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及答案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262525 上传时间:2023-12-2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9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及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最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及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最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及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最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及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最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及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及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燃烧与燃料测试题及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版化学教学资料第六单元测试(45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湖南娄底)低碳生活就是返璞归真地去进行人与自然的活动。“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的生活,同时也是一种低成本、低代价的生活方式。低碳不仅是企业行为,也是一项符合时代潮流的生活方式,下列做法不符合低碳生活的是( )A.骑自行车上学 B.少用纸巾,重拾手帕,保护森林 C.用淘米水浇花 D.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如一次性木筷、塑料杯等2.下列图示中的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图6-13.(辽宁铁岭)下列物质中不属于石油加工产品的是()A.煤油 B.煤焦油 C.汽油 D.液化石油气4.

2、(福建泉州)野炊结束后,同学们及时用沙土盖灭火堆,其主要灭火原理是( ) A. 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B撤离可燃物 C.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D. 降低可燃物的温度5.如图6-2所示是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利用此装置进行实验后,迅速盖上瓶盖振荡,观察到软塑料瓶变瘪的现象。利用二氧化碳的这一性质,可以用来( )图6-2A.灭火B.生产饮料C.进行光合作用 D.作气体肥料6.(福建莆田)有关燃料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石燃料都是可再生的能源 B.氢气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C.石油是由不同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D.煤燃烧时会产生二氧化硫等污染物7.(江苏苏州)下列有关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3、 )A二氧化碳是引发酸雨的“罪魁祸首” B二氧化碳固体可用于人工降雨 C二氧化碳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二氧化碳有毒,不能制碳酸饮料8.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物一定会发生爆炸 B.稻草、秸秆堆放在不通风的房间内易发生火灾 C.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 D.发现室内液化气或煤气泄漏,应赶紧打开排气扇把气体排出去,或打电话报警9.下面有关气体的制取、收集和检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图6-3A.实验室可用甲装置来制取氧气B.乙装置可用来制取、检验二氧化碳C.收集氢气可用丙装置D.丁装置可用来收集氧气10.某同学设计了实验方案探究排气法收集二氧化碳时集气瓶口的合理方向(如图6-4所示)

4、。分别向a、b两集气瓶中通入1分钟等流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可观察到集气瓶a中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从下往上逐渐变红,集气瓶b中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基本上是整体逐渐变红。根据该实验现象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图6-4A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 B在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C收集二氧化碳气体集气瓶口应向上 D集气瓶b中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比集气瓶a纯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5个小题,共36分)11(3分)回答下列有关野炊的问题。(1)生火方法如图6-5所示,先将纸张点燃,再用燃着的纸张引燃枯柴,说明纸张的着火点 (填“高于”或“低于”)枯柴的着火点。 图6-5(2)枯柴架空燃烧旺,紧密堆放

5、燃烧不旺,甚至会熄灭,说明燃烧需要 。(3)野炊结束后,为防止死灰复燃,发生火灾,可采用的灭火方法是 。12. (山东日照,5分)合理利用与开发能源,增强安全意识是我们大家共同关注的社会问题。(1)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将成为未来的新能源,其主要成分是甲烷水合物,甲烷的化学式为。(2)在实验室里不慎将燃着的酒精灯碰倒,洒出的酒精在桌面上燃烧起来,应立刻用 灭火,请写出酒精(C2H5OH)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3)在做“燃烧的条件”实验时,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如图6-6所示,观察到的现象是 先燃烧,通过此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图

6、6-613(湖北鄂州,6分)为了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某同学设计了如图6-7所示的实验:图6-7(1)写出石灰石与稀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用注射器注入稀盐酸,一段时间后,可观察到在1、2两处中有一处有明显的现象发生,该实验现象是 。(3)3处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是由于 的缘故。14.(山东烟台,节选,10分)汽车尾气是产生空气污染的因素之一。(1)汽车使用的汽油、柴油是把热的原油按照各成分沸点的不同进行分离得到的,汽油的主要成分是碳氢化合物,请你推测汽车尾气中氮元素的主要来源是 。(2)某汽车采用的稀薄燃烧发动机具有高效、经济、环保的优点。普通汽车发动机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为115,

7、稀薄燃烧发动机中汽油与空气的质量比可达到125以上,与普通发动机相比,稀薄燃烧发动机可以促进燃料的燃烧,请你从微观上加以解释 ,稀薄燃烧发动机对于节能减排的意义在于 。(3)“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请你从氧循环的角度说明生活中双面使用纸张的意义 。15.(12分)下面框图中的物质均为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其中A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C是黑色固体单质,F是氧化物,I可用作补钙剂。提示:CaO + H2O=Ca(OH)2图6-8(1)写出A、F的化学式:A 、F 。(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反应属于基本反应类型中的 。(5)反应能 (填“放出”或“吸收”)热量

