇之 毒性异 (3)蛇之 用途异 5在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异蛇之毒”?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6“永之人争奔走焉”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这句话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争着去捕蛇,是为了免受苛征重赋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还要厉害。与后文“苛政猛于虎”相呼应,暗示永州之人不堪为田赋所累,尽管像捕蛇这样危险的差事,也争着去做。7怎样理解文中蒋氏“专其利”中的“利”? 所谓的“利”是用蒋氏祖

9、父和父亲的生命以及自己的九死一生换来的,隐含着无限的辛酸和痛苦。8“余闻而愈悲”、“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两句话,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作者对人民苦难的关心和同情之心,但自己又无力解决这现状,于是把解决矛盾的希望寄托在封建统治者身上。9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回答问题。(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蒋氏捕蛇十二年,“几死者数”可他不以为“病”,反以为“幸”,这反映了他什么样的心态?其中又蕴涵着他怎样的情感?) 反映了蒋氏在重赋压迫之下的一种反常心态。他表面上庆幸自己精锐之逃过了重赋之劫难,其实却饱含着无限的凄苦之情。(2)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在常人看来,蒋氏“一岁之犯死者

10、二”,何“甘”之有?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作者这样写,蕴涵着他怎样的情感?) 蒋氏虽然“一岁之犯死者二”,但能得以不受悍吏逼租之苦,也算苦中有甘了。这种“存者且偷生”的感情,实际上包含着巨大的隐痛。作者这样写,其中饱含着他对下层人民的深厚同情。10蒋氏是否真的不怨恨捕蛇这件事?答:对蒋氏来说,缴纳赋税是死路一条,捕蛇也是死,而相比之下,干捕蛇这件事还有存活的一线希望,所以走投无路的蒋氏只能别无选择地走捕蛇这条风险之路。蒋氏的内心对这种非人的生活怨恨之极,可是,迫于封建社会苛酷的赋税制度,蒋氏只能无奈。“熙熙而乐”也好,“又安敢毒耶?”也罢,这些都是一个可怜百姓无泪的笑。11柳宗元写蒋氏沉痛的诉

11、说意义何在?答:揭露封建统治者残酷剥削劳动人民的罪行,表现当时广大贫苦农民的悲惨命运,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12文章中为什么要引用孔子的“苛政猛于虎”这句话?19答:从内容上看,是作为立论根据,以此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从文章形式上看,以此引出自己由“尝疑乎是”到“今犹信”的认识过程,使下文得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结论显得水到渠成。13本文的主旨是在说明“赋敛之毒有甚于蛇”,但文中的蒋氏却“弛然而卧”“退面食其土之有”“熙熙而乐”。你是如何理解蒋氏的“甘”和“乐”的呢?请结合课文加以说明。 20答:结合蒋氏的血泪控诉可知蒋氏所谓有

12、“乐“并非真正的乐,是相对于众乡邻的悲惨遭遇而言,是在沉重赋税重压下的特殊心理,“乐”中含悲。14.上文写作上最突出的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写了两方面对比:异蛇之毒与捕蛇之险;捕蛇者与交赋者。而后者的对比有表现在多个方面,具体是:(1)曩(n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 (2)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n xn)而起,视其缶(f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3)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 (4)今虽死乎此,

13、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岳阳楼记1 与范仲淹一样关注国家命运、关注民众疾苦的历史人物很多。你还知道有那些人物同范仲淹一样?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周恩来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2 由“渔歌互答”,你能联想到三峡中哪两句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 文中“进亦忧”,“退亦忧”中的“进”与“退”分别指的是什么人? 进居庙堂之高退处江湖之远 “古仁人之心”和“二者之为”的本质区别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微斯人,吾谁与归”句中的“斯人”具体指古仁人 。4.第2段从哪几个角度写洞庭湖景象的?分别突出了它怎样的特点?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来写洞庭湖的。空

14、间上突出洞庭湖的广大;时间上突出洞庭湖早晚景色多变。5.作者用哪些话概括了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悲: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喜:心旷神怡,宠辱偕忘。目的:为了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和古仁人之心作对比,引出下文,由写景自然转入抒情,引发下文的议论,突出文章的主旨。表达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范仲淹怎样的思想境界?忧国忧民,以下为已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的、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高尚品德。,激励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无私奉献。7.结尾作者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慨叹。就全文来看,这句话有何言外之意?作者一方面希望滕子京具有古仁人之心,志存高远;另一方面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愿与古仁人同道的旷达胸襟和远大抱负。 8.“衔远山,吞长江”中的“衔”和“吞”用词极妙,妙在哪里?用拟人写法把洞庭湖这一无生命之物写得极具生命之感,活灵活现地表现了“远山”“长江”跟洞庭湖的关系,突出了洞庭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