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48833237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40.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4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2篇当我们经过反思,有了新的启发时,将其记录在心得体会里,让自己牢记于心,这样有利于我们不断提升自我。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以下是我细心整理的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1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是评价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唯一标准。通过平常的教学试验,产生了一些自己的想法,下面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首先老师的教化观念起先发生改变,老师相识到教材只是教学的载体,老师不再受教材的限制,而是以教材为平台有效地利用教材启发拓展。课堂教学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对于数学课而言,不能光是学问的传授,而是包括学问与技能、思索

2、、解决问题、情感与看法等几个方面。教会学生学问,教给学生方法,教给学生独立和生存的实力应成为全部老师的职业追求。老师自身学问水平,业务实力必需得到提高,驾驭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已燃眉之急。所以老师的自我学习提高的主动性越来越高。主动主动地参与在职进修,业务培训或加强老师基本功的自我训练。主动地开动脑筋,进行富有创建性的工作。如自制课件,集体备课等,是一个新时期老师必备的素养。课堂教学氛围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更注意师生的沟通、互动。老师从重学问的驾驭转变到更注意学习方法、探讨实力的培育,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另外,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现象:一些学生在生活中早已熟识的

3、东西,老师还在不厌其烦地从头讲起;一些具有较高综合性和较高思维价值的问题,老师却将学问点分化,忽视了学生自主探究和学问的综合运用实力的培育;一些本该让学生自己去动手操作、试验、探讨、归纳、总结的内容却被老师取而代之;一些学生经过自己的深思熟虑形成的独特见解和疑问,往往因为老师的“就照我教的来”而扼杀。在新课程下,老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建性,为学生供应从事活动的机会,构建开展探讨的平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子。老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教化。强调在课堂教学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注意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的同时,不能忽视老师在系统教材体系下落实“双基”的主导性作

4、用。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主导者的老师应充分相识到: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学习状态极易受情感因素的影响。学生对老师的情感能干脆影响甚至确定他们的学习看法和学习效果。为此,老师要努力克服情感因素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素养和个人魅力,让学生身心开心地参加课堂教学活动,以提高学习效率。德国教化家赫尔巴特说:“在全部的东西中间,人最须要的东西乃是人”。人须要关怀须要爱,人须要得到别人的敬重和信任。师生之间也一样。中学生情感丰富,老师在教学中要懂得以情感人,特殊是“差生”更须要老师的关怀、爱惜。如在提问、练习中,可依据学生的实力差异分层设计,让不同的学生都学有所得,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以此

5、增加学生的学习爱好。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把赐予学习者取得胜利的快乐看作是教化工作的头一条清规戒律”。在教学中,老师要依据不同类型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给他们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机会,达到要求时赐予确定和赞扬,并不断激励他们,要让学生常常体会到胜利的喜悦,增加学生的自信念。在课堂上,老师本身应举止庄重、文静。提问时,要面带微笑,语言亲切,多用礼貌用语。老师良好的素养、专业水平和教学方法,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等各方面的言传身教,干脆或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老师应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培育学生的思想品德。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

6、与协作、创新、探究、激情、希望、将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欢乐着。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2通过对新课程改革的学习,使相识到只有不断地改革,才能不断地进步,因此新一轮的课革不仅是教化发展的须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求。今年我国实行了第八次课改,其根本的目的是促进教化的发展,符合社会发展的须要。一、教学改革的意义1、改革的特点。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化的基本途径,因此,教学改革日益被提到改革日程上来。我国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很多努力,但从总的形势来看,由于受应试教化和实践的深远影响,人才选拔的机制不完善,所进行的教化改革仍有很多没有摆脱应试教

7、化的影响,尚未能构造出一种真正体现素养教化思想的教学新体系,这些,既有教学改革本身不够到位的缘由,也有受课程制约的因素。因此,素养教化的成效还不够明显,教学实践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这些都是本次教学改革要着力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次教学改革,由于有了上世纪80年头以来的改革成效作为基础,有了深刻的反思,对存在的问题有了检讨与共识,因些可望有针对性地、实实在在地绽开。更为重要的是本次教学改革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进行的,新课程、新教材既在教学改革供应了一个崭新的平台,一个很好的支撑点,同时对教学改革提出了全新的要求,因此可望教学改革有实质性的全方面

8、的推动。2、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原委要改什么?)首先,要改革旧的教化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养教化精神的教化观念。其次,要坚决不移地推动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先进的教化观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化方式体现出来,教化观念转变本身也要在教化方式转变中进行,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观念不转变,方式转变就没有了方向,没有了基础;方式不转变,观念转变就失去了归宿,失去了落脚点。所以教学改革要重视观念改革的先导作用,又要重视方式改革的载体作用。本次教学改革不仅要我们老师改革教化观念,还要改革我们教学方式、教学行为。我们老师们观念、方式的转变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上;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将

