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治疗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226338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际关系治疗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治疗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治疗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治疗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际关系治疗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际关系治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际关系治疗(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际关系治疗篇一:综述.人际社会节奏治疗综述:双相障碍的人际社会节奏治疗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06-18发表评论分享作者:陈小帆,丁万涛 温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理咨询中心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 BPD)是一种躁狂(或轻躁狂)发作 与抑郁发作反复间歇交替或循环的发作性病程形式表现的一类心境障碍。影响 BP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很多,其中社会心理因素是发病、病情恶化及复发的促发因素。研究者日益重视节律扰乱(包括社会和生物节律紊乱)对双相情感障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患者通过接受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2、IPSRT,可以逐步学习如何制定和完善日常计划,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及更多的了解疾病本身,可以促进双相 情感障碍患者的康复。、理论基础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PSRt是一种以临床证据为基础,专门针对双相情 感障碍患者的心理治疗方法。由Ellen Frank设计开发,并应用于双相I型障 碍患者的治疗。其基本的理论假设为: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对生理节奏和睡眠一 觉醒周期(sleep-wake cycle紊乱具有易感性,并表现出此类节律紊乱的症 状。IPSRT关注的是生活事件在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社会和生理节律中所起的 作用。生活事件(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可能导致患者社会节奏紊乱,进而干 扰生理节奏和睡眠-觉醒

3、周期,从而导致双相情感障碍。通过配合药物治疗, 联合人际心理治疗基本原则和行为技术,IPSRT调整了那些影响生理节奏和睡 眠一觉醒周期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减少了人际问题,改善了患者的 总体功能,使患者能更好地管理那些混乱的日常事务。研究发现,社会心理压力水平高的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症状缓解慢,复发 快,同样,社会支持水平低的患者需要更多时间从抑郁中解脱出来。此外,导 致日常生活节律紊乱的生活事件会引起双相I型患者的躁狂症状;睡眠缺失会使患者更加狂躁。因此,IPSRT过提高服药依从性, 调整社会生活规律,提高应对社会心理压力(特别是人际交往领域)水平来防 止症状的恶化。具体而言,IPSRT重点

4、在于帮助患者理解心理压力与情绪波动 之间关系,明确维持规律性日常生活的重要性,识别节奏失调的潜在因素,识 别并管理情感症状。二、治疗技术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PSRt包含社会节奏治疗,人际心理治疗以及心理 教育三部分内容。下面主要阐述社会节奏治疗和人际心理治疗。1社会节奏治疗社会节奏治疗,作为人际社会节奏治疗的一部分,属于节 律生物学的研究范畴。当前的研究证据表明生物节律系统是由一系列“生物 钟基因”一主要位于大脑视交叉上核的细胞所调控。这些基因的表达不仅受 机体内部的稳态机制调节,也受外部条件的影响,如周围环境的亮度或温度。 视交叉上核负责对外界环境的改变做出反应,例如在经历季节更替或时区变换

5、 时,人通常需经过一小段时间的快速调整以适应新环境的要求。相比之下,情绪障碍患者对于破坏生物钟的事件的调节能力较差。通过社会节奏评估,日间表现评估,以及褪黑素的分泌节律测定等多种方法,研究人 员发现:情感障碍患者存在生物钟基线的失调。进一步的研究也提示特定的生 物钟基因变异可能导致情感谱系障碍的易感性增加。具有此变异的情感障碍患 者可从正常情感时的轻度生物钟失调,很快发展成适应不良,最终可能导致情 绪障碍发作。研究人员将外部环境中可以影响生物钟的因素称为授时因子,其中最有效 的是日出日落。但是,随着现代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自然界的授时因子 对人们生物钟节律的影响越来越小,取而代之的是社会授

6、时因子。人际关系, 社会需求及任务成为了新的生物钟调节因子。Frank提出:自然授时因子与社 会授时因子对生物钟的调节过程是相互平行的,因此,社会授时因子缺乏会导 致生物节律的失调从而引发生物易感人群的情感发作。社会节奏治疗就是想帮 助患者建立,超常,,的对日常社会授时因子的调节能力,调节病理性情感反应, 提高应对生物钟失调的能力,从而达到最佳的社会适应功能。社会节奏疗法是通过社会节奏五项(SRM- 5)对患者的社会节奏的调节 能力做出评定。该问卷涉及5项日常活动的时间仗起床;第一次与人接 触;开始工作、学习、或履行其他日常职责如看孩子和做家务;吃晚饭;上床 睡觉)。患者要纪录每项活动是单独进