8、。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个小题,共24分)16.(8分)下列是初中化学部分重要的实验或实验装置。请按要求填空: A.水的电解实验 B.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 C.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 D.气体制备装置图6-9(1)A实验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 ;(2)B实验如果实验数据小于21%,可能的原因是 (写出一点);(3)C实验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4)写出用D装置制取一种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17.(江苏苏州,16分)2013年我市初中化学实验考查的内容是“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1)下列有关连接仪器方法的描述中,错误的是 (填序号)。 A将单孔胶塞的约二分之一旋进试管口

9、 B乳胶管与玻璃导管连接前用水润湿管口 C乳胶管一端塞进玻璃导管内D玻璃导管口一端旋进乳胶管一端(2)图6-10是某人设计的制备二氧化碳的示意图,其中有 处错误。图6-10 写出实验室制备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方程式 。 “实验是检验化学原理的最高法庭”。下列有关实验室收集二氧化碳方法的叙述中,不符合实验事实的是 (填序号)。 A因为CO2能溶于水,故不用排水法收集CO2B因为CO2溶解性并不强,与水反应生成的碳酸又很不稳定,可用排水法收集CO2C排水法收集CO2时,可观察到倒置的试管内液面下降和有气泡从试管口逸出D通常状况下,CO2密度大于空气,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CO2E因为CO2是无色气体

10、,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时,需用燃着的木条“验满”(3)如图6-11所示,向集满CO2的试管内倒入约占试管容积三分之一的澄清石灰水,旋紧胶塞,上、下持续振荡一段时间。图6-11写出实验室鉴定CO2的化学方程式 ; 充分振荡后,试管内压强 (填“”、“=”或“”) 试管外大气压强; 振荡试管前,旋紧胶塞的目的是: 、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个小题,共10分)18. (海南)为检查某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纯度,取该样品12 g放入烧杯中,再向烧杯中加入35 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杂质不参加反应),反应后烧杯中剩余固体物质共42.6 g,(1)反应生成CO2的质量为 g;(2)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

11、质量分数。参考答案与点拨第六单元测试一、1.D2.C 3.B 点拨:将煤隔绝空气加强热,可生成焦炭、煤焦油、煤气、焦炉气等产物,煤焦油是煤加工的产品,不是石油加工产品。4. A 点拨:用沙土可将可燃物与氧气隔绝,从而达到灭火的目的。5.B 点拨:向CO2中加水后塑料瓶变瘪是因为CO2 + H2O= H2CO3,生成了碳酸,气体减少,瓶子变瘪,故可利用此反应生产碳酸饮料。6.A 点拨:本题考查对燃料的认识。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煤是组成复杂的混合物,其中除主要成分碳元素外,还有硫等元素,其燃烧产物中含有二氧化硫等对空气造成污染的物质;氢气燃烧的产物是水,无污染,是理想的清洁、高能燃料。7.B

12、 点拨: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性质。酸雨是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过多排放造成的,A错误;固体二氧化碳俗称“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B正确;二氧化碳溶于水生成碳酸,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错误;二氧化碳无毒,可用于制碳酸饮料,D错误。8.B 点拨:氢气和空气混合达到爆炸极限点燃才会发生爆炸;A错误;稻草、秸秆的着火点比较低,在发生缓慢氧化时放出的热量使它们温度升高,达到它们的着火点,又与氧气接触,就发生燃烧现象;自行车轮胎爆炸、高压锅爆炸都属于物理变化;由燃烧引起的爆炸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打开排气扇或打电话都有可能产生电火花,将泄漏的可燃性气体引燃而发生爆炸。9.C 点拨:甲装置适合于固体在加热条件下

13、制取气体,实验室若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O2,可选用甲装置,故A正确;乙装置适用于液、固或液、液反应制取气体,实验室制取CO2时,是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并用澄清石灰水检验,故B正确;C中,因H2的密度小于空气,故应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而丙为向上排空气法,所以不正确;D中,因氧气不易溶于水,故可用排水法收集。10.D 点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酸性物质,A正确;a瓶中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从下往上逐渐变红,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随着气体的增多,二氧化碳逐渐与试纸接触,使试纸变红,B正确;用排空气法收集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时,集气瓶口应向上,C正确;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若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会向下沉降并从瓶口逸出,D错误。二、11.(1)低于 (2)氧气(或空气或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