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5 披沙拣金 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 苏东坡传精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116995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5 披沙拣金 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 苏东坡传精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5 披沙拣金 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 苏东坡传精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5 披沙拣金 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 苏东坡传精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5 披沙拣金 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 苏东坡传精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5 披沙拣金 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 苏东坡传精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5 披沙拣金 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 苏东坡传精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5 披沙拣金 取精用弘——传记素材的选择 苏东坡传精练(含解析)苏教版选修《传记选读》(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东坡传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的错误注音。惝怳(hun)袅袅(nio)荆棘(j)札记(zh) 醇甜(chn) 木讷(n)家眷(qun) 唾弃(tu) 诙谐(xi)_【答案】怳hun;讷n;眷jun。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中国的文人中,有那么一类人,他们狂放不羁、随性而行,给世人一种超然脱俗的感觉。B咏月诗词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诗文中,可谓是俯拾即是。有托月言志的,也有赏月写景的,有望月思乡的,也有对月恋情的,风格多样,情怀迵异。C在重庆谈判期间,毛泽东三访“特园”,与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推心置腹,共谋国家和平统一。D苏东坡点头说:“这就是我之所短。也许我生来就

2、太相信人,不管我是跟谁说话,我都是喋喋不休。”【解析】A项,狂放不羁:放纵任性,不受约束。B项,俯拾即是:只要低下头来捡取,到处都是。C项,推心置腹:比喻真心待人。D项,喋喋不休:唠唠叨叨,说个没完没了。不符语境,应改为“畅所欲言”。【答案】D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很多企业都认识到,为了应对消费需求和竞争格局的变化,必须把改进服务提到与研发新产品同等重要的位置上。B一般人常常忽略的生活小事,作者却能够慧眼独具,将之信手拈来,寻找其叙述的价值,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C在90后的青少年中,科幻迷越来越多,这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是对长久以来孩子们缺失的想象力的呼唤。D数字化时代,

3、文字记录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致使很多人提笔忘字,长此以往,将影响到汉字文化能否很好地传承。【解析】本题从成分残缺、语序不当、不合逻辑三个角度考查对病句的辨析。B项,最后一个句子暗换主语,应在“成为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前加“使之”。C项,语序不当,“显示了科幻文化正在崛起”与“是对的呼唤”调换位置。D项,一面对两面,不合逻辑。去掉“能否很好地”,在“传承”前加“的”。【答案】A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遥远的箕山,渐渐化成了一幢巨影,遮断了我的视线。_我在那个遗址上发掘了很久,但一无所获。如果是冬日晴空,从那里可以一直眺望到中岳嵩山齿形的轮廓。箕顶宽敞平坦,烟树素淡,

4、悄寂无声。而遗址都在下面的河边,那低伏的王城岗上。山势平缓,从山脚慢慢上坡,一阵工夫就可以到达箕顶。如此空旷,让人略感凄凉。A BC D【解析】本题从排序的角度考查语言的连贯。这是一段写游踪的文字,语段的中心是“箕山”。那么紧跟着的应该是登山,所以首选;句的结尾已经登到“箕顶”,那么下面应该紧连句;句写出了“空旷”之势,所以应该紧连句;再看,句中的词语“遗址”,与后面句子连接紧密,所以应该在最后。故答案应为D。【答案】D阅读课文选段,完成57题。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黄州也许是湫隘肮脏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像、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

5、是已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但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他开始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他有一群朋友,像他一样,可以把时间自由运用,而且还在一方面像他,身上金钱不多,身边空闲不少。在那些人之中,有一个奇特无比的李岩,若不是苏东坡笔下记载他的睡量之大,后代便对他茫然无知了。午饭之后,朋友正下围棋之时,李岩便到躺椅上一躺,立刻睡着。下了几盘之后,李岩翻个身说:“我刚睡了一回合,你们战了几回合了?”苏东坡在他的札记里说:李岩在四脚棋盘上用一个黑子独自作战。“着时自有输赢,着了并无一物。”此等生活真是睡梦丰足,苏东坡用下面欧阳修的一首七绝描写得很美: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

6、,酒阑无奈客思家。苏东坡在农舍雪堂和城中临皋亭两处住,每天两处往返,那不过是一里三分之一的一段脏泥路,却大概变成了文学史上最出名的一条路。在过了城镇中那一段小坡之后,就到了黄泥坂,它一直通到起伏的丘陵。那个地方向四周一望,似乎全是黄色,只有树木苍翠,竹林碧绿而已。苏东坡曾在徐州建有黄楼。现今住在黄州,日日横过黄泥坂,而后达到黄岗的东坡。他已经脱去了文人的长袍,摘去了文人的方巾,改穿农人的短褂子,好使人不能辨识他士大夫的身份。他每天来往走这段路。在耕作之暇,他到城里去,喝得小有酒意,在草地上躺下便睡,直到暮色沉沉时好心肠的农人把他叫醒。有一天,他喝醉之后,写出了一首流浪汉狂想曲,名之为黄泥坂词。

7、其结尾部分如下:朝嬉黄泥之白云兮,暮宿雪堂之青烟。喜鱼鸟之莫余惊兮,幸樵苏之我嫚。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晏。纷坠露以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于是蹶然而起,起而歌曰:月明兮星稀,迎余往兮饯余归。岁既晏兮草木腓。归来归来,黄泥不可以久嬉。但是他和酒友的夜游却引起了有趣的谣言,不但在当地,连宫廷都知道了。也幸喜饮酒夜游,这种生活才使他写出了不朽的杰作,也有诗,也有散文。他那篇“牛肉与酒”的小文,记的就是一件异乎寻常的荒唐夜游行径。今日与数客饮酒而纯臣适至。秋热未已而酒白色,此何等酒也?入腹无脏,任见大王。既与纯臣饮,无以侑,西邻耕牛适病

