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286023 上传时间:2024-01-0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7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选数学说课稿模板十篇数学说课稿 篇11、教学内容:栽蒜苗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七册第八单元的第一课时。教材从栽蒜苗的实践活动开始,让学生在15天的观察与记录中经历着数据收集的全过程,体验着数据收集的方法,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有了这个活动,通过学生交流数据描述的方法与过程,感受到学习统计的必要性,感悟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最后,教材通过试一试与练一练,促进学生学会读条形统计图,提高读图能力,发展统计观念。由于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1格表示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对于本节课学习的1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虽然难度比第一学段有所提高,但只要通过栽蒜苗的数据记录过程,学生将得到

2、的数据画在格子上,出现格子不够的情况,自然就需要改变原来1格表示1个单位的方法,让学生在实践中突破难点。2、教学目标:(1)、通过结合实验数据画统计图的活动,体会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2)、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各种信息,会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绘制条形统计图。(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兴趣。根据目标,结合实际,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体会和理解统计图中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的必要性和灵活性,理解条形统计图上数据所表示的意义。二、说学情学生在第一学段,经历过统计的全过程,感受过用一格表示一个单位的统计方法,对象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有了初步的

3、感受与体验,由于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是一致的,相对来说在理解上没有太大障碍。但本节课当学生面对一个新的实践情境(栽蒜苗)时,他们自然会运用已学的知识去观察、记录蒜苗的生长情况,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当学生发现格子不够画的时候,自然会产生认知冲突,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因此只要课堂上有效地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信学生能比较快地感悟到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必要性与灵活性。三、说教法和学法由于本节课需要学生课外实践、观察,课堂主要采取自主探究合作为主,结合运用观察法、发现法、启发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适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学习时,创设有效的情境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把

4、学习的空间更多的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活动中,说一说,议一议,积极探索;在合作与交流中,画一画,评一评,加深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和运用,突破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这个难点。四、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人课题播放课件,观察蒜苗15天的生长过程。在小学阶段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渗透一些实践活动,在教材中纳入一些活动性的课题,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有益的。对于这种活动,学生不仅是喜爱的,而且是投入的。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可以获得同步发展。(二)创设活动,探究新知1、说一说,汇报蒜苗第15天生长的高度。2、填一填。小组每个同学完成第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统计表。3、试一试。给学生每人

5、一张方格图,让学生根据统计表画出条形统计图。学生会兴趣盎然地拿起笔画起来,画着画着,就会有学生发现格子不够,他们会自己选择方法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4、评一评。投影展示学生画出的统计图,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明晰怎样解决格子不够的问题,有的学生会想出在上面增加格子,但数据太大时,这并不是最理想的方法;有的学生会想出用两个竖条表示一组数据,但又不方便观察;有的会想出用一格代表两个单位或三个单位等等多种方法,如果学生能说出要看具体数据的大小和画条形统计图的方格来定时,那就是本节课最理想的生成了。这一环节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学生思维。5、根据交流结果,修改完善统计图。问题都解决了,让学生

6、自己着手根据讨论结果完善统计图。6、反馈交流,提高读图能力,并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与解决。我们创造出了条形统计图,不光要会画图,还要会看图,统计图的有什么优点?那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什么呢?以上是探究新知环节,也是让学生完整地经历数据收集整理、制作统计图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动作与思维之间的联系,思维将不能发展。因此,我在突破难点教学1格表示多个单位量这个环节里,不是把这一做法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等活动,思考解决办法。(三)综合运用,拓展思维新课程标准指出,提供给学生的学习内容必须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在这一环节中,我注重了数学与生活相联

7、系,让课堂和知识得到拓展延伸,并发展学生的思维。(四)归纳梳理,课后延伸这节课最后我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小结,让学生梳理和归纳本课的知识内容,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为了进一步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我还安排了一个课外实践活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映?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2中制成条形统计图。从而也很好地体现数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理念。五、说预期效果通过本节课实践和学习,我预计学生都能根据数据的需要选择一个方格表示多个不同的单位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画出美丽的条形统计图,较好的解决问题。六、说教学反思课前调查时我发现学生栽蒜苗的实践活动没有进行,没

8、有经历数据的收集与整理过程,曾想用口算比赛或者其他方式代替栽蒜苗这一内容,后来反复读教材,我的理解是当学生有了蒜苗长得越来越高的经验,他们在读数的过程中,将这个高度理解成长短不一的段,不就是对条形统计图的理解吗?如果他们把读出的数理解成一个点,这些点连起来不就是一幅折线统计图吗?他们通过实验得到的一些体验有助于识图能力的提高,统计意识的形成。这不正是数学关注的吗?因此,我充分利用课件和学生一起观看蒜苗十五天的生成过程,以此弥补学生没来得及栽种蒜苗的不足,把我自己的学生种后数据交给学生,当我与上课班级学生在观看课件时,我从学生的表情中读出了欣喜,为上好本课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学

