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488089148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J(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等职业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若干问题及其思考(洪贞银)摘 要:校企深度合作要求高职院校和企业全方位地进行合作。即校企双方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体系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实训基地建设、实践教学的组织实施、师资培养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解决好在合作中遇到的诸如教育理念、政策法规、运行机制、效益等方面的问题,不断创新合作模式,拓宽合作领域,建立合作长效机制,促进校企合作规范有序地进行。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职教育 校企合作,特别是校企深度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培养新时代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根本之路。没有校企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势必会

2、存在着较大的危机。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高职院校都在开展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一部分高职院校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很多高职院校忽视了如何构建稳定、长效的合作保障机制,如何使校企合作深入、持续、健康地发展等问题。 一、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质内涵 高职院校的迅猛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最近15年来,高职院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为地方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应用型人才,而且还通过不同层次、不同形式,与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长期以来,在我国作为高职院校办学经验广为流传的一种模式就是德国“双元制”,这种模式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共建的办学模式。一方面,学校为学生传授基本理论与职

3、业技能;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训练场所。其明显的特点就是“教学做结合,手口脑并用”,这种做法给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此基础上,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 校企深度合作是相对于校企浅层合作而言的,主要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仅是“结果”的合作,更是“过程”的合作,校企之间形成积极互利的关系。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将校企合作的链条加长,另一方面将校企合作的面扩大,双方接触点增多,相互依赖性也增强,合作程度自然加深。当然,校企深度合作也是有前提的,即合作模式应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相适应。例如,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企业一方生产车间占地面积不大、产品生产

4、周期也不长,可以将生产性实训项目引入校内,为学生提供生产性实训、为企业提供技术员培训;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企业一方施工占地面积较大、工程周期较长、项目数量较多,就不能采用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合作模式将生产性实训引入校内,必须另想其他办法。 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的方式有很多。就办学形式来说,诸如企业办职校、职校办企业、“订单”培养、职校与企业联合办学、职业教育集团化,等等;就师资队伍建设而言,诸如聘请企事业单位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有特殊技能的人员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职校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合作研究、蹲点调查,等等;就教学而言,最常见的是“请进来,走出去”,按照行业企业职业岗位真实工作过程

5、及其任职要求构建高职院校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遵循职业岗位技能形成规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等等。 由于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对于各方而言,校企深度合作的价值各有不同。对学校而言,其价值在于培育高技能型人才,提高学校办学质量,同时还可以“借鸡生蛋”,利用企业提供的实训设备、实习基地、专业师资等,能够很大程度地减轻学校在实习、实训设备上的投入和专业师资培训的压力;对企业而言,其价值在于可以提前锁定人才,随时招募到可用的高技能型人才,提高现有人力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从而减少人力资源成本,解除用人的后顾之忧,增强市场竞争力;对学生而言,其价值在于能够

6、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就业的渠道更加畅通;对社会而言,其价值在于能够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就业率,实现人才供需的可持续发展。 二、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剖析 笔者从2009年2月开始,用了大半年的时间进行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状况调查。该调查主要针对实施校企合作教育的27所不同类型高职院校和65家不同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设计并发放专项调查问卷147份,现场走访52家有关院校、行业、企事业单位以及政府相关部门。 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的瓶颈,严重困扰校企深度合作教育持续健康深入开展的主要问题有如下五个方面: 1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理念问

7、题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它决定了高职院校实施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与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的根本目的是学校、企业、学生、社会的“互利多赢”。遗憾的是,从现有的合作模式来看,很多高职院校仍然将校企合作定位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结果上,也就是在就业阶段的合作,这说明一部分高职院校还存在着校企合作理念上的问题。另外还存在认识肤浅的意识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的领导决策层还只是从表面上认识到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技能型人才,而实际上并没有真正领会到其中的深意,不能从行为决策上去做决断,以致影响到校企深度合作的质量。很显然,从目前的形势来看,如果不进行校

8、企之间的深度合作,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肯定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办学目标就很难实现。还有一部分学校存在侥幸心理,总以为现在生源充足,就业形势良好,没有必要搞什么合作,完全缺乏开展校企合作应有的热情和动力。而从企业的角度来讲,很多企业片面地认为企业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好生产与经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培养人才是学校的事,跟他们无关,也就没有必要过多地分散精力。这些企业根本就没有认识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对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技术人才发展战略、资源共享等问题漠不关心,以致企业一直做不大做不强,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 2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政策问题 政策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的制度保障。如何建立科学完善

9、的校企合作教育政策与制度体系,是各级政府、高职院校及企业等各个层面当前乃至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的重点工作。虽然我国现在高度重视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成立了校企合作协会,并开展了大规模的试点、试验,但还没有建立权威、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政府还没有出台校企合作对企业的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没有建立专门的校企合作协调机构来负责监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作,以致很多项目难以获得企业主管单位、劳动部门、教育部门的充分支持。目前,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中,一些新问题不断涌现,比如:由于没有制度和法律来制约双方的合作行为,学校一方积极参与,企业一方消极应付,致使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难

