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化学考试重点整理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339864 上传时间:2023-08-09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化学考试重点整理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绿色化学考试重点整理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绿色化学考试重点整理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绿色化学考试重点整理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绿色化学考试重点整理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绿色化学考试重点整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绿色化学考试重点整理(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1.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清洁化学。指的就是用化学的技术和方法去减少或消灭那些对人类健康、社区安全、生态环境有害的原料、催化剂、溶剂、产物、副产物等的使用和产生。2.双十二规则前十二条原则:(1)预防:防止废物的产生比产生废物后进行处理为好。(2)原子经济性:设计的合成方法应当使工艺过程中所有的物质都用到最终的产品中去。(3)低毒害化学合成:设计的合成方法中所采用的原料与生产的产物对人类与环境都应当是低毒或无毒的。(4)设计较安全的化合物:设计生产的产品性能要考虑限制其毒性。(5)使用较安全的溶剂与助剂:如有可能就不用辅助物质(溶剂、分离试剂等),必须用时也要用无毒的

2、。(6)有节能效益的设计:化工过程的能耗必须节省,并且要考虑其对环境与经济的影响。如有可能,合成方法要在常温、常压下进行。(7)使用再生资源作原料:使用可再生资源作为原料,而不是使用在技术与经济上可耗尽的原料。(8)减少运用衍生物:如有可能,减少或避免运用生成衍生物的步骤(如用封闭基因、保护/脱保护、暂时修饰的物理/化学过程),因为这些步骤要用外加试剂并且可能产生废弃物。(9)催化反应:催化剂(选择性)优于计量反应试剂。(10)设计可降解产物:化学产物应当设计成为在使用之后能降解成为无毒害的降解产物而不残存于环境之中。(11)及时分析以防止污染:要进一步开发分析方法,使其可及时现场分析,并且能

3、够在有害物质生成之前就予以控制。(12)采用本身安全、能防止发生意外的化学品:在化学过程中,选用的物质以及该物质使用的形态、都必须能防止或减少隐藏的意外(包括泄露、爆炸与火灾)事故发生。 后十二规则:(1)鉴别与量化副产物(2)报道转化率、选择性与生产率(3)建立整个工艺的物料衡算(4)测定催化剂、溶剂在空气与废水中的损失(5)研究基础的热化学(6)估算传热与传质的极限(7)请化学或工艺工程师咨询(8)考虑全过程中选择化学品与工艺的效益(9)促进开发并应用可持续性量度(10)量化和减用辅料与其他投入(11)了解何种操作是安全的,并与减废要求保持一致(12)监控、报道并减少实验室废物的排放3.

4、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前需要而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而且绝不包括含侵犯国家主权的含义。”第二章1. E-因子(环境因子):指的每生产1公斤产品所伴生的副(废)产物的数量。2. 环境负担因子:简称ELF,3.原子利用率计算方法:以所需产物的分子量除以所有反应产物的分子量,如果准确的收率不清楚时,就以100为基础,作为理论上的比较。如:制备环氧乙烷的方法,经典的氯乙烷路线,其原子利用率: C2H4+Cl2+Ca(OH)2=C2H4O+CaCl2+H2O 28 71 74 44 111 18 或4.“环境商”(EQ):它是环境因子与任一指定的不利商Q的乘积。 无毒的盐NaCl与(NH4

5、)2SO4的Q可定为1。那么重金属盐则根据其毒性的不同而定为1001000。 EQ=EQ第三章1. 生物量,即再生资源。指不可再生的在人类的生产、生活、科教、交通、国防等各项活动中被开发利用一次并报废后,还可反复回收加工再利用的物质资源。它包括以矿物为原料生产并报废的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合金、无机非金属、塑料、橡胶、纤维、纸张。2.托品酮仿生合成路线此法不仅仅因为缩短了合成步骤,而且因为合成策略非常类似于托烷(tropane)骨架的生源路线,所以这个合成可以认为属于仿生合成范畴。3.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基本方法:第四章1.甲基异氰酸酯光气与非光气合成方法这个反应中用到毒性很大的光气,并有HC

6、l释放出来。杜邦公司研究出一条非光气合成甲基异氰酸酯的安全生产路线:在多端隔热反应器中,以空气来氧化N-甲酰甲基胺。 2.布洛芬合成工艺Hoechst-Celanese的化学家采用催化的逆合成分析(Catalytic retro synthetic analysis)方法,选择了原子利用率高的生产布洛芬的路线:3生物催化法的优点它们通常是在水介质中、常温常压下便可完成,比传统的化学反应步骤要少;一般无需进行功能基的保护与脱保护;另一好处是有化学、位置、立体选择性,这些在化学法中很难实现甚至是不可能达到的。第五章1.常见的绿色溶剂:水、近邻界水、离子液体2.近邻界水的特点:与常态水一样,近邻界水

