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118144 上传时间:2022-11-1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4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分析实例贝律铭作品分析摘要:本文试通过分析贝律铭的图书馆建筑,依据建筑设计基本原理,探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去综合地解决建筑面临的种种矛盾。关键词: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贝律铭,美术馆 在我们的设计中,往往面临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摸索、去解决,有时往往回到最基本的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上来。从最基本的点出发,抓住最主要的矛盾,然后再丰富发展,力求做到完善。贝律铭的作品往往一开始面临很大的挑战,从开始到完成体现了一个基本的思路,他不是从形式到功能,也不单单是现代主义的形式追随功能,而是综合环境、城市脉络、轴线、功能、空间、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体验等等各方面因素。一、 大师简介 贝律铭是

2、最富盛名的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 18岁到美国,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博采众长,受柯布西耶影响,建筑中表现雕塑性,同时受密斯风格的影响,展现结构之间的直接相接的构筑美,他自己也摸索适合自己的建筑材料,其中最擅长的便是混凝土的应用。在图书馆建筑的设计中,贝氏加入中国传统建筑的庭院元素,为现代建筑增添了精彩的一笔。同时他表示中国的艺术起源于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他援引自然的观念,试图为中国的现代建筑寻找新的方向。相对于中国其他探索中国式建筑的建筑师们任意拼贴中国式的建筑元素,贝律铭的方法

3、显然高明的多,是从中国建筑的本质出发进行的探索。二、 作品分析(一)、伊弗森美术馆 该作品是贝律铭的第一件美术馆作品,任务面临两项挑战: (1)该馆需要经常进行特展和巡展,所以空间要适应多变的类型不同的展厅。 (2)该馆是地方性的小美术馆,且位于市中心更新区,想要成为吸引人的场所,势必要有与众不同之处。 第一个挑战是对建筑功能的要求,第二个挑战是对建筑造型的要求。贝律铭从造型着手,做了高低错落、大小不同十余个展示厅,既满足了不同类型展馆的需求,也形成了丰富的体型。 主体的展室厅是外挑的四个大小高低不同的方盒子,深深的外挑展现了结构美,同时高低错落,榫卯相接,很有层次,也表现出几何形体的雕塑感。

4、从总平面图可以看出,主体建筑是四个展馆围绕中心的内廷雕塑厅,形成一个风车的形状。雕塑厅是真个美术馆的精华所在,里面融汇了贝律铭的各种出彩的艺术手法,雕塑厅是一个高两层的大厅,在雕塑厅西北角有一座螺旋楼梯,此楼梯雕塑感十足,是雕塑厅的中心。由螺旋楼梯上二楼是四个展厅,四个展厅彼此用长短不同的天桥连接,展厅以人工照明为主,形成大片的墙面供展示使用,展厅包围着雕塑厅,其边缘有一道天窗。自然光从其上宣泄下来,给展厅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当人们由一个展览室步移至下一个展览室,行经有自然光透过的玻璃天窗时,才得以短暂地接触外界环境。给人一种奇特的光感。进入美术馆,迎面会见到南侧展览室在二楼突出的阳台,在大空间

5、安排一个驻足的地点,让人们得以逗留浏览。贝律铭建筑有一大特性,喜爱使用能够发挥开扬特性的语汇元素。另外,伊弗森图书馆的建筑材料是贝氏最擅长的混凝土。混凝土墙面混入了当地花岗石的碎石骨材,外表是经过锤击的斜向凹凸纹理,呈现出粗犷的质地之感,同时让地方色彩得以展露。 贝氏擅长融入当地的材料表现地域特色。这是现代地域建筑值得借鉴的地方。根据公共建筑原理进行功能分析。贝氏将使用空间进行分级布置,贝氏将参观人员使用的空间与工作人员的办公空间分开。第一级将参观人员使用的展览空间和会员室放在地面,而工作人员使用的办公、行政空间和辅助使用空间放在地下,以及单独在一般的大礼堂,像大礼堂这样的大空间放在端头同时也

6、与地下的工作人员使用区结合起来了,可谓处处隔而不断;而第二级是将参观人员的主要使用空间展览区作为主体建筑,把会议室和会议室放在旁边,通过庭院空间相连。在地下层平面,贝氏把空间分为三大区:大礼堂区、办公行政区、辅助房间区。从总平面上看,分区十分明确。体现了现代建筑形式追随功能的特点,但是贝氏把形式也设计地很富有艺术性。 从剖面图可以看出,西侧的地下礼堂有另外一大特色,它在地面上凸出一个方盒,与美术馆的建筑主题形成广场,界定出入口的范围。在地下层是图书馆和行政办公室之间有一个共用空间小雕塑厅,在地面层里员友谊室和会议室里可以俯看。这样的做法巧妙地把建筑与人的距离拉近,使人感觉更加亲切。这样在使用空

