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未成年人犯罪-本科论文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8074630 上传时间:2024-01-18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12.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未成年人犯罪-本科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本科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本科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本科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论未成年人犯罪-本科论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未成年人犯罪-本科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未成年人犯罪-本科论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 言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14周岁以上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实施的危害社会并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未成年人的概念是相对于成年人而言,是一个就有特定内涵的法律概念。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日益严重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直呈现严峻态势。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国家法律制度和司法模式的原因。 所以要深入的分析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应当教育重于惩罚,改造重于报复,必须严格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健全于未成年人权利保护的法律法规,完善刑事法律部门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护,切实贯彻国家对未

2、成年人犯罪所确定的“教育、感化、挽救”的刑事政策,另外,要建立一套独立的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司法体系,这有利于充分实现未成年人刑事立法的目的和精神,从而完善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对于缓解我国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严峻形势,建立起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长效机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入手,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原因及预防措施等问题进行认真探索,从而为解决未成年人犯罪在我国存在的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帮助。目 录摘 要1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 11.犯罪主体日益低龄化1 12.犯罪类型多元化,抢劫、抢夺案件增幅较大1 13.作案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偏低2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2 21.家庭

3、原因2 2.1.1.家长教育方式不当2 2.1.2.父母的不良行为3 2.1.3.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3 2.1.4.家庭贫困3 22.学校原因4 2.2.1.片面追求升学率4 2.2.2.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4 2.2.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脱节4 23.社会原因4 2.3.1.文化市场的“黄色污染”5 2.3.2.以腐败为代表的“灰色污染”5 2.3.3.带有黑社会性质的“黑色污染”6 2.3.4关心未成年成长的力度不够6 24.自身原因6 2.4.1.生理因素6 2.4.2.心理因素73. 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7 31.充分发挥家庭在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重要功能7 3.1.1.加强对

4、父母的法制教育7 3.1.2.全面提高父母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8 3.1.3.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和方式,提高教育子女的能力8 32.积极发挥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基础作用8 3.2.1.重视提高教师素质,更好的发挥教师的师范作用8 3.2.2.加强未成年人学校法制教育9 3.2.3.增强学校与家庭沟通,建立有效的家校联动机制9 33.加强对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预防10 3.3.1.大力弘扬先进文化,为青少年提供先进的精神食粮10 3.3.2.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为未成年人构筑一个良好的环境10 3.3.3.充分发挥社区的服务功能10结 语11注 释12参 考 文 献13致

5、谢15 i太原理工大学阳泉学院-毕业论文论未成年人犯罪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不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因素逐渐增多,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便是值得我们警惕和思考的一个沉重话题。本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未成年人犯罪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第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第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着重从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学校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等主客观因素进行了深层次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三,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通过制定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措施,不但能动员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给予更多、更全面的关心和呵护,而且还能消除社会不稳定的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为经济、政治、

6、文化等各方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关键词:未成年人 犯罪 特点 原因 预防措施1. 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11.犯罪主体日益低龄化由于发育年龄的提前以及频繁接触不良文化的影响等诸多因素,当前我国的未成年人在十一、二岁左右就已经在性别特征、身高、体重等生理方面表现出成人化特征。而在这段时期内,未成年人往往好奇心强、精力旺盛,但同时又具有思想不成熟、自控力差的特点,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能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未成年人很容易误入歧途。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初始年龄比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前了二至三岁,犯罪的高发年龄在十八岁左右,其中以十四至十六岁的少年犯罪更为突出,并呈现出越来越低龄化的趋

7、势”。1由此可见,犯罪主体日益低龄化已经成为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典型特征。12.犯罪类型多元化,抢劫、抢夺案件增幅较大美国犯罪学家谢莉路易斯明确指出:“犯罪已成为现代化方面最明显、最重要的代价之一”。在一个国家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犯罪的增长将首先发生在与社会进步关系最密切的经济领域。在我国经济不断稳步快速发展,进一步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财产犯罪比例将会逐渐增大。而从我国犯罪的实际情况来看,过去未成年人犯罪类型单一,以盗窃为主。而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类型越来越多,由过去的单一犯罪形式向多元形式发展,其中抢劫犯罪增幅加大,暴力型犯罪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日益突出,团伙犯罪也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式。在实际

8、中,未成年人喜欢以合群性来确定自身的形象,当一些贪图物质享受,或被社会、学校所排斥的未成年人聚到了一起,他们的违法犯罪的可能性就会逐渐加强。2可以看出,犯罪类型多元化,抢劫、抢夺等暴力犯罪比例以较快的速度增加是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之一。13.作案未成年人文化程度偏低据统计,我国目前有许多闲散未成年人,而这一群体正是未成年违法犯罪的主要来源。未成年人由于年龄小、素质低,辨别是非的能力相应较差,走上犯罪道路的可能性会比普通成年人要大,这一阶段也正是被犯罪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年龄”的阶段。如果未成年不能及时接受教育,或者由于学习成绩不好而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辍学,闲散在社会上,那么,其接触到不良

