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226666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文言文阅读如何突破作为一个现代人,即使知道古代的语言很简练,古代的一些诗词很美很有意境,古代衣服服饰很漂亮。然而作为欣赏不得不说它很赏心悦目陶冶情操,然而作为一个高考题,它难倒了多少莘莘学子,令多少高考考生抓耳挠腮不得其解。恨不得自己生在古代既不用担心读不懂文言文又不用发愁高考。然而对于文言文阅读,其实也是有诀窍的。考试大纲上,对于文言文的要求,只是理解,理解。看看,人说的多简单,想得多周到,设计的多人性化。然后,你敢不敢别来几个看不懂的字,读不懂的词!文言文,高考必不可缺少的一道 “硬菜 ”。每年都有,每年都不相同。因此有很多学生不知道怎么复习,甚至都空缺这一块,等着到了考场上临时发挥呢

2、!然而这种做法真是大错特错。虽然每年的文言文都不一样,但是近观几年,文言文的类型却大致相同。选文特点高考考查的文章大致可分为史传文和散文两大类,文章相对完整、相对独立,篇幅在600 700 字之间。史传类文章无非记人(一人多事)和记事 (一事多人 )两类。前者结构特点是:人-简历-性格特点-事件-事件;后者结构特点是:事件-缘由-人物-人物结局。以记叙为主的人物传记一般都是高考文言文的热点。下面就给大家分享一下人物传记文言文的结构的特点。人物传记的结构特点身份为人在前面,典型事件跟后边。经历官位会多变,品格教化文中见。特点解读一:身份为人在前面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物介绍在文章开头部分:廉颇者,赵之

3、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 以勇气闻于诸侯。特点解读二:典型事件跟后边廉颇蔺相如列传在人物介绍以后,写了三个典型事件:完璧归赵、渑池会见、负荆请罪特点解读三:经历官位会多变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会有很多变化。屈原列传屈原的经历变化:屈原者 为楚 怀王左徒王甚任之;王怒而疏屈平;屈平既细;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屈平既 嫉之,虽放流;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于是怀石遂自投汩罗以死。特点解读四:人物传记中的人物人生经历的变化,同时伴随的是官位的变化。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官位的变化: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还没做官);相如既归,赵

4、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提拔做了上大夫);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再次提拔做了上卿)。特点解读五: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 表示授予、提升的:征、辟、荐、举、拜、除、授、起、擢、拔; 表示调动官职的:迁、转、调、徙; 表示兼职、代理的:兼、领、署、权、摄; 表示降职、罢免的:贬、谪、出、左迁、罢、黜。文言文阅读如何做一、读首先要通读文章,了解大概文章说得是个什么意思。理清层次,把握主要内容,这样做分析概括类的题目就不会太难,同时也有助于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解答翻译、断句和实词、虚词的理解这类题,还需要对文意理解得更精准。当然在读的时候一定要断对句,句子断不对,理解的意思

5、就会有偏差,这就是为什么,文章只有一篇,而对其理解却有千千万万。二、译翻译是文言文的重头戏,在大概了解文章大意后,在对文章进行进一步的细致翻译,准备了解文章意思,才能更好的有助于答题。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文言文翻译应该掌握五字诀:留、删、增、调、变。1 .留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2 .删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 ;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3 .增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

6、也应增补出来。 ”“”“ 最 ”4 .调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 “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 “一言 ”之前。再如: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 “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5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 “波澜不惊 ”,可译为 “( 湖面) 风平浪静 ” 。三、想人物传记以叙事为主,阅读时要注意人物在不同阶段所做的事,体会其中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把握作者对人物的情感态度和评价。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

7、,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对于其他文体,也要兼顾到。杂记,或以记事为主,或以写景状物为主,要把握行文的线索,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深意。议论性文体,阅读时要抓住中心观点,把握文章的论证思路,准确理解作者所用的例证。应用性文体,要了解背景即写作缘由,把握其文体特征。四、积累对于文言文中常出现的词语(表示官职及其升迁变化的,表示人物个性、品行的,表示古代科举、教育的等,)特别注意一些多义词,虚词,古今异义词得积累,一定要和以前的知识相连接融会贯通,系统复习。要有意

