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488276796 上传时间:2023-10-24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基础(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试论儒家伦理的哲学根底、根本范畴与主要特征李英华儒家伦理源于周公所创立的德政思想和礼乐制度。孔子以仁为最高道德原那么,以礼为仁的表现形式,把道德行为和修身济世联系起来,强调道德的自觉性和社会功用。?大学?以修身为治国之本,确立“三纲领道德目标和“八条目修养步骤,并提出“絜矩之道来处理人际关系。?中庸?将天道、人性、教育一体化,概括儒家伦理为“五达道和“三达德,以“诚为道德修养的根本,以“中和为理想境界。孟荀那么分别从“仁和“礼的角度继承、开展了孔子思想,从而奠定了儒家伦理道德学说的重要根底。汉代儒家概括出“三纲作为政治伦理和家族伦理的根本原那么,并以“五常作为社会伦理的根本范畴,“三纲和

2、“五常构成了儒家伦理道德的根本体系。宋元明清,继续提倡三纲五常,并使之理学化。同时,在社会上又兴起“忠、孝、节、义四德论和“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儒家传统道德标准。一、儒家伦理的哲学根底天人关系论天人关系论是儒家伦理的哲学根底。所谓“天,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大体可以剖析为四层含义,即上帝或天神、自然、社会与人性儒家认为“天是人性的根源,是人性的本体。相应地,天人关系也就包含四种关系,即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性与天道的关系。、人与神的关系。这里所谓“神,包含天帝与鬼神两种含义。孔子说:“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那么之。?论语泰伯?在孔子看来,“天是那么高

3、大、伟大,连圣王尧也要效法它,说明“天是至高、至善的存在。因此,孔子主X“畏天命?论语季氏?。但对“天的具体内涵语焉未详。孔子不谈神秘怪异的事情,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拒绝答复鬼神的有无和人死后的情状,?易传系辞?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原始反终,故知生死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这是用阴阳二气的变化来说明鬼神,开启了儒家从哲学高度说明鬼神的思路。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不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他只要求他的学生以一贯之礼事死如生:“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为政?在孔子看来,死是生的继续,神道是人道的继续。孔子提出了“敬鬼神而远之?

4、论语雍也?的命题,为儒家的XX观定下了基调:一是敬而不慢,二是远而不迷,这是一种道德理性的态度。如果只诚敬而不保持一定距离,就会沉溺于鬼神之事,从而忽略现实人生;如果只疏远而毫无敬畏之心,就会放纵行为而无所规约。 参见牟钟鉴?儒家价值的新探索?,XX,齐鲁书社2001年版,第172页孔子认为XX祭祀活动不可缺少,而且祭祀时必须具有诚挚的感情,故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论语八佾?,孔子学生子X也说“祭思敬,丧思哀?论语子X?。只要求自己内心诚敬,不慢不欺,并不必计较鬼神是否存在;只有那些祭祀求报者,为了求福消灾,才渴望鬼神必有。儒家强调“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论语学而?。慎终是严肃操办父母的丧事

5、,追远是追念远代的祖先。这种纪念性活动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孝悌之心,具有改进人心、淳厚风气的社会意义。牟钟鉴先生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XX观表达了中庸之道的特色,这不仅是一种符合情理的态度,而且在实际上也符合XX在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为,XX的存在具有历史性和长期性,企图很快取消XX,是不现实的;反之,假设把XX凌驾于社会之上,又是不恰当的。儒家“敬鬼神而远之的态度,是一种非常理智和通达宽容的态度,既不会流于狂热,又不会陷于武断,表现出一种崇高的人文主义精神。 参见牟钟鉴?儒家价值的新探索?第195-197页、人与自然的关系。儒家认为,自然是人类的根源,人是自然的派生物,所以人是自然界

6、的一局部。不过人与一般事物不同,自然界赋予了人以特殊的禀性,所谓“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孟子指出,“人人有贵于己者,这就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孟子离娄下?。荀子进而说明:“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正是这种“义,即道德理性使人类自觉到自己在宇宙万物中的独特地位与作用。?易传?提出天地人“三才的思想,将人与天地并提,把人的地位看得很高。?易传?指出“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这是说人类要努力做到与自然协调,并辅助天地万物的生长和发育。这一思想开展为?中庸?的“

7、致中和与“赞天地之化育说。这是一种天地境界,它充分展示了人在自然进化中的伟大作用,防止了“蔽于天而不知人的偏向,又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将人的作用引向辅天之路,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宇宙万物的发育流行与人类社会的安康开展结合起来。荀子明于天人之分,提出“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的主X,但他的本意并非人定胜天、战胜自然的意思,而是顺应天道为人类造福,故说“天地者,生之本也?荀子礼论?,人要“备其天养,顺其天政?荀子天论?,与天地万物协调开展,又说“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荀子天论?,人的作用是“治,顺天时地财而治之,这种看法依然是儒家“与天地参的思想。宋儒X载的?西铭?是宋明

8、理学中具有纲领性的作品,它认为宇宙是一大家庭,天地为父母,人类为儿女,故有“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深切感受。这就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一种血脉相连,痛痒相关的道德意义。、人与社会的关系。儒家主要强调两点:一是个人的人格尊严,强调独立的人格。如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所谓“志,即个人的人格尊严。孔子还说“贤者辟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论语宪问?,其所以辟世、辟地、辟色、辟言,都是为了坚持个人的独立人格,而不愿屈从权势和随波逐流。?周易蛊卦?爻辞说:“上九,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象传?说:“不事王侯,志可那么也。也表达了一种不依附权势的清高品格和独立精

