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099138 上传时间:2023-01-04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仅供学习与交流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精品文档.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年1月22日内蒙古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目 录第一章 科学发展 走富民强区之路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二章 优化布局 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第一节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第二节 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第三节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第四节 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第三章 转型升级 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第一节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第二节 做优做强工业建筑业第三节 加快发展服务业第四章 强化支撑

2、 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第一节 推进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第二节 加快能源输送通道建设第三节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节 改善信息基础设施第五章 绿色发展 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第一节 强化生态保护与建设第二节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三节 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第四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第五节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第六章 创新驱动 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第二节 加快教育改革发展第三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七章 民生优先 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第一节 努力扩大就业和提高居民收入 第二节 完善医疗卫生制度第三节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第四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第五节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第六节

3、 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第七节 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第八章 传承创新 推进民族文化强区建设第一节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第二节 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第三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第四节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第九章 深化改革 增强富民强区活力和动力第一节 推进农村牧区改革第二节 调整所有制结构第三节 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第四节 加快资源性产品价格和配置方式改革第五节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第六节 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第七节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十章 互利共赢 提高全方位对外开放水平第一节 加强国内区域合作第二节 深化与俄蒙交流合作第三节 提高外贸和利用外资水平第十一章 强化实施 实现富民强区愿景第一节 加强规划管理

4、第二节 完善规划实施和评估机制“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是我区推进富民强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于促进我区经济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科学发展走 富民强区之路第一节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如期完成。综合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预计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达到11620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7.6%;地方财政总收入达到1738亿元,年均

5、增长29.4%;固定资产投资达到8972.1亿元,年均增长27.2%,累计完成近3万亿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演变为9.5:54.6:35.9,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工业成为拉动经济快速增长的主导力量。区域发展呈现新特点,东部盟市发展加速,呼包鄂地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稳步推进,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55%。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综合运输体系初步形成,公路总里程达到15.7万公里,铁路营业总里程达到10789公里,机场增加到12个。建设了一批能源运输通道,实施了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成效明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

6、重大生态工程,森林覆盖率提前完成20%的规划目标,草原植被盖度继续提高。环境保护得到加强,节能减排如期实现国家确定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698元,年均增长1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30元,年均增长10%。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消费水平明显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得到改善。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积极实施民生工程,社会建设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和发展得到加强,提前完成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继续完善。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有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正在形成。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保障标准逐步提高。

7、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完善煤炭资源配置政策,开征了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加强与国内外的合作与交流,高标准、高起点引进了一批大企业、建设了一批大项目,深化了与俄蒙在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合作。二、面临形势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仍处于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不断深化,为我们加快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态势长期向好,国家扩大内需战略的实施,将为我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国际

8、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步伐加快,环渤海和东北地区辐射带动能力增强,国家更加重视沿边开发,为我区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后金融危机时期孕育着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为我区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跨越,抢占科技和产业制高点提供了良好契机。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深入实施和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意见的出台,为我区新一轮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还应当看到,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全区上下形成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浓厚氛围,实现富民强区已成为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期盼,这将继续成为我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持久精神动力。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我们完全有条件继

9、续保持较长的快速发展期。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我区欠发达的基本区情没有根本改变,未来发展还面临不少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产业发展不充分,结构不合理,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整体水平不高,服务业发展不足;经济增长对资源的依赖偏重,非资源型产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原字号”产品和初级产品比重大,产业竞争力较弱;生产力布局比较分散,大中城市发育不足,区域性中心城市带动力不强,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就业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经济转型中的社会矛盾增加;生态环境脆弱,水资源供需失衡,基础设施瓶颈制约尤其是出区通道不畅问题突出;制约科学发展

10、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较多,对外开放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第二节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十二五”时期,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走富民强区之路,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深化改革开放,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进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以科学发展为主题,就是要立足于欠发达的基本区情,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发展作为

11、解决我区所有问题的关键,作为富民强区的根本途径,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就是要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要通过发展方式的转变,使我区获得后发优势和更大的发展空间,全面提升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基本要求是: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坚持做大总量和调整结构并举、在增量中调整结构,不断优化产业

12、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结构,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布局合理、多中心带动的城镇化格局,推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促进就业创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落实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各项制度措施,使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各族人民。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

13、式的重要着力点,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优化人口和生产力布局,推动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节约,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稳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改革,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拓宽开放领域,提高开放层次和水平,促进生产要素流动,扩大市场空间,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二、发展目标国民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城镇居民人均

14、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中等收入者比重不断扩大,低收入者收入明显增加,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现代农牧业进一步发展,多元化工业体系基本形成,产业层次明显提升,非资源型产业比重显著提高,服务业发展全面加快,力争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服务业就业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均提高到40%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1.5件,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率达到60%。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明显加快,城乡发展差

15、距扩大趋势得到遏制。东西互动、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地区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城乡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形成,电力外送能力显著增强,水利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总体上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总人口控制在2520万人以内。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5%,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达到国家对我区的要求,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1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2,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5%。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2%,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4亿立方米以上。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05亿亩。社会建设显著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平均每年超过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500万人以上,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5%,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住房110万套。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13.3年。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改革开放取得重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