10、以为继;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因为缺乏详细的计划方案和监控制度,企业不可能真正融入其中,以致无法发挥作用;在校企双方合作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利益驱动的机制,更不用说具体的实施细则了,最终导致校企双方,特别是企业一方无利可图,这样双方深度合作处于难产境地的结局自然可想而知。鉴于校企深度合作的问题层出不穷,高职院校应与政府部门、企业一起共同制定校企合作有关政策制度,想方设法化解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共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因此,学校、政府和企业构建能够基于多赢、诚信、融通基础上的合作体制已是迫在眉睫。 3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运行问题 高职院校和企业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领域,它们一旦开始合作,其良好的运

11、行机制是双方持续合作并不断深化的重要保障。双方没有将校企深度合作整体推进,也没有根据系统的观点,通盘考虑,统筹运作,致使企业运行与办学诸要素之间缺乏有机结合,无法形成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无法最优化地实现办学目标和预期效果。微观的校企合作运行制度还不够成熟和完善,特别是当与高职院校现行制度发生碰撞时,显得无能为力。在效果上普遍属于浅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深度不够,特别是欠缺技术开发方面的合作。在目前已形成的校企合作中,大多是高职院校为求生存、求发展和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而主动向企业界寻求合作伙伴,主动来寻求与高职院校合作办学的企业少而又少,多数企业给予院校的资助大多停留在教学设备捐助、实习基地

12、提供、员工培训等方面。而这种合作,离真正意义上的校企深度合作目标相差甚远。高职院校办学机制和企业运作机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还没有真正融合,制约了校企之间深度合作以及受教育者从“学生、学员、职业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化。运行的形式上大都限于建立“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浅层次合作,而“校内工业中心”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由于各院校的基础状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以致校企合作的质量效果产生很大差异。 4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经济问题 我国规模空前的大众化职业教育蓬勃发展,成效显著,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但是我国的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面临着经费投入明显不足的突出问题

13、。表现在校企深度合作方面,首先是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问题。通过校企双方在课程改革、教材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双师队伍培养等方面的深度合作,学校和学生所得到的效益最为明显,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得以创新,为社会输出了众多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学生在学校学到了专业理论知识,在企业得到了实践技能的锻炼,综合能力明显增强。而企业所得到的效益则体现为,拥有了庞大的人力资本,这是企业自身所无法在短期内得以解决的实际问题。然而,很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中小企业却看不到这一点,以致不愿意与学校进行长期的深度合作。其次是各个企业在接受校企合作时存在的整体利益和个体利益问题。从整体利益来讲,校企双方都积

14、极主动地参与到校企深度合作中来,则有利于学校培养出素质高的技能应用性人才,这对于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对于社会经济和企业整体利益及其发展的长远发展来说非常重要,但从个体利益来说,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个体的企业一方,因为总是过于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导致企业个体不愿意与学校合作,总想着别的企业为它输送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捡现成的“宝贝”。实际上,企业到人才市场去招聘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所付出的成本比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双方共同培养出来的应用型人才所付出的成本高得多。 5高职院校校企深度合作的现实问题 高职院校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过程中有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是动力的局限性。如果面对没有利益驱动的合作,以追求利

15、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是很难接受校企深度合作条件的。其次,是能力的局限性。在校企深度合作的能力方面,由于高职院校所具备的能力非常有限,很难了解到企业的实际需求,导致企业不欢迎学校对校企深度合作所做的一些方式与策略。第三,是制度的局限性。原来在校企合作方面已有的成功经验没有很好的留传下来,更不用说以制度的形式规定下来,然后向其他高职院校进行有效宣传和指导。第四,是模式的局限性.目前仍然还有一部分高职院校在办学模式方面存在着管理僵化、观念落后的问题,尽管绝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实行了“2+1”、“订单教育”、“双证制”(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制”(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

16、创新模式,但其中也不乏运用这些模式时一味模仿,不懂变通,以致模式被扭曲变形。这是目前一部分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模式变革问题。第五,是合作的局限性。由于尚无完整的合作制度,再加上缺乏深度合作的理念等方面的原因,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着与企业在人力资源、物质资源、信息资源等方面进行单项合作或者只停留在捐助教学设备、提供实习基地、培训员工等合作层面的现象,最终所谓的深度合作也只是浅层次、低水平的合作,教育资源的优化组合难以实现,办学的整体效益无法实现。 三、校企深度合作的对策思考 为了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的可持续发展,结合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状况专项调研中掌握的情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五个方面积极作为。 1统一思想认识,不断创新校企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