7、间中融入休闲空间的做法体现了使用空间与自然的融合。伊弗森美术馆体现了功能、形式、人的感受等等各方面的和谐统一。(二)美国国家艺廊东厢 这是贝律铭的美术馆建筑乃至整个建筑生涯的顶峰之作,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声誉。该项目在伊弗森美术馆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这个项目是对原国家艺廊西厢的扩建。基地很有限制,北侧是滨州大道,这条大道是最富纪念性的大道,是国家的重大庆典活动和游行的活动场所。南侧是华府最大的开放空间陌区,东接第三街遥望国会山庄,西侧隔着第四街与国家艺廊本馆西厢对峙,基地呈梯形。这些条件对建筑总平乃至整个形体的形成有重要的意义。 贝氏认为建筑设计以环境为起点,与莅临的建筑物有关,与街道相结

8、合,而街道应与开放的空间有关。 首先,贝氏顺应地形,形成了一个梯形,然后根据功能进行分区(建筑计划将功能分为三大项:展览、研究中心与后勤支援。后勤支援最重要的是一个较大的餐饮服务场所。),把梯形的对角相连,分割出一个等腰梯形、一个直角梯形,前者是艺廊,后者是研究中心。 三角形成为整个建筑体的母体,也是形成平面各个体块的模具。西厢是一个左右对称、古典主义的建筑物。贝氏延续了西厢的主轴线,西厢与东厢之间形成了一个广场,地下以通廊相接,地下空间一部分为后勤支援空间。艺廊与研究中心以一个三角形的中庭结合,使两者似分实合。使用面积较大的中庭空间不仅满足了大量人流的集散需求,而且使空间更加通畅。 西立面面

9、对西厢,延续了西厢的设计,呈现对称的造型。西立面有高塔耸立两侧,使整个西立面呈H型,既崇高又典雅。 东厢建筑物的高度,保持与滨州大道上建筑物相同。东厢的外墙采用与西厢相同的大理石,体现了两者的关联性。 东西厢之间的开放空间,开放空间内有一个圆环,圆环内有喷水池,广场上有七座小的玻璃金字塔,这些玻璃金字塔既是美化广场的雕塑品,也是地下通道的采光天窗。玻璃金字塔北侧有一拼喷泉,水由地面倾泻至地下形成瀑布,地下通道的采光天窗下布置简易餐厅,简易餐厅借着采光天窗可以欣赏此瀑布,改善的地下的环境,而且形成了趣味空间,十分巧妙。结合艺廊和研究中心的三角中庭是整个设计的枢纽空间。贝律铭对于室内开敞空间的设计

10、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庭院延伸为内庭,由内庭延伸为光庭。空间豁然开朗,显示出了空间的垂直性,使空间变成了一个户外的广场,不在受四壁的限制,而整个空间变得十分的通透,天窗是空间桁架结构,每个天窗呈金字塔状,与三角形的母体想适应,而且使空间变得很开敞。穿过门厅,到达中庭,层高的变化,光线明暗的变化,形成了建筑的高潮,给人以戏剧性的效果。同时,中庭作为动线空间,兼负有展览的功能。也可以做为举行大型派对的场所。肩负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空间是现代建筑功能空间复杂化、多样化的一个趋势。在这个巨大的光庭中,贝律铭继续使用他常用的元素:天桥、凸出的平台、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并且在室内增加了树的元素,贝氏将自然带入室

11、内,使树木成为室内永久性的元素,不可以轻易清除。贝氏将天桥的元素发挥至极致,不同于伊弗森美术馆的在中庭周围设置天桥,他将天桥穿过整个中庭的空间,其尺度与气势磅礴,天桥已经成为了整个空间的主宰了,让参观的人有更加丰富的空间体验。于此同时,贝氏把电扶梯与天桥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柯布西耶的散步式空间,人们可以站在天桥上看下面的人们的活动,也可在顺着扶梯而上展现不同的空间景致。另外,贝律铭将雕塑也融入到了整个空间环境中,东厢艺廊内的三件作品都是事前用心规划安排的,而不是根据建筑落成后才加以考虑,这是建筑结合艺术品应有的态度。贝氏为每件艺术品都做了特别的设计与安排,务必使得建筑与艺术品两者相得益彰。 等腰

