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炉)专题11 比较探究(原卷版)5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359689 上传时间:2023-10-06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41.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出炉)专题11 比较探究(原卷版)5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新出炉)专题11 比较探究(原卷版)5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新出炉)专题11 比较探究(原卷版)5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新出炉)专题11 比较探究(原卷版)5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新出炉)专题11 比较探究(原卷版)5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出炉)专题11 比较探究(原卷版)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出炉)专题11 比较探究(原卷版)5(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备战2020中考语文之文言文题型精讲精练专题11:比较探究中考题型全国视野:广东卷、天门卷、武汉卷、株洲卷、宜昌卷、南京卷、苏州卷、无锡卷、扬州卷、江西卷、滨州卷、德州卷、聊城卷、泰安卷、潍坊卷、上海卷、成都卷、凉山卷、眉山卷、嘉兴卷、丽水卷、宁波卷、衢州卷、绍兴卷、台州卷、温州卷、镇江卷、自贡卷、梧州卷、台州卷、长沙卷、咸宁卷、威海卷、天津卷、泰安卷等初中文言文是同学们学习中的难点,而课外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又是近年来中考的热门考点,掌握课外文言文的阅读、答题技巧对考生的成绩提升有重要的影响。从命题方面看,这类考题以注重考察课内知识与能力迁移为原则,要求考生能调动课内的积累,在新的语境里进行灵

2、活运用;从选文方面看,中考课外文言文的篇幅大多不长,多选择一些短小精悍的寓言故事、成语故事、人物故事、著名典籍中的精彩片段等,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考点链接例11 (2019连云港中考)【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本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毎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

3、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宦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节选自三国志诸葛亮传,有删改)甲乙两文都写到了“三顾茅庐”这一史实,诸葛亮为何要在“三顾”“三往”后才见刘备? 【解题点拨】本题考察综合概括课内外选文内容的能力。通读两文,从“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可知,刘备思贤若渴,三顾茅庐;“猥自枉屈”表明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由是感激,遂

4、许先帝以驱驰”明确诸葛亮被先帝的诚心所打动;“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诸葛亮认为已经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助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答案】诸葛亮被刘备的真心诚意感动;诸葛亮被刘备的礼贤下士、渴求人才打动(猥自枉屈);诸葛亮认为已遇到明主,可以出山辅佐刘备,施展才华实现抱负。【方法指导】1.文言文比较探究的出题类型及答题角度类型答题角度求异型首先认准“同”的是哪个方面,然后同中求异,找出相应的内容求同型先明确“求同”的指向,了解要答的是哪一方面的共同点,然后从“异曲”中感悟“同工”之妙互解型先明确所要解释的对象,再弄清从哪里去寻找相应的解释综合型前一题的答案往往是解答后一问题的先决条件,

5、因此解题的关键是循序渐进2.文言文比较探究的步骤步骤解释1.首先要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进行比较阅读,首先要把握文意,准确理解文章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目的,这是对选文进行比较、对照、鉴别的基础。由于用来比较阅读的选文之间存在着联系,把握文意时要注意发挥迁移思维能力,根据对一篇选文的理解来加深对另一篇选文的理解,相互启发,使理解更准确,更深刻。2.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角度答题时要看清题目要求,明确比较的角度,看看是文章内容的比较,还是写作特色的比较,是要求“求同”,还是要求“求异”。只有找准思考方向,才能够避免答题的失误。3.“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进行

6、比较阅读,还要注意“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同中求异”是对选文之间的不同点要能够辨析,“异中求同”是对选文的共同点要能够概括,这正是比较阅读题突出的特点。3.文言文比较探究常见角度及应对策略(1)比较文章内容异同常考题型应对策略1.甲文写于期间,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乙文表达了作者_的情怀。2甲、乙两文都是情景交融的美文,但表达的情感有所不同,请作具体分析。1.正确地翻译句子,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感知。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的分析,得出启示或总结道理。3把结论与相关的内容结合起来写成答案。(2)比较人物形象异同常考题型应对策略1.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和的性格特点。2甲文表现了的

7、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乙文记述了作者的事迹,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从正面描写入手:人物的具体事件;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文段中简洁的人物特征概括语句。从侧面描写入手:第三者的语言(评价);作者的评论等。(3)比较写作手法异同常考题型应对策略1.甲、乙两文都用了手法,试结合文章作简要说明。2甲、乙两文都采用了_的表现手法。请从乙文中举一个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首先要明确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其次要明确常见的写人叙事的手法。答题的基本形式是:使用了,形象地写出了,突出了的主旨。也就是从“写法”“好处”“内容”“主旨”四个方面组织答案即可。(4)比较探究启示异同 常考题型应对策

8、略1.结合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2联系学习和生活实际,简要谈谈甲、乙两文对你走向成才之路有哪些启发。首先,要准确、深刻地领会作品的内容、思想和作者的情感倾向。其次,要从作品本身出发,紧扣题目所问进行感悟。再次,感悟一定要联系实际,尽量从自己的真实感受出发,贴近生活,紧跟时代,有新意。最后,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使观点经得起推敲,令人信服。【考点专项练习】1.(2019北京卷)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

9、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告子下)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链接材料一】赵襄子攻瞿,胜老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慎大)【链接材料二】(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

10、后患。驱天下以从欲,罄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注: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翟(d)春秋时期的国家。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抟(tun)饭捏成团的饭。虞考虑,防范。从同“纵”。罄(qng)用尽,消耗殆尽。干戈不戢(j)战事终年不休。殒(yn)死亡。 2.(2019福建卷)【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11、节选自礼记)【乙】师川外甥奉议: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奉议:官名,即奉议郎。奉思:思念。前承示谕:不久前你告知我。外慕: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半古之人: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甲、乙两文都谈到学习,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分析。 3.(2

12、019海南卷)(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选自答(与)谢中书书(乙)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节选自小石潭记甲、乙两文都描写了水,请说说作者笔下的水有何共同特点。 4.(2019甘肃兰州卷)【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

13、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观冰坚,手指不可层伸,弗之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途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国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木尝稍降辞色。俞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郑玄以山东无是问者,乃西入关,国涿郡卢植,事扶风马融。融门徒百余人,升堂进者五十余生。融素骄贵,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玄目夜寻调,未尝息倦。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闻玄善算,乃召见于楼上。玄因从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喟然谓门人曰:“郑生今去,善道东矣!”玄自游学,十余年乃归乡里。家贫,客耕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