7、行,还是有其他人在场,对其他人有什 么影响,并为自己每天的心情和精力状况评分,以帮助患者了解节奏变化与情绪和精力之间的关系。刚开始治疗的3-4周,患者需要完成自由运转”的SRM评定,以发现部分不稳定的节奏。 治疗师将帮助患者以评分结果为依据,建立更为规律的生活方式。2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PT)人际关系心理治疗(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IPT)是一种限 时、可操作性的抗抑郁心理治疗。传统的理论基础是,有双相情感障碍遗传易感性 的个体在遭遇应激性人际事件时,触发了情感症状的发作,尤其是抑郁症状。与其他心理治疗方法不同的是,它不强调病因和结果的关系,如假设不幸的社 会

8、事件引起抑郁,而是让患者学会把情绪与人际交往联系起来,通过适当的人 际关系调整和改善人际关系来减轻抑郁。因此,治疗焦点是确定并缓解与情绪 问题有关的人际关系问题。IPT将人际关系事件划分为4个问题领域:对丧失或失落的悲哀、人际冲 突、角色转换和人际交往技能缺陷,并从中选出1 2个作为治疗的焦点。悲哀(9rief)是一种复杂的无法释怀的感情,可能是因为一个重 要他人仗家庭成员)的去世引起的。治疗师要帮助患者接纳这种丧失带来的痛苦情感,建立新的依恋关系,以取代这种人际关系的丧失。人际冲突(interpersonal disputes)是一个常见的问题领域,指患者与一个重要他人(如父母、配偶、朋友或

9、同事)之间的冲突,如相互间缺 乏互惠性的期望。治疗师将首先帮助患者确认冲突的存在,然后选择一个行动 计划,调整非适应性的交流方式,或者重新评估对双方关系的期望值,或者两 者兼顾。角色转换(role transitions)出现 在患者无法应付生活改变时,这种改 变可能是地理位置或文化环境的变化、生涯改变、一段亲密关系的开始或结 束、生病等。对此的治疗主要有4个方面,包括放弃旧角色,表达由角色转 换带来的情感体验,学习新的技巧并寻求新的依恋和支持,确认新角色的积极 方面。人际关系技能缺陷(interpersonal deficits)指患者的社会关系不充足、枯竭,或者不能维持有效的人际关系。治疗

10、将聚焦于患者过去的人际关系模 式,以及患者与治疗师之间的人际关系,帮助患者改善人际模式,建立社会支 持网络从而提高社会技能。三、治疗过程IPSRT传统上被划分为3个阶段。初始阶段(3 4次会谈),通过社会节 奏五项(SRM-5)评估,治疗师帮助患者回顾以往的日常生活与问题人际关系 对其情绪的影响。通过心理教育干预,治疗师可以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帮助患者学会识别疾病 的预兆征象和症状,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发作。其中情绪日记是一个很 有帮助的方式,可以监测和记录日常情绪变化,并发现这些变化与日常生活事 件的关联,及时进行处理。然后,治疗师和患者需从问题领域中共同确定一个 作为治疗的首要目标,

11、运用人际关系心理治疗达到治疗目的。中间阶段,治疗师帮助患者制定稳定日常生活节奏的策略,管理情绪状态, 解决人际关系问题。治疗师帮助患者学习日常生活规律,作息节律、并寻求这些 因素之间的最佳平衡。某些生活事件可能会打破已建立的规律,因此需要患者 学会防范于未然,设想可能的变化和如何应对。例如,长期有规律轮班工作的 人,如果临时要求其连续加班,则可能会打破他原来的作息习惯;那么,他可以 和治疗师一起研究对策,预先演习,包括对临时加班的要求作出礼貌的回应,说 明情况,或要求减少额外的工作时间。在这个阶段,会谈从每周一次转变为每 半个月一次,最后变为每月一次。最后,治疗师注重于治疗的终止,回顾治疗成功