12、三角形的三个角配置四边形的空间,作为展览室,形成“馆中馆”,这是考察欧洲美术馆的心得,展示应该有亲切感,空间决不可太大。它们的角隅处形成了难以使用的锐角空间,贝氏将锐角空间设计为楼梯、储藏间等辅助使用空间。同时也塑造出了较合理的六边形空间。每个展览室都有螺旋楼梯,螺旋楼梯和光庭一样采自然光。(三)巴黎卢浮宫美术馆 巴黎卢浮宫美术馆是一个扩建项目,法国卢浮宫初建于1190年,当时是一个军事城堡,后来因为巴黎市区扩大,原本的军事功能丧失,查理五世将之改为寝宫。后来才开启了卢浮宫的艺术收藏。从此处可以看出,卢浮宫作为美术馆先天条件不足,它是一个历史建筑,没有美术馆应有的设施。所以如何使之现代化,使之

13、在功能上符合美术馆需求是一个挑战。 贝氏在保护原建筑的基础上,提出把所有需求空间地下化。而地下化的地点便是拿破仑广场。在拿破仑广场地下建一个“枢纽中心”,使卢浮宫展览的昂长的动线缩短。并且将所需要的图书馆、商店、餐厅、视听室、储藏室、停车场、大厅等等全部放在地下。在空间上,使之与城市周围的空间结合,使拿破仑广场成为一个活动的据点,使之扮演一个更加积极地角色。贝氏的做法是让它白天成为人流聚集之地,晚上成为都市的焦点。同时,贝氏创造了一个象征作为地面的突出物,凸显地下新建筑的气派,然后又不损害原来的历史建筑景象。于是选择了玻璃金字塔。选择玻璃金字塔是结合了多方面因素的结果。首先,玻璃透明不损害原建

14、筑的立面,又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其次,考虑到新旧体量的关系,金字塔的体量最小,而最小的体量却覆盖了最大的建筑面积,使地下的大厅面积更为宽敞。然后,由于避免地下水的问题,地下空间的深度首先,所以结构支撑体需要的力要最小。最后,金字塔是文明的象征,具有神秘色彩,这是对具有七八年历史的最好诠释。综合以上这些可以看出前期调研的重要性,也表现出了贝氏充分考虑环境、考虑所处基地的关系,特别是在扩建工程中,特别注意与原有的建筑结合,目的是要提升原有建筑的品质,而不仅仅是在原有建筑旁边另外新修一栋建筑。 玻璃金字塔高度为正对建筑的三分之一,在建筑的地面层平面的设计上,充分体现了贝氏的环境观。金字塔底边与建筑

15、平行,金字塔的周边是一个正方形的大水池,水池扭转了45角,在西侧的三角形被取消,流出空地作为入口。在转向的正方形大水池外围边上,是另外一个正方形大水池,与建筑物平行。于是水池被划分为多个三角形体块的组合,每个三角形水池中间都有一个大喷泉。像是水晶柱烘托着晶莹剔透的金字塔。水池的另一作用是在不同的天气反映建筑和天空的表情,十分有趣。 对于自然光的运用,大金字塔下方是正方形的拿破仑厅,阳光饱满。在地面上正方形水池的边上各有一个小的玻璃金字塔正对着三栋建筑,在地下成为光的指引。而大金字塔的主轴线上,位于大金字塔左边还有一个小的玻璃金字塔。它在地下是一个相对应的倒置的金字塔。在从左方地下的停车场到拿破仑厅,形成了两个建筑高潮,都是自然光赋予的。第一个是倒置的金字塔大厅,第二个是拿破仑厅。贝氏把对自然光的运用发挥致了极致。 拿破仑厅有两层,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是贝氏一贯所有的几何形的圆形螺旋楼梯。不过这一次是不锈钢的建筑材料。 在功能的处理上,卢浮宫的地下空间很是出色,拿破仑厅向西可达地下停车场,两层的地下停车场有足够的空间容纳汽车,形成了一个交通的节点,地面少了汽车的视线阻挡,增强了拿破仑广场向西的连续性。然后是“粮食空间”,贝氏在拿破仑厅周围布置了大面积的餐饮和书店以及会议室,是拿破仑厅成为一个服务大众的场所。 另外,贝氏很注重对历史遗迹的保护,在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