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四分之三月考试卷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21374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四分之三月考试卷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四分之三月考试卷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四分之三月考试卷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四分之三月考试卷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八年级语文四分之三月考试卷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四分之三月考试卷》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四分之三月考试卷(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年级语文3/4月考试卷一、积累与运用(27分)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轮 廓(ku) 颓 唐(tu) 拭 泪(sh) 唾 手(tu)B、苦 涩(s) 荆 棘(jng) 忸 怩(ni) 叱 骂(ch)C、狭 隘(y) 慌 莽(mng) 参 天(cn) 心 弦(xun)D、间 进(jin) 骁 健(xio) 谤 讥(bng) 糠 糟(zo)0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仁义道德 呆若木鸡 肆无忌惮 栽员 B、天地良心 安分首己 生吞活剥 辑录C、轻重倒置 寻欢作乐 南腔北调 哀痛D、造谣生事 鸡犬不宁 无所是是 掷钱03、下列句子没

2、语病的一项是( )(2分) A、课余时间,学校为同学们准备了跳绳、羽毛球、卡拉ok等体育活动。B、能否彻底地治理酒后驾车现象,关键在于有关部门严格执法。C、商场开业以来,每天接待顾客平均约有6000人次左右。D、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我依然对故乡的山情有独钟。04、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对待思想工作上的问题,我们不能盲目自信,更不能讳疾忌医。B、我们在学习上要多向老师提出问题,这样不耻下问才能提高成绩。C、这里,很少有人为了个人的利益而斤斤计较。D、我知道奇先生是学者,一顾不成,我愿三顾茅庐。05、根据语境,仿照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一句,使之构

3、成语意连贯的一句话。(2分)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如果一颗星代表一分快乐,我送你一条银河; , 。06、 五月,阳光灿烂,暖风拂面。康乃馨的芬芳,提醒着人们“母亲节”即将来临,我们班准备再母亲节这天举办以“感恩母亲”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活动,请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假如你是本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设计一段精彩的开场白。(不超过80字) 、请你设计一个简要可行的演讲活动方案。 07、名著阅读。(5分)、骆驼祥子是老舍自己最钟爱的作品。该作品有两个女性形象,一个是大胆泼辣而有点变态的 ,一个是一步步走向毁灭的 (2分)、骆驼祥子中的主人公祥子

4、原本以为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实现他的梦想,为了着梦想,他一次次与命运抗争,却以惨败告终。请问祥子最大的梦想是什么?梦想破灭后,他最终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3分) 08、古诗文默写(8分)、十五从军征中,反映我国古代兵役制度不合理的句子是: , 、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星河欲转千帆舞。、偶然值林叟, 。此生谁料, , 。(陆游诉衷情)、被王国维誉为“千古壮观”的一句词是出自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这句词是“ ”。、采薇中直抒士卒痛定思痛时的无限悲伤的句子是: , 。二、现代文阅读(43分)(一)(14分)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了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

5、,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得他说话不太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叮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6、。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地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身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

7、我,说:“进去吧,里面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去坐下,我的泪又来了。 09文段选自 写的 一文。这是一篇以 为线索的 散文。(4分)10下面句子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意思?(4分)11文中两次写到流泪,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12对这两段文字理解既全面又能概括其突出的写作特色的一项是( ) A运用第一人称手法,通过对比,写出了“我”对父亲的怜爱和怀念,使读者感到具体、真实、亲切。B这两段文字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精彩而又细腻的描写,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情。C这两段文字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抒情自然、真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热爱。D这两段文字通