9、神。二是个人的社会价值,即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论语雍也?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博施济众、“己立立人与“己达达人,即说明了个人的社会价值。在儒家看来,要使一个人具有社会价值,最关键的是要具备仁心。儒家的根本态度是“仁者爱人?论语颜渊?。这句话集中表达了仁的人道主义内涵。仁就是人类之爱,一种人类的同情心,主要表现为“己欲立而立人?论语雍也?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儒家主X爱有差等、施由亲始,从家庭内部亲爱父母兄长做起,推己及人,由近及远,从乡里到社会,以至于到达“四海之内

10、皆兄弟的广阔境地。X载指出,儒家的人生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元学案横渠学案下?。后人称这四句话为“横渠四句。它精辟地说明了儒家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并使个人的人生价值与社会理想很好地结合起来,乃至融为一体。程颢提出了“仁者浑然与物同体?识仁篇?的命题。他用一种很形象的说法来说明这种同体之感,说:“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二程遗书?卷二上在程颢看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乃至人与天地万物都是血脉相连,痛痒相关。X熹提出了“仁是天地之生气?X子语类?卷六和“仁者天地生物之心?X子语类?卷五十三的命题,认为仁爱的深层

11、本质是保护生命,人的爱心源于天地生长万物之心。王阳明说“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非意之也,其心之仁本假设是,又称“见孺子之入井,而必有怵惕恻隐之心焉,是其仁与孺子而为一体也?大学问?。他的“一体之仁从爱惜自家生命推到爱惜他人生命,再推到爱惜天地万物,形成一种泛爱万物的情感。这是从仁者所具备的宽广的心胸境界而言。但仁的主要着眼点,还是“仁者爱人。、人性与天道的关系。这主要探讨人如何认识和修养自己的心性问题。这是个体道德修养的核心问题。儒家认为,天是人性的根源。孔子说“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即认为自己的德性是天所赋予的。?中庸?认为人性本于天道,教化基于人性,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

12、道之谓教。人性最完美的境地是通过成己成物,到达“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的水平。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孟子尽心上?、又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那么知天?孟子尽心上?,这说明天道与人性是相通的,存其心养其性是为了更好的“事天。?易传?认为人性的根源在于天道,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系辞上?。“一阴一阳是“天道,“继之成之是“人性,合而言之,“天道是“人性的根源、本体;“人性那么是“天道的自觉表达。?易传?把人的“继善成性的过程看作是人自觉地继承、发扬天道的过程,是宇宙大化流行的一个特殊表现。这种“继的精神, 余敦康先生阐释得很好,他说:“天人之间的沟通,关键在一个继字

13、,继是继承,继续,继之那么善,不继那么不善。如果人不继承天道之阴阳,就没有根源意义的善。如果人不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实现此根源意义的善,就不可能凝成而为性。见何光沪、许志伟主编?对话:儒释道与基督教?,社会科学文献1998年版,第25页是基于对天道的深刻体认而获得的一种自觉意识和行为,所以?易传?强调“果行育德、“崇德广业,这就是“成性存存,道义之门?系辞上?。董仲舒继承了?易传?的人性论,他认为“性如“禾,“善如“米。“性与“禾是天赋的、自然的,而“善与“米那么是经过人的自觉努力而获得的成就,所谓“善与米,人之所继天而成之外,非在天所为之内也。?春秋繁露深察名号?董仲舒认为,人性具有“善质,这是

14、“天所为之内,而“性善那么是“人之所继天而成之外。由“善质到“性善,关键在于一个“继字。宋儒那么以“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来说明人性与天道的关系,强调心性修养、变化气质,也即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望。王夫之认为“道一也,在天那么为天道,在人那么为人道,又说“父与子异形离质,而所继者唯志。天与人异形离质,而所继者惟道也王夫之?尚书引义?。这种说法说明了天道与人道、人性的辩证关系。他讲人之“继天道,犹子之“继父志,是非常形象而深刻的。总之,儒家认为,从肉体上说,每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都是人;但从精神上讲,每一个人都有待于努力地做人,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就是儒家讲究心性修养的精神实质。综上所述,天人关系

15、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哲学根底。儒家的天人观是整体性的大生命观,它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大生命体,人类是其中有机的但又是相对独立的组成局部。主要表达为人是宇宙中最灵秀的动物,人性根源于天道,人的心性具有自觉能动性,能自觉意识到人与天具有深刻的关联性,其中蕴涵XX、哲学、美学和伦理学的意义。“人为天地之心人为社会着想与为自然着想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人类在不断改善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求得生存和开展,因而锻炼了人类的智慧。人类的特殊使命就在于自觉参与大自然的造化过程,使大自然变得更加美好,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也使人性本身不断得到升华和完善。二、儒家伦理的根本范畴儒家伦理的概念、范畴非常丰富,可谓不胜枚举。这里主要阐述其中的根本范畴。为了论述方便,把这些根本范畴分为五组,即一仁、义、礼、智、诚、信;二忠、恕、孝、悌、谦、敬;三正、直、勇、节、廉、耻;四中庸、经权、慎独、理欲、和同;五纲常、公私、荣辱、苦乐、勤俭。一仁义礼智诚信1、“仁。儒家伦理道德以仁为核心,孔子说“好仁者无以尚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