12、和不足之处,并帮助患者 确定应对未来管理人际关系问题和症状恶化的策略。在人际社会节奏治疗的课程中,治疗师可以根据患者的需要在人际关系治疗、心理健康教育,传授社会节 奏技巧之间无缝切换。四、IPSRT疗效和研究进展迄今为止,两个大项目研究验证了 IPS日人并药物治疗在双相情感障碍中的 疗效。2005年,美国匹兹堡大学Frank等人以双相i型障碍患者为研究对 象,随机分四组:一是急性期和维持期的患者分成IPSRT( IPSRT组)、强 化临床管理(CM组)组;另外两组分别是急性期采用IPSRT而维持治疗用ICM( IPSRT/ICM组)与急性期用ICM而维持 治疗用IPSRT(ICM/IPSRT组

13、)。其中ICM组有患者与治疗医师一对一的 会谈,但会谈内容只限于讨论症状、药物依从性和副作用的处理。IPSRT会谈 持续55分钟,而ICM则持续25分钟。结果发现两种治疗策略对双相情感障 碍急性发作期的疗效无明显差异,这可能是因为药物治疗在该时期发挥强有力 的作用。但是控制协变量后发现,在急性治疗期采用IPSRt勺患者,相对较 长时间不会出现新的情感障碍。在急性治疗期末,IPSRt组的患者比ICM组 有更高的调节日常生活节奏的能力,而这种能力能减少疾病复发的可能性。结 果证实IPSRt能预防新的情绪问题发生,从而减少疾病发作。在STEP BD中,293名双相情感障碍患者随机分入心理治疗组(包括

14、 家庭治疗、人际社会节奏治疗或认知行为治疗)和协调性心理治疗组(Collaborative Care CC 一种短程心理教育)。心理治疗组给予30次会谈,持续9个月;CC组给予3次会谈,持续6周。结果显示,心理治疗组患者年终恢复率(64%)显著高于Cb( 52%),达到恢复状态所需时间也更 短(风险比=1.47; 95%CI=1.08 2.00)。此外,心理治疗组每月疗效是CC组的1.58倍。这些结果表明,与短程心理教 育治疗方法相比,人际社会节奏治疗对双相情感障碍的作用更强。目前,大型 随机控制实验已经证实了人际社会节奏治疗(IPSRT)作为药物治疗辅助疗法在治疗双相I型和双相H型的有效性。

15、小样本研究也证 明了它在治疗青少年双相情感障碍、单一治疗双相H型障碍,以及作为常规实践设置中的集体治疗的有效性。Swartz和他的同事根 据人际社会节奏治疗的原理编制了门诊和住院两用的集体社会节奏治疗模块。 近年来集体人际社会节奏治疗的培训模式与以往相比发生了不少变化,总体而 言,更倾向于社会节奏训练部分多于人际关系治疗。随着外界对人际社会节奏治疗的关注不断升温,它已经逐步从实验研究进 入到了临床实践。国外学者目前已完成对人际社会节奏治疗效度的研究,但国 内还未有相关报到。IPSRT在国外正在不断成熟和完善,但在中国才刚刚起 步,还未有科学、合理、规范的治疗程序,我们希望在未来的工作中结合国内

16、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完成人际社会节奏治疗在门诊的实证性研究, 规范其操作流程,完善其在中国的实际应用。(陈小帆了万涛.双相障碍的人际社会节奏治疗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4,02:103-106.)篇二:2016专业技术人员心理健康与心理调适考试题(三)答案第1题:人际关系是指在沟通基础上形成的人和人之间的心理上的关 系,反映了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关系的(B)等心理方面的指标。A、深度,宽度,广度第2题:B、深度,密切度,协调性C、广度,亲密 度,协调性D深度,广度,密切度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方面的就是(A)的 适应。B、情绪C、社会D、环境A、人际关系第3题:以下选项不属于本讲提到的人际关系的有(C)。B、血缘关系C趣 缘关系D、业缘关系A地缘关系第4题:人际吸引规律中最重要的是(D)。日、互补性吸引C、夕卜表吸引D、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