8、足,乃以为肉。饮既醉,遂从东坡之东,直出春草亭而归。时已三更矣。当代有一个人说春草亭位于城外,由此篇文字足以证明苏东坡喝私酒,杀耕牛,在城门已关闭之后,乃醉醺醺爬过城墙而回。“难道纯臣也是个荒唐鬼?”又一次夜游,他可把太守吓坏了。他在江上一只小舟中喝酒,夜晚的天空极美,他一时兴起,唱词一首道: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谣传苏东坡曾到过江边,写了这首告别词,已经顺流而下逃走了。这谣言传到太守耳朵里,他大惊,因为他有职责监视苏东坡不得越出他的县境。他立刻出去,结果发现苏东坡尚卧床

9、未起,鼾声如雷,仍在酣睡。这谣言也传到了京都,甚至传到皇帝的耳朵里。次年,发生了一个更严重的谣言。苏东坡过去就在胳膊上患有风湿,后来右眼也受了影响,有几个月他闭门不出,谁也没见到他。那时,散文大家曾巩在另一省死亡,这时,又一个谣言传开,说苏东坡也在同一天去世,二人一同玉楼赴诏,同返天庭了。皇帝听说,向一位大臣询问,那大臣是苏东坡的亲戚。他回奏说也曾听到此一消息,但不知是否可靠。那时皇帝正要吃午饭,却无胃口吃,叹了口气说:“难得再有此等人才。”于是离桌而去。这消息也传到范镇耳朵里,他哭得很伤心,吩咐家人去送丧礼。随后一想,应当派人到黄州打听清楚才好。一打听才发现传闻失实,都起因于苏东坡数月闭门不

10、出的缘故。苏东坡给范镇的回信里说:“平生所得毁誉,皆此类也。”苏东坡这种解脱自由的生活,引起他精神上的变化,这种变化遂表现在他的写作上。他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以及紧张与愤怒,全已消失,代之而出现的,则是一种光辉温暖、亲切宽和的诙谐,醇甜而成熟,透彻而深入。倘若哲学有何用处,就是能使人自我嘲笑。在动物之中,据我所知,只有人猿能笑,不过即使我们承认此一说法,但我信而不疑的是,只有人能嘲笑自己。我不知道我们能否称此种笑为神性的笑。倘若希腊奥林匹亚圣山的神也犯人所犯的错误,也有人具有的弱点,他们一定常常自我嘲笑吧。但是基督教的神与天使,则绝不会如此,因为他们太完美了。我想,若把自我嘲笑这种能力称之

11、为沦落的人类唯一自救的美德,该不是溢美之词吧。5选段第一节提及苏东坡好友李岩有何用意?_【答案】为了表明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生活,生活得睡梦丰足,享受每一个日子给他的快乐,进而表明他的乐观情怀。6选段两次提到有关苏东坡的谣传,目的何在?_【答案】目的是突出苏东坡在当时才气极佳,虽然被贬,但仍受关注,有社会影响力。同时也表明他的宠辱不惊。7. 在黄州的日子,苏东坡真的是在享受其人生快乐幸福的时光吗?_【答案】其实恰恰相反,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因为“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罪贬黄州,可以说黄州时期的苏轼是他人生的最低点。貌似快乐幸福的时光只不过是为了突出其乐观、豁达。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冯

12、其庸的“大国学”1924年,冯其庸出生在江苏无锡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他常说,自己是“稻香世家”。后来,他家的客厅里高挂着刘海粟先生题写的匾额瓜饭楼,那是冯先生的书斋名,为的是不忘早年“以瓜当饭”的艰难岁月。因为家贫,加上时局动荡,读书变得艰难,也变得奢侈。1937年,日寇占领无锡,学校关闭,冯其庸失学了。后来他又曾几度失学。就是上学期间,也是半农半读,无法专力读书。兵荒马乱中,最初唯一可读的书是一部因学校关闭没来得及还的毛宗岗批评本三国演义。后来,他千方百计地借书看,书给冯其庸打开了另外一扇门,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他眼前逐渐打开。他读论语孟子史记精华录三藏法师传古文观止聊斋志异等,都是在小学之后

13、、初中之前。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深重的灾难之中,冯其庸经济上虽然贫困,但在无锡这个小小的角落里,得益于地方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他的国学基础逐渐牢固。1946年初,冯其庸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开始接受系统、专业的国学教育。在当时西风劲吹的大环境下,无锡国专在中国传统学术的教育上,几乎是一枝独秀。无锡国专的国学教育,最强调经典教育,通识课与经典课并重。比如国学概论文学史中国文化史等都是通识课,而论语孟子史记楚辞等都是选修课,此外还有各类专题学术讲座。在无锡国专,冯其庸亲承朱东润、龙榆生、钱仲联等名师的教诲,领略了大师们学术的深厚与精良,更重要的是感受到学术研究的意义和无穷乐趣。后来,冯其庸在总结无锡国专对自己的影响时,深情地写道:“生我者父母,长我者母校也。”1954年,冯其庸从无锡女中调到中国人民大学工作。他在新中国成立后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从这里起步;所有的磨难,都在这里发生。在历次运动冲击过后,冯其庸留下了累累硕果。他的学术研究,涉及红学、西域学、书画、戏曲等领域,用任何现代学科来概括这些都很困难,或许,只有用“国学”这个词语来概括冯其庸的学术人生最为合适。2005年,冯其庸出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首任院长,他一生的国学积累,终于找到了安身之所。作为首任院长,冯其庸为人大国学院设计了最基本的规范:一是导师制,加强师生的联系;二是游学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