9、会牵引出思维方式、能动性、创建性才真正得到张扬、提升,而且还将成为生活的主子,成为独立的、主动参加社会的有责任的人,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被看成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和核心任务。再次,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二、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还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传统的(简洁说)教材是什么?学校规定什么、政府规定什么,我们老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详细一点说:教学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不应当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老师只是规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规定课程的接受者和汲取者。新的课程的内容和意义在本质上并不是对全部人都相同的,在特定的教化情境中,每一位老师和学生对给定的内

10、容都有其自身的理解、对给定的内容的意义都有其自身的所读。从而对给定的内容不断进行变革与创新,从而使给定的内容不断转化为自己的课程。老师、学生都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建者和主体,共同参加课程的开发的过程。这样的教学就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而更是课程创生和开发的过程,这就是新课程的教学观。三、教学是老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还是师生交往,主动互助、共同发展的过程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重点问题:传统的,老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本是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助,师生双方相互沟通、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共享

11、彼此的思索、阅历、学问,沟通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觉,师生间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老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加,意味同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个相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同等的精神沟通;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特性的表现、创建性的解放;对老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学问,而是一起共享理解,促进学习;老师在教学中主角转向同等中的首席,困此教学是师生互助、互惠的关系。四、教学是重结论还是重过程?结论和过程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一对非常重要的关系,与这一关系相关的还有

12、:学习与思索、学习与会学、学问与智力、继承与创新等关系。从教学角度来讲,教学的结论,即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结果,教学的过程即达到教学目的、结果而必需经验的活动过程。我们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学生理解和驾驭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需重结论,但是假如不经过学生的一系列的质疑、推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相识活动,即假如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相识方式,各种观点的碰撞、论争、比较,结论就难以获得,也难以理解、巩固。从学习角度讲,重结论轻过程,即重学会,轻会学,学会重在接受学问、积累学问,是一种适应性学习,会学重在驾驭方法,主动探求学问,擅长发觉新学问、提出新问题,是一种创建性学习,因此

13、在重结论的同时更要重视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新课程改革的心得体会3新课程改革的步伐已经走过几个月的时间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过程中,其科学性、好用性、先进性和前瞻性是毋庸置疑,而且深化实施新课程,扎实提高新课程的质量和效益,已经成为每一位老师急需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面对课程改革的热潮,每一位老师都是主动投入,又冷静思索,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主要的成果可以归结为以下:一、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在新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我们首先采纳的就是小组模式,在小组中将学生按层次组合到一起,这样就充分利用优学生带中等生,中等生再帮差等生。这样既能让差等生获得学问,也能让优等生和中等

14、生熬炼讲解和管理实力。二、小组竞争意识的增加。班内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内部形成一个整体,而小组之间形成浅层次的竞争模式。这样利用打分评价的形式刺激小组去拼搏,去争取,有效提高竞争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提高。三、在老师备课方面也有不小的改进。首先由原有的传统的写教案的备课模式,变成现在的导学案模式。这样老师虽然显得辛苦一点,但是却将内容有效的整理到导学案中,让学生依据老师的思路提前做好预习任务,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就可以有法可循,有据可依。不再是盲从的在课堂上跟着老师满堂转,变普遍听为有重点的听,有效提高的课堂效率。有成果当然也有误区和弊端,当前数学课堂中出现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相识误区上的问题,的确应

15、当引起我们老师的广泛关注。误区一:狭义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老师自身不知如何定位还课堂给学生是新课改的要求,主要是体现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思想,面对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但是我们不能对这一改革精神产生误会,生怕在课堂上讲多了,影响到学生的领悟,于是小心翼翼起来,结果却大大减弱了老师的主导地位,甚至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遗忘了自己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化学的探讨者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者,遗忘了一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变成了课堂上的大撒把.恰恰这些必要的教学过程、引导、设计和主题的深化拓展是学生们所不具备的,所以就须要老师的主导作用。如部分老师把精讲理解成少讲,该讲的少讲甚至是不讲,盲

16、目地让学生自学,仅是机械地、生硬地把课堂还给学生,该强调的不强调,怕讲多了占用了学生的自学时间,认为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学探讨就是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结果便出现了放任自流现象,学生得到的只是一些肤浅的、支零破裂的学问,这种学生的自主学习便失去了效果。例如我们在讲八年级数学下册的勾股定理逆定理时,给定三角形的三边长度(3,4,5)去验证该三角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假如一起先就干脆学出来a2+b2=c2,然后才去写成32+42=52,随后认为其为直角三角形。这样的过程是错误的,因为要先32+42=52,然后再说a2+b2=c2去推断该三角形为直角三角形。这样的问题,假如不引导学生去理解,那么在解题的过程中就会出现错误;假如有老师在课堂上适当引导,那么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实新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