8、过父亲送“我”上火车时的一连串细小动作描写及语言描写,以平实质朴的文字表达了父子相亲相怜的深情。(3分)(二)绽放在悬崖峭壁上的鲜花(13分)文/刘艳杰他准时来到山脚下的一块巨石旁清点孩子。他说:“张子豪。”孩子答:“到。”他说:“苗蓝蓝。”孩子答:“到。”13个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孩子走在前面,他紧跟在后面,和孩子一同翻越一座山,又翻越一座山,再翻越一座山,到达天梯的脚下。“抓紧,悠着劲爬,啊。”他小心翼翼把孩子一个挨着一个扶上天梯,孩子再一手一脚地往上攀登。天梯是他用山竹自做的梯子。自从有了天梯,他和孩子每天少绕20多里路,提前一个多小时到校。由于风吹雨蚀,天梯耐不住岁月的侵蚀,毁了修,修

9、了毁,后来,当地政府得知情况后,才把竹梯换成铁梯。到校,他领着孩子首先升国旗,唱国歌,之后学习。“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他持一根木条,指着黑板上书写的登鹳雀楼这首古诗,读一句,孩子跟着学一句。13个孩子个个争气,每次参加当地统考,总评均为第一名。支教第三年,他的孩子由原来的13人逐渐增加到了51人。他笑了,又愁了。很多孩子是奔他来的。51个孩子,挤在两间教室,他给一个班的孩子上课,另外一个班却空着没老师,这让他很无奈。他翻越座座山,多次向当地教委申请一名老师过来支教。半年内,教委陆续派了四名老师上山支教,结果来了走,走了来,都不愿冒着生命危险留在这个条件极其艰苦的学校

10、。这里山势险恶,在城里住惯的人,一旦走到这种地方来,不知道要生出一种什么样的惊异的情感。就拿他来说,刚来这里时,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剑削成一般的山崖,耳中听着怒吼的山风,只有感叹,只有恐怖。慢慢地,他经得住时间和环境的重重考验,最终留了下来。他只好暂时每隔20分钟给其中一个班的孩子上课,让另一个班的孩子做作业。“不行!长期这样绝对不行!”他思虑重重,“51个孩子交给了我,我要对他们负责任。”他打着手电筒,顶着呼啸的山风,踩着崎岖不平的山路,连夜赶回家。他不敢瞅她的眼睛。他心里很虚。他去支教的时候,她铁了心反对他。上路那天,她没有送他,只对他说了句,“如果呆不下去的话,你也别回来!”“学校里缺一名老

11、师你看你能不能跟我一块儿去山上支教?”他吞吞吐吐地跟她商量,“先前去了几名支教的没留住又走了。”“那,那好吧。”她早已忘记了他走时她对他说的气话,“你怎么不早回来呢?看把你难为的。”她赶紧从柜子里找来一件棉大衣,给他裹紧身体。他激动得上前亲她一口,“谢谢你,老婆!”嘿嘿地笑了。他教两个班的语文、英语、科学和体育,她教两个班的数学、社会、音乐和美术。课余,他和她经常深入学校附近的村落,帮助少数民族的村民学习汉语,以及科学种田。日子像山间的泉水,静静地流淌着他和她默默无闻地送走了16届孩子。雪融化了,春天又来了。他和她带领孩子到学校后面的操场一角观赏鲜花。每年开春,他和她都要来这里种上几十粒甚至上

12、百粒的鲜花种子。每种下一粒种子,就象征着一个孩子在他和她的精心呵护下,已经跳出了大山。到了盛花期,这150余株上千朵鲜花,白的纯洁,粉的淡雅,红的热烈争妍斗艳,相互簇拥。“老师,您看这些鲜花和您多么相似啊,美丽、漂亮。”“是吗?”她的脸颊瞬间桃红。“嗯。”他和她看着姹紫嫣红的鲜花,又看了看围在身边的孩子,哭了,而后又笑了。 (选自语文报2012年第10期)1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3分)14、文章中画线句写到其他的支教老师的表现有什么作用?(3分)15、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结尾处他和她为什么“哭了,而后又笑了”?(3分)16、文章标题“绽放在悬崖峭壁上的鲜花”,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三)桃花源记(12分)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见渔人,乃木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