9、生遇到了格子不够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然后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自己的认知,师生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交流突破了这节课教学重难点。这些知识不是老师告诉学生去做,而是学生在矛盾冲突中建构知识网,对比发现中拓展思维。数学说课稿 篇2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三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用一位数除的教学内容。在这一单元中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是单元教学中的难点。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学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具备了口算表内除法的基础,所以学生的认知结构已具备同化新知的基础。我认为学生学习本课内容是可行的,但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了这一内容后,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

10、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学生在课堂活动中通过学习除法的分步计算的算理,从而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体现了义务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基础这一理念,是学生在以后学习和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基础。学情分析:对于三年级的学生,计算任然是他们必须掌握的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技能。但相对于几何课的有趣生动,计算课相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起来也比较抽象,不容易掌握。班中的同学往往喜欢在课上做练习题,而不愿意理解计算的算理。然而没有算理的支撑,计算往往会出现很多错误。因此对于两位数被一位数除这节课,我将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通过情景设计与具体活动操作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的分步计算,从而为第二课时竖式计

11、算奠定基础。教学目标:1. 通过现实的情境及具体操作活动,探索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2. 理解除法的算理,能正确计算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计算问题。3.在探究算理的过程中,初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与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重点难点: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算理,并能够写出分步算式。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首先通过整十数除以一位数、表内除法和有余数的除法练习,进行复习引入,为本节课作铺垫。404=364=505=265=606=166=163=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整个新授环节我分为三个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算理。1、情境引入,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探究7

12、64的计算方法。媒体出示情景:小胖有76支铅笔,平均分给4个小伙伴,每人分到几支铅笔?请学生以小棒代替铅笔分一分。这个设计可以让学生体会先分捆,再分根,两次分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的方法。教师以填空的形式将分铅笔的方法和计算的式子记录下来,给学生提供一个支架,为之后计算商有余数的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除法题作铺垫。每人先分得()捆,就是()支。4= 余下()支,每人再分得()支。4= 合起来每人共得()支。764= 学生在分一分的过程中,初步理解算理,提高学生自主思考,有条理的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想象分铅笔的过程,得出765和766的计算方法和结果。借助上一个环节的实践活动。在初步理解算理的基础

13、上,教师要求学生不借助教具,同时在被除数不变的情况下,想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计算过程。并写下分铅笔的整个过程以及相应的算式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505=10 余下(26)支,每人分得(5)支,剩(1)支。265=51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5 )支,剩(1)支。765=151 每人先分得(1)捆,就是(10)支。606=10 余下(16)支,每人分得(2)支,剩(4)支。166=24 合起来每人共分得(12 )支,剩(4)支。766=124 媒体呈现分步计算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个算式中被除数和三个算式中商的关系。以此得出总结:两次分的被除数相加就是要分的总数,两次分

14、的商相加就是最后的商。总结出计算方法后,教师出示714一题让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直接写除分步算式,并复述分小棒的方法,再次强调先分捆,再分根的重要数学思想。3、小组讨论763的计算方法。不同于之前的除法算式,763需要学生尝试拿出更大的整十数去分。可能有部分同学会先拿出3捆分,再拿出3捆分,这样的思考过程应当给予肯定,并鼓励学生思考:能否直接拿出6捆分给3人,每人分得2捆?这样整捆的只要分一次就可以。整个新授环节层层深入,学生在情境中动手操作,积极思考,从而理解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的算理,完成教学重难点的任务。三、练习巩固在练习环节,我出了这样四组有层次的习题来帮助学生巩固新知。72

15、6=783=606=126=675=954=5=5=3=603=第一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能够整除的除法,我提供了计算的过程与方法,学生只需填入计算结果;第二组是两位数被一位数除有余数的除法,在过程中,缺少了一个被除数,需要学生自己思考;第三组则缺少了两个被除数,此时学生需要运用算理,思考先拿出几十来除;第四组就需要学生自己写出计算过程。四组练习,由易到难,层层深入,学生借助一定的支架进行练习,既能巩固新知,又能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整堂课在注重算理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情景设计的动手操作,活动讨论,掌握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分步计算方法。新授环节和练习的设计以分层的形式逐步进行,有效地提升了教学效果,为两位数被一位数除的第二课时竖式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知识基础。数学说课稿 篇3一、说教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认数的第一课时认识整百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