8、识地多加积累。此外,对文学文化常识,也要做系统复习。文言文阅读如何复习常读培养语感阅读文言文,尤其是在平时的训练中,要坚持把读懂文本放在首位。答题的准确率与文本读懂的程度成正比。遇到感觉较难的文章,在初读后,可以参照文后的内容分析一题,再仔细阅读,一定要多读,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一、诵读课文积累语言材料和知识传统的国文教学十分讲究熟读成诵,而今天教师的常用讲解分析取代了琅琅书声,学生在作业时,也只知笔练,不闻诵读。其实,诵读通过声音来体验字词句篇的语言形象,从而大大促进了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在吟咏过程中,反复品味文章中有生命力的字词语句,咀嚼消化吸收,不断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培养自己

9、的语感。这种语言材料和知识的积累,正是语文功底的基石。不读、少读,必定难以培养文言文的语感,缺乏个中的意蕴情趣,甚至连词句的语意都把握不住。目前,由于高考不使用课本中的语言材料命题,忽视教材的复习,甚至把复读重温学过的课文视为无效劳动的情况严重存在。适度的扩展阅读、加强练习是必要的,但对教材中的课文弃之不顾,无疑是舍本逐末的做法。事实上,高考题中的答案基本上是课文中语言材料的直接迁移。 2003 年上海春季高考中,有一个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原句是 “主人曰:邻家孽畜,可厌乃尔! ”要求解释句中 “乃尔 ”一词。其实,这个词在课文孔雀东南飞中早已学过。原句是 “府吏再拜过,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

10、 ”这里的 “乃尔 ”作 “这样 ”解。全句的意思是 “(自杀的)主意就这样打定了。 ”考题中的 “乃尔 ”,正是解释为 “这样,如此”。再如, 2002 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解释 “旬日 ”和 “已而 ”两个词的含义。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相应的词,分别出现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 ”和促织中的 “旬余,杖至百 ”等句子中。 “旬日 ”作 “十天 ”解。 “已而 ”作 “不久 ”解。这些示例,绝不是偶见现象。可以说,高考试卷上不论是文言词句的理解,还是被视为 “得分点 ” 的语法现象,都能直接间接地在课文中找到相同点。高三阶段脚踏实地全面复读学过的课文是十分必要的。以复习课文

11、为基点,适当地拓展和延伸,熟悉各种题型的解题思路是必不可少的。但盲目多练不免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应该把感性材料的积累与理性知识的梳理结合起来。这就需要对古汉语的一些词法和句法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梳理。二、注意归纳比照常用词在词法上,可以对课文中学过的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谦敬副词、兼词、时间词和各种词类活用的类型,包括使动、意动、为动等用法作一些归纳梳理,并且从中体会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值得一提的是,对常用实词、虚词的多义性及兼类现象也应特别关注。 2003 年上海高考卷中,要求写出文中两个 “绝 ”字的含义。前句 “余与二奴东越二岭,人迹绝矣 ”中的 “绝”作 “不见 ”解,与 “千山鸟飞绝”中的

12、 “绝 ”同义;而后句 “涉不必有津,冲湍恶泷,不无绝也” 中的 “绝 ”是 “横渡 ”之意,与劝学中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中的 “绝 ”同解。这个难度不高的词,答题正确率却不高,如果平时复习时能注意对这些常用词归纳比照的话,是容易应对的。文言词一般以单音词为主体,但也不能不加强对一些双音词的梳理。如连绵词、同义复词、偏义复词、复式虚词及一些语义比较固定的语词。去年上海高考题中,要求将 “盖目眶尽肿,不可开合也 ”一句译成现代汉语。难度并不高,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对偏义复词不甚了解,结果把“开合 ”这个偏义复词当作两个词处理,闹出了 “张不开,闭不上 ”的笑话。如对课文中偏义复词的句子作过一番梳理的话,那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三、句式的把握与梳理同样重要在句法上,句式的把握和梳理同样重要。在常见句式中,仍有不少同学对宾语前置句式和定语后置句式感到难以把握,这固然与不注重涵咏、缺乏语感有关,但与理不清这些句式的语法结构的规律也不无关系,可见对有关例句的归纳梳理是很有必要的。此外,对一些习惯句式的把握和梳理也须引起足够重视。诸如 无乃乎?、冥之谓也”、何为? ”等结构较固定的句式务必非常熟悉。今年上海高考中 “奈为医者戒余勿食何? ”一句的翻译,使许多考生失分。其原因是对 奈何? ”的句式毫无感觉,只能妄加揣测,胡乱作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