9、社会风气影响后,就会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调查显示,犯罪未成年人在文化教育方面呈现了两个明显特点:(1)多数未成年犯有学业失败的经历,有未成年人学习成绩中下或根本跟不上,有的表示很少或从未受过老师表扬,这些未成年人犯罪都远远高于普通未成年人;(2)文化水平低导致许多犯罪未成年人对法律无知,法律意识淡薄。调查表明,在被调查的未成年人中,有许多人对法律知识一无所知,了解一些法律知识、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触犯法律的只有少数。而闲散未成年人的文化程度更是令人担忧,其中文盲、小学和初中水平可能会共占到绝大多数。3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未成年犯罪具有文化程度偏低的特点。 2. 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当前我国犯罪案件

10、中,未成年人犯罪已经成为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全国各地区和有关人士的重视。我国历来十分关注未成年人的成长,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惩罚和处置,制定了一系列特殊的法律法规。但是,我国未成年人犯罪仍有上升的趋势,形势还很严峻。近几年来未成年人犯罪一直居高不下,特别是暴力化、团伙化、智能化方面作案越来越多。这不仅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还影响到国家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更影响国家的未来。基于这一考虑,纵观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主要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结合许多学者的观点,对引起未成年人犯罪的各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提出自己的看法。21.家庭原因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教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

11、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这主要有几种情况:2.1.1.家长教育方式不当有的家长对子女一直娇惯、溺爱,养成子女的娇惯、任性,贪图享乐,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这种不良习性一旦恶性膨胀,遭到外界不良诱因,便导致违法犯罪。另外,还有一些家长的知识水平有限及望子成龙的心情急切,而导致在教育孩子过程中不会遵循未成年人的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导致错误或不当的教育方式。2.1.2.父母的不良行为有的父母一贯吃喝嫖赌,作奸犯科,贪图享受,往往表现出举止不端、品行低下,自身形象差,客观上不能为孩子当好“第一教师”,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不良影响。4由于父母行为不端正、不检点,没有建立起正面的权威形象,孩子耳濡目染

12、、学习模仿,极易形成不良的性格而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更有甚者,有的家长甚至直接教唆子女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另外,父母文化素质不高,由于他们不但自己不能自觉的知法、守法,更缺乏对孩子进行法制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我们了解到,多数未成年犯在实施犯罪时并未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属于犯罪。5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根据1992年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委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对大多数未成年人进行调查,发现占绝大多数。6由此可见,父母的不良行为对未成人犯罪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2.1.3.父母离异或家庭不和离异的家庭,使家庭的完整性遭到破坏,父母对子女的态度可能出现异常,甚至会失常。虽然孩子大多数与家人共同居住,但亲子间严重

13、缺乏交流,父母对他们在学习、生活、心理上的变化不了解,对孩子的教育不重视、对孩子们出现的不良行为也视而不见。7生活在这样家庭中的孩子由于无法得到正常家庭所应当享有的家庭温暖,导致父母其中不少人逃学、厌学、中途辍学、流落街头,有时还要遭受来自社会的歧视以及多种不公正的待遇,再加上父母的冷落以及暴力行为,很容易致使其心理失衡,对外来的一些精神上的“抚慰”往往感激不尽并听信其言,对父母产生反感、厌恶的心理。章程(化名)在父母离婚以后,一直跟着父亲生活,平时父亲对章程漠不关心,一旦犯了错误就棍棒相加,事后又冷暖不问。后父亲又将房子租给坐台女,并和小姐住在一起,章程便对父亲产生强烈的怨恨,和两名伙伴一起

14、将父亲杀死。 2.1.4.家庭贫困由于失业和下岗职工增多,许多家庭都在贫困线上挣扎,从而容易导致使孩子在同龄人中产生自卑心理,也极易形成孤僻内向的性格和敌视社会的心理。为满足自己从家庭中无法得到的物质欲望而铤而走险,通过抢劫和盗窃等犯罪行为来满足物质需求,并希望在同龄人中树起威望。 22.学校原因学校是未成年人除家庭以外的最主要的生活、学习场所,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未成年人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有:2.2.1.片面追求升学率尽管我国早已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也有“教育育人”的优良传统,但现在很多学校仍然存在着严重的片面追求升学的现象。一个地方教育工作的好坏,一个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一个学校领导的政绩如何,一个教师的水平怎么样,都要由“升学率”来衡量,来体现。好学生一旦考试落榜,则感前途无望,万念俱灰;差学生则破罐破摔,厌学、辍学,这两种情况都容易出现问题。他们一旦流向社会,受到不良因素的诱发和影响,就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2.2.2.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流于形式一些学生在执行教育方针上重智育轻德育,教书育人脱节,忽视未成年人的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由于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他们容易被社会上消极因素影响、腐蚀,久之,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另外,漠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性教育也很严重。在校的学生肩负着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