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488093658 上传时间:2023-04-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人们越来越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的有效程度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通常我们衡量课堂教学有效程度的关键在于教学目标达成的状况。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布卢姆所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目标就成为“一切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得以形成的最高基准点”,就成为评价一切教学活动有效性的逻辑起点。 一、教学目标陈述的误区 不论是结集出版的教学案例集里,还是在各种教育网站中,甚至是教科书的编纂者精心打造的教学参考书上,我们都不难看见,所谓优秀教师的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陈述出现的偏差。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

2、学目的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师在描述课堂教学目标时经常使用“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观”等“放之四海皆准”的表述,看上去绝对正确,但实际毫无作用,人们戏称为“正确的废话”。下面是关于游历华夏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知识目标:掌握地形与气候的多样性,区域的差异性及区域间的交流与互补,理解各知识板块之间的联系。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合作学习能力;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分析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和谐共进、爱国爱乡的高尚情怀。分析这一陈述,我们可以看到这不仅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也是学习人文类课程的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不仅是人文类课程的目标

3、,也是自然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不仅是初一学生应达到的目标,也是高中学生应达到的目标,甚至是人的一生学习都应追求的目标。这样的目标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活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它已不是教学目标,而是教育的宗旨、教育的目的。目的和目标是不同的。目的是通过某项活动要取得长远的预期结果,而目标则是通过某项活动要达到的近期效果。 2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课程、单元、课时等多个层次。因此,教学目标就包括了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等多个层次。课程目标是指某门课程在教学上总体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门课程的教学活动从总体上所要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课时目标是对每个课时的具体要求,即一个课时的教

4、学活动所要达到的结果,亦即一个课时的教学活动所欲促成的学生的身心变化。 “通过系列探究,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这是一位教师关于改革弊端的罗斯福新政一课教学目标的陈述。在这个陈述中,“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培养以史为鉴、学以致用的能力和关心社会的主体意识。”是学习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所要达到的目标,而非一节课所能完成的任务。 3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混淆 一位教师在教授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时这样陈述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和所带来的灾难。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

5、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对战争的危害有较深刻的认识,培养他们热爱和平、珍惜和平生活的观念。对于这样的陈述,。仅就“谁来完成教学目标”这一问题,就使我们非常困惑了。谁“使学生了解”谁“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谁“培养学生综合分析”?显然,这都是教师的行为。教学目标是学生要达到的目标,而非教师要达到的目标。教师讲十遍、百遍,学生没有发生期望的变化,这种教学也是无效的。出现这种情形的主要原因是对完成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认识有误。 4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混淆在对开辟新的发展道路一课的教学目标陈述时,有教师写道:(1)知识与技能:一战中的俄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临时政府、布尔什

6、维克、阿芙乐尔号巡洋舰、苏维埃、土地法令。这是教师在陈述教学目标时,最常见的错误。这种表述不做任何学习行为、行为条件和学习程度上的界定,只是将教学内容罗列堆砌,把教学内容当作教学目标。 5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混淆 教学活动是教学中发生的事件,它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而不是目标本身。但是很多教师这样陈述教学目标:通过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在图书馆、网络上等查找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把握课本知识,形成学科能力,养成正确的情感与价值观。这种陈述错在将阅读课本、去图书馆、上网检索、课堂讨论等教学事件当作教学目标本身。 6表述目标行为动词过于抽象 在对教师教学目标陈述的考察中我们发现,在教师的词库里“了解”

7、“掌握”“理解”“应用”四个词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行为动词。当我们提出何为“了解”、怎样的行为表明已“掌握”、如何衡量“理解”与否、“应用”与“掌握”有何不同等问题时,陈述教学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过于抽象的问题就显露出来了。如果使用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词语是否比“了解”更具体呢?如果使用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词语是否比“理解”更容易理解呢?如果使用设计、辨析、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表述,是否比“应用”更具操作性和更易反馈呢?回答是肯定的。 二、教学目标陈述的规范 1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作用又是什么?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所预期的结果,或是预期的学习活动要达到的标准。教

8、学目标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结果的一种主观上的愿望,是贯穿教学活动全局的一种指导思想,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教学目的而提出的具体要求。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三种功能:指导教学方法、技术、媒体的选择和运用,指导教学结果的测量和评价,指引学生学习。 2基于行为主义的目标描述: 1962年美国著名教学目标研究专家马杰出版了准备教学目标一书,此书的出版被视为“陈述教学目标中发起的一场革命”。在这本著作中,马杰提出了一种教学目标编写理论,他认为一个优良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三个要素:一是行为,说明通过教学学生能做什么(或说什么);二是条件,规定学生行为产生的条件,即要求目标陈述提供什么样的刺激使学生产生一定的行为(反应)

9、;三是标准,规定符合要求的作此标准,指明学生达到什么条件才叫合格。在学习国外教学目标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学者提出了关于教学目标本土化的认识,其主要观点是:一个完整、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应该包括四个要素,即行为主体、行为活动、行为条件和行为标准。行为主体即学习者。教学目标的设计,其行为描述的是学生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规范的行为目标开头应是“学生要、学生应该”等。行为活动即用行为动词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行为。如“写出、列出、认出、记住、辨别、比较、对照、绘制、解决”等。行为条件即影响学生产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如“根据图表、看完全文后”等,对条件表述有四种类型:一是允

10、许或不允许使用手册与辅助手段,如“可不可以带计算器”;二是提供信息与提示,如“在给定的统计图表中,能”;三是时间的限制,如“在10分钟内”;四是完成行为的情景,如“课堂讨论时,能叙述要点”。行为标准即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表现水准,用于评测学习表现或学习结果所达到的程度,如“至少写出三个事例”等。可见,教学目标不仅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归宿。由此不难看出行为主义的教学目标陈述理论,在可操作性、可观察性上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可以说是克服教学目标陈述模糊的一剂良方。当然,行为目标理论存在的不足还可以通过设计表现性目标的方式加以完善。 3基于行为目标理论的教学目标陈述案例。 以下

11、是一位教师依据行为主义目标理论对教学目标的陈述。案例一:什么是市场教学目标:学生能举例说明广义市场与狭义市场的不同;中等生至少能从商品的生产、营销、供求等方面解释市场;学生能从给定的材料中准确判定市场和非市场;能够在平时的生活中,注意观察人与市场紧密关系的事例,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际关系准则。案例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学目标:学生能举出三个身边的实例,说明“规则”的重要性。学生能从所提供的制订“规范”的案例中,归纳制订“规则”的三项基本原则。学生收集制度的稳定性和合理性的相关资料,感受与时俱进的必要性。从以上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明确了行为主体是学生,是学习活动结束后学生应发生的变化。第二,使用了“列举”“举出”“解释”“观察”“归纳”“收集”“感受”等较为明确、具体的行为动词,为评价反馈提供了标准。第三,提出了“从给定的材料中”“身边的实例”等行为条件。第四,制订了“从生产、营销、供求”三个方面、“举出三个实例”“归纳三项原则”等行为标准。 这些特点表明,此种陈述符合行为目标理论的基本规范,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确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