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及管理办法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48831367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及管理办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及管理办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及管理办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及管理办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及管理办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及管理办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及管理办法(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重大危险源是指长期地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一般来讲,单元指一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者场所,或者同属一个工厂的且边缘距离小于500米的几个(套)生产装置、设施或者场所。为了预防重大、特大事故的发生,降低事故造成的损失,必须建立有效的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为此,安全生产法规定,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并制定应急预案,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

2、当采取的应急措施。生产经营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措施、应急措施报有关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1.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应当登记建档。一般来讲,重大危险源总是涉及易燃、易爆或者有毒性的危险物质,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生产、加工或者储存超过了临界数量的这些物质。所谓危险物质是指一种物质或者若干种物质的混合物,由于它的化学、物理或者毒性特征,使其具有易导致火灾、爆炸或者中毒的危险。临界量是指国家法律、法规、标准规定的一种或一类特定危险物质的数量。重大危险源可能是具体的一个企业,也可能是生产经营单位内的某一车间、或者是某台设备。因此,分析、

3、辨识危险源应按照系统的不同层次进行,这是防止事故的第一步。如何辨识重大危险源,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标准进行。国家标准重大危险源辨识是我们辨识重大危险源的一个重要依据。在此基础上,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重大危险源逐一登记建档,这是做好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的基础。 2.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检测、评估、监控。重大危险源是变化的,应当对其定期进行检测,掌握危险源的动态变化情况。同时,根据重大危险源的分析、辨识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法,对危险源导致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在此基础上进行危险等级划分,以确定管理的重点。危险等级一般为四级,即一级重大危险源(R200M)、

4、二级重大危险源(100MR200M)、三级重大危险源(50MR100M)和四级重大危险源(R50M),这里R是死亡半径。要做好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工作,一级重大危险源最严重,要重点加强监控,四级重大危险源比较轻,也要做好监控工作。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控。 3.生产经营单位要制定应急预案,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一般危险源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发生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者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者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触

5、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事故。重大危险源也是如此,而且造成的事故可能更大。正是由于这些特性,我们对待重大危险源,要与对待重大事故一样,在事故发生前制定应急预案,以在事故发生时能及时进行救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应急预案是重大危险源控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制定,并定期检验和评估其有效程度,以便必要时进行修改。同时,要把有关应急救援知识通过安全教育和培训,及时告知从业人员和相关人员,以便在紧急情况下采取应急措施。 4.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将本单位重大危险源及有关安全措施、应

6、急措施报告有关地方人民政府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以便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能够及时掌握有关情况。一旦发生事故,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调动有关方面的力量进行救援,以减少事故损失。 重大危险源监管工作的目标、任务、范围 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目前国家安监总局已确定了目标,任务和范围。 一 目标 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为创建和谐社会,保持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五统筹”,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控制力和事故的防范能力,促进地方政府统一领导,科学决策;部门依法监督,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强化管理。落实安全措施自主保安;实现安全生产工作的制度化,规

7、范化和科学化。 二 主要任务 地方政府要加强对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的组织领导;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实施,生产经营单位按照国家和行业有关标准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项目有组织地开展普查辨识、申报登记,安全评估、隐患治理,登记建档、监测监控,并制定好应急救援预案。 三 重大危险源申报登记的范围 共设定了9大类: l.贮罐区(贮罐); 2.库区(库); 3.生产场所; 4.压力管道; 5.锅炉; 6.压力容器; 7.煤矿(井工开采); 8.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 9.尾矿库: 其中4、5、6项因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已在全国各地施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可与技术监督管理部门加强联系信息共享,可不再另行组织实施

8、。 四 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分级 按照意外状态下引发事故可能导致的最严重的后果划分4个等级。 1级重大危险源:指可能造成特别重大事故的危险源; 2级重大危险源:指可能造成特大事故的危险源; 3级重大危险源:指可能造成重大事故的危险源: 4级重大危险源:指可能造成一般事故的危险源。 五 监督管理的职责 采取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监管原则。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l级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管理; 2省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负责l级和2级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管理; 3.设区的市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负责2级和3级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管理; 4.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