7、也能够水合离子,但它也能溶解非极性的有机化合物。近邻界水的另一个特征是强化电离为H+与OH-,这有利于酸碱催化的反应,从25到250离解常数增加了三倍。3.离子液体的特点:1熔点低,作为溶剂能适应于-100200之间操作,熔点的高低由组成的离子调节,因此又可称为“设计者的溶剂”。2蒸气压等于零,没有蒸气压。从环保观点来看,就意味着无泄漏,不逸散。3从催化的角度来看,其优点在于溶解性独特,如N-取代反应中,催化剂溶解而产品不溶,因此可以自动地分出产品,不存在分离出均相催化剂的困难。4不燃烧。第六章1.提高有机合成效率的相关技术:相转移催化技术、手性技术、电解合成技术、超声波技术、微波技术2.Hy

8、droxynaproxen电解合成工艺: 第七章1.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体或其体系或该生物体的衍生物来制造人类所需要的各种产品的一门新型的跨学科的技术体系.2.生物工程的特点:高效和经济的特点。清洁、低耗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可遗传、易扩散与自主扩展的特点。对人类伦理和人性尊严有直接的影响。3.模拟酶:就是从天然酶中拣选出起主导作用的一些因素,如活性中心结构,疏水微环境与底物的多种非共价键相互作用及其协同效应等,用以设计合成既能表现酶的优异功能又比较简单、稳定得多的非蛋白质分子或分子集合体。4.化学酶:是一类催化作用像酶的催化作用那样,立体选择性和催化效率都很高,但手性配体是通过化学方法合成得到

9、的小分子而非蛋白质的催化剂。5.发酵工程:是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微生物的特殊功能生产有用的物质,或直接将微生物应用于工业生产的一种技术体系。第八章1.靛蓝各种生产工艺的评价经典方法评价:缺点很多,原子利用率很低,而且伴生出大量的无机盐。催化法评价:相比较经典法,其收率大大提高,最好时可达到81%。葡萄糖发酵法评价:是种可行的绿色路线。2.己二酸各种生产工艺的评价硝酸氧化法制己二酸评价:缺点:硝酸不好操作,过程中要生产N2O,以及一定量的C5C6二元酸。优点:二元酸的酯可以作为清洁溶剂以替代常用的氯烃(有害溶剂),因此,C5C6二元酸经酯化、蒸馏、分离出售,变副产为联产,一项措施解决了二个环境

10、问题。H2O2氧化法制己二酸评价:以30H2O2为氧化剂兼溶剂,这是个环境相容性的试剂。不要氯烃作溶剂,也不产生N2O,只生成产物与水。 比HNO3法的反应条件温和,温度、压力均低。所以比硝酸法“绿化”了一步,但还要用石油原料苯。Frost方法评价:用生化方法处理生物资源,而且遵循生源合成的路线,在分子水平上架起了工农业之间的桥梁,是真正绿色工艺。3.零排放:在由人类建立起来的经济社会里,一个企业的废弃物会成为另一个企业的原材料,如果把这个产业组合起来,那么,从整个社会来说,每个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产生的废弃物将会成为“零”。4.工业生态学:简称IE,是一种通过减少原料消耗和改善生产程序以保护环境

11、的新科学。其基本特点是没有废弃物。第九章1.绿色化学的发展方向:一是开发的“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的新化学反应过程;另一个是改进现有的化学工业,减少和消除污染。2.我国绿色化学的研究战略:突出强调绿色合成技术、方法和过程的研究。重视发展可持续再生资源的利用和转化技术。加快解决矿物资源高效利用中的绿色化学问题第十章1. 绿色汽油添加剂:含有有机物,如乙醇、二甲醚、甲基叔丁基醚(MTBE)、甲基叔戊基醚(TAME),以及茂金属的化合物,如甲基环戊二烯三羰基锰等。 2.氯气消毒、漂白的危害:氯气对有机物的氯化作用,可能会生成有毒有机物。如氯仿CHCl3、二噁英。(而二噁英的毒性约是氰化钾KCN的10

12、00倍有“毒中之王“之称)第十一章1. 离子液体在化学反应中的优点:为化学反应提供了一个不同于传统分子溶剂的环境,可改变反应机理使催化剂活性、稳定性更好,转化率、选择性更高。离子液体的种类多、选择余地大;将催化剂溶于离子液体中,与离子液体一起循环使用,使催化剂兼有均相催化效率高,多想催化易分离的优点;产物分离可用倾析、萃取、蒸馏等方法,因离子液体无蒸汽压,液相温度范围宽,使分离易于进行。 2. 辅助物质:指在合成和生产过程中能帮助处理和操作,但又不构成目标分子的物质。3. 辅助物质应用:主要作为溶剂和助剂。溶剂作用: 很好地溶解反应物,充当反应介质。助剂作用:为了克服合成中的某些障碍而加入的物质,如未将产品与副产品、杂质分开。4. 辅助物质的危害:危害人类健康 挥发性强,污染环境5.6.7.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8.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