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348013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届高考生物一轮复习 第九单元 生物与环境 第33讲 物质循环、信息传递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1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及应用()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实例碳循环1物质循环(1)概念: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的过程。(2)分析:物质: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如C、H、O、N、P、S等。循环范围(两个支点):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3)特点: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2碳循环过程分析(1)请写出图中各标号的名称:a生产者;b.消费者;c.呼吸作用;d.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e.呼吸作用;f.化石燃料的燃烧。(

2、2)碳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3)碳的存在形式与循环形式: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间:主要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内部: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的形式存在。3温室效应(1)形成原因:大量化石燃料的燃烧,大气中的CO2含量迅速增加,打破了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2)产生危害:导致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对人类和其他许多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区别与联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形式以有机物的形式流动主要以无机物的形式循环续表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过程沿食物链(网)单向流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间

3、循环范围生态系统各营养级全球性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全球性,反复利用,循环流动联系能量的固定、转移、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物质是能量沿食物链(网)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动力(必修3 P101“图511”改编)(1)据图分析,当今大气中CO2含量上升的主要原因是_。(2)碳返回无机环境的途径有三个:_;_;_。答案:(1)化石燃料的燃烧(2)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动植物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考向1碳循环的过程1(2015高考海南卷)回答下列关于红树林生态系统的问题:(1)红树林具有调节气候、保护海岸的作用。从生物多样性价值的角度分析,这种作用所具有的价值属于_(填“间接”

4、或“潜在”)价值。(2)某红树林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如图所示。图中A是一种气体,B、C、D、E和F表示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碳流动的方向。图中A表示_,生物成分E表示_,生物成分F表示_,_表示初级消费者。解析:(1)红树林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属于间接价值。(2)双向箭头两端分别为生产者和大气中的CO2(无机环境),分析图示可知:A表示CO2,E表示生产者,F表示分解者,C表示初级消费者。答案:(1)间接(2)CO2生产者分解者C“三看法”快速确认碳循环的各环节(2018山西朔州模拟)如图是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A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BA是消费者,C是生

5、产者,碳在各成分间以CO2的形式传递C对E过度开发利用会打破生物圈中碳循环的平衡D碳循环过程需要能量驱动,同时又是能量的载体解析:选B。生物圈通过碳循环实现碳元素的自给自足,A正确;A是消费者,C是生产者,碳在生物群落中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循环,B错误;E为化石燃料,若对此过度开发利用会导致温室效应的产生,C正确;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物质是能量的载体,D正确。 考向2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及应用2(高考江苏卷)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B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

6、太阳能C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D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答案:D3(2017浙江温州模拟)如图为现代版“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桑”不能代表能量流动B模式图中不应有“池塘”的箭头C鱼是二级消费者D该生态农业促进了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解析:选D。“桑”代表该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A错误;该池塘水体中还有其他的生产者,模式图中应有“池塘”的箭头,B错误;图中显示鱼以蚕粪为食,是初级消费者,C错误;该生态农业促进了物质循环,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D正确。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信息的种类、特点、来源及实例连一

7、连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系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模拟的动物信息吸引大量的传粉动物,就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效率和结实率。(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如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如图为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模型,请据图思考下列问题:(1)图中传递的“信息”来源有_。(2)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相比,信息传递在方向上有何特点?(3)从图中看,信息传递的范围有哪些?答案:(1)生

8、物或无机环境(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以在生态系统的各个成分间进行,包括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 考向1信息种类的判断及应用1萤火虫通过闪光来识别同伴;草原上的鸟在发现天敌后,雄鸟急速起飞,扇动翅膀为雌鸟发出信号;某种植物根系能分泌一种使休眠的真菌孢子发芽的化合物,如将这类物质在作物播种前施入土中,就可以使休眠的真菌孢子提前发芽,使其找不到寄主而死亡。以上三个实例分别体现了哪一类信息的作用()A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B物理信息、行为信息、化学信息C行为信息、物理信息、化学信息D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物理信息解析:选B。萤

9、火虫发出的光属于物理信息;雄鸟的扇动翅膀属于行为信息;植物根系产生的化合物属于化学信息。2(2018山东德州模拟)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B信息传递有利于沟通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的关系C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D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采食信息,这对牧草不利解析:选D。信息传递有利于生物种群的繁衍,A正确;信息传递有利于调节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B正确;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C正确;生长旺盛的牧草,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和牧草均有利,D错误。巧判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类型(1

10、)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则判断为物理信息。(2)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如性外激素等)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3)凡涉及“肢体语言”者均属于行为信息。 考向2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及信息传递的比较3某校园生态系统的部分食物网如图所示。下列分析合理的是()A碳以CO2的形式沿着箭头所示渠道流动B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其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多C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复杂程度降低D蜗牛和乌鸫之间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双向的解析:选C。碳在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以CO2的形式循环,在群

11、落内则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沿着食物链流动,A错误;因为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所以消费者的营养级别越高,损耗的能量就越多,可利用的总能量越少,B错误;若乌鸫被驱出校园,则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会变得简单,营养结构复杂程度会降低,C正确;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D错误。4(2018江西南昌一模)某水库存在一条由甲、乙、丙三种生物组成的食物链,如图表示三种生物在水库中不同深度的分布状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甲、乙、丙一起可以构成一个生物群落B甲的光合作用能推动物质和能量的循环C影响甲分布的物理信息主要来源于无机环境D丙与乙之间的个体数量比值就是能量传递效率解析:选C

12、。群落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中所有生物的集合,该水库中的甲、乙、丙不能构成一个生物群落,A错误;物质可以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利用,B错误;甲是生产者,影响其分布的最主要因素是光照,C正确;能量传递效率是相邻两个营养级同化量的比值,并不是个体数量的比值,D错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项目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循环流动、反复利用往往是双向的途径食物链和食物网多种地位生态系统的动力生态系统的基础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联系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2形成

13、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调节基础:负反馈调节。(1)作用结果:使生态系统达到并保持平衡和稳态。(2)示例:森林中的食虫鸟和害虫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4类型(1)抵抗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规律: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特点: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若超过限度,自我调节能力就遭到破坏。(2)恢复力稳定性概念: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规律:干扰程度不同,其恢复速度和时间也不一样。与抵抗力稳定性的关系:二者一般存在着相反的关系,抵抗力稳定性较高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较低,反之亦然。如图表示受到干扰后,生态系统功能的变化图,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请分析: (1)图中y的含义是什么?热带雨林和草原相比,谁的y值更大?(2)x的含义是什么?与稳定性有何关系?(3)TS与生态系统总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答案:(1)y表示受到干扰时偏离正常范围的大小,偏离的越大,抵抗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越强;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y值要小。(2)x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3)TS可作为总稳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