9、督管理的部门负责3级和4级重大危险源的预警管理。 重大危险源的日常监督管理依法由所在地的县级地方人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 各地安监部门必须针对本地重大危险源的实际状况,为防范重特大事故,每年至少要组织开展一次重大危险源专项安全督查,督促生产经营单位强化管理,自主保安。 六 重大危险源专项督查的内容 1.贯彻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标准的情况。主要有8项内容: (1)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的情况; (2)重大危险源申报的情况; (3)重大危险源设备进行经常性维护,保养和定期检测检验的情况; (4)重大危险源登记建档的情况; (5)重大危险源安全评估的情况; (6

10、)重大危险源监控的情况; (7)重大危险源现场安全警示标志的设置情况; (8)构成重大事故隐患整改的情况。 2.规章制度建设的情况 生产经营单位在重大危险源管理工作中主要有9个方面的工作制度。 (1)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 (2)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领导和岗位安全生产的责任制; (3)重大危险源的检测检验制度; (4)人员培训上岗制度; (5)应急救援预案和演练工作制度; (6)登记建档工作制度; (7)隐患整改工作制度; (8)配备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及维护和保养制度; (9)信息管理制度等。 3.生产经营单位采取措施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情况,如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的编制、物资和器

11、材的配备,以及应急预案的演练情况; 4.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的建设情况。 七 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制度的实施步骤 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分6个环节,或称6个实施步骤。 1.普查辨识 主要是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国标GB182182000和国家局关于开展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安监管协调字200456号)文件以及地方安监部门有关规定的要求,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按照危险源的物质和9大类别,分析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数量确定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应积极采用科研院所和有关技术研发单位开发的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辨识软件,通过简单的人机对话、数据输入,能够自动实现重大危险源的简易辨识与危险源等级初

12、次评估。 2.申报登记 这是生产经营单位履行安全生产法规定的法律义务。生产经营单位在对重大危险源普查辨识的基础上,依法向政府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申报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等级与应急预案。同时应依法做好自身重大危险源定期检测、评估、监控和应急预案的演练工作。 3.建档建库 生产经营单位对重大危险源的状况和日常管理的情况要依法及时登记建档,这是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制度中的一项基本要求,既要在重大危险源的普查辨识,申报登记的基础上 进行登记建档,还要在后期的安全评估,隐患整改环节后补充完善,要建立起安全生产管理的数据库和档案库,客观记录,并能反映本地区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情况,通过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强化

13、管理,促进本地区提高安全生产工作的水平。同时也能为事故调查处理提供原始素材。 4.安全评估 依照安全生产法的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可自主选择具有国家认可资质证书的中介机构开展安全评估。安全评估报告应报送当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安全评估一般每3年一次。对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项目凡构成重大危险源的,必须及时评估。如果生产经营单位由于申办许可证照等情况,已经作出安全评估结论,并能反映重大危险源的危险等级和实际状况的,在有效期内应予以确认。实施重大危险源评估制度的主要目的,一是对计算机重大危险源状况简易评估的结果进行科学计算,作出最终认定,得出科学准确的重大危险源等级;二是对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管

14、理是否存在缺陷和事故隐患的检查审查,通过对生产经营单位的技术服务和指导,以便生产经营单位及时整改。 5.隐患整改 对安全评估机构或生产经营单位日常检测、监控工作中发现的存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要确保隐患整改资金,及时消除事故隐患,这是重大危险源监督管理制度的最重要的任务,是预防和减少事故发生的工作重点,要进一步完善法规,建立起重大危险源缺陷和事故隐患的立项、整改、验收和消项的监督管理工作制度。对不能保证安全的,应根据具体情况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间不能保证安全的,必须撤离危险区域内的作业人员。整改验收不合格的要责令停止使用。 6.监测监控 生产经营单位首先应依法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

15、明显的安全生产警示标志,提醒作业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后增强安全生产的意识,告知外人进人危险区域,注意安全;其次是根据本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配备必须的检测设备。进行检测,第三是要逐步开展好实时动态监控。 对无条件自行检测的企业,可由生产经营单位委托有条件的中介机构实施重大危险源的检测,检测的频次和范围按现行国家标准实施。 对重大危险源的动态监测监控,由各地区根据本地的工作实际制定适合本地工作需要的工作规划,工作规划要报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备案。 八 信息管理 1.工作目标 在全国逐步形成信息畅通、快捷、可靠、高效的国家、省(区、市),市(地)、县(市)四级监管网络。 2.信息报送原则 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危险源信息报当地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各地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接到重大危险源的信息报告后,根据重大危险源的等级逐级上报。 l级重大危险源的信息要逐级上报,直至报送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2级重大危险源的信息要逐级上报,直至报送省级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