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设计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488064254 上传时间:2023-09-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科学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科学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科学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科学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教学设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B类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安徽省 合肥市 肥东县 店埠学区中心学校 袁修华 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 B类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安徽省 合肥市 肥东县 店埠学区中心学校 袁修华 13856075417【内容要求】1、 教材简析: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中的第五课,是在前四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液体的性质,认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变化以及在实际生活在的应用。2、 学情分析:通过三上的科学课教学,学生对科学课的认识得到了一定提高。学生在实验前已具备了提出假设,然后设计实验计划,最后进行试验验证,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学生

2、小组内的合作交流也有了基础。【设计理念】已开放的理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避免教师过多地说教,束缚学生的思维。【教学目标】1、 通过探究能够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 学生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应用的科学探究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3、 增强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知识的意识并能将学到的沉浮知识运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 知道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向水里加盐的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起来难点: 找出使沉在水下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教学准备】橡皮泥、铝箔、小潜艇鸡蛋、盐筷子塑料管装有水

3、的杯子课件等【教学过程】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播放视频“死海之谜”) 。师:看了“死海之谜”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想知道吗?让我们课堂,一同去探索。【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播放和质疑,激发孩子学习兴趣,探究知识的欲望。二、 观察现象、大胆猜测1、 师:演示橡皮泥、铝箔、小潜艇、鸡蛋、沉入水底的过程。2、 提出问题: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让它们浮出水面吗?3、 生大胆猜测。【设计意图】从观察现象入手,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猜测,拓展学生思维,为下面验证巧设铺垫。4、 小组合作,制定验证方案(把你认为的几种可能逐一记下来)三、 实验验证、探究方法1、 探究橡皮泥和铝箔浮起来的方法。(1

4、) 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记录逐一实验验证(2) 生汇报实验结果(做成船行可以使它们浮起来)师板书:改变物体的形状(3) 在小船上放硬币、统计硬币数,分析装得最多的小船有什么特点。(船做的越薄放的越多)(4) 小结:改变物体的形状能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上来。(5) 师质疑:如果不改变物体的形状,用上你手头的材料,如筷子、吸管、泡沫塑料能不能让它们浮上来?把你的想法说出来。(6) 师引导学生做实验。(7) 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借助漂浮物,物体也会飘起来)师板书:借助漂浮物。2、 探究小潜艇浮上来的方法(1) 投影学生的猜想(2) 生动手验证,找出原因(3) 汇报总结小潜艇主要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实

5、现浮沉的目的板书:。改变自身的重量3.探究鸡蛋从水中浮上来的方法。(1)质疑;你们是用什么办法使鸡蛋从水中浮上来的。(2)师演示往清水中加盐,鸡蛋慢慢上浮的过程。(3)生汇报观察到的现象。(4)小结:向水里加盐可以使沉在水里的液体浮上来。板书:向水里加盐。【设计意图】在这一过程中,把探究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预测验证,得出结论,从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四、 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 再次播放“死海之谜”师:你知道人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的原因吗?生分组交流。师在生交流的基础上介绍死海的常识。2、 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3、 交流拓展:

6、怎样让渔网在水中立起来呢?五、 回顾总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的形状,借助漂浮物,改变自身重量,向水里加盐等方法可以使沉下去的物体浮上来。并能利用学到的沉浮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相信大家只要认真观察,勤于思考,乐于动手就一定会有所收获。【板书】 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方法: 1、改变物体的形状2、借助漂浮物。3、改变自身的重量4、向水里加盐【反思】这节课中,我的设想是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运用,把提出问题大胆猜想实验验证巩固运用等几个环节串在一起,使整个教学过程形成一个动态的教学活动整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时间和空间,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述,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与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索又有教师的适时点拨。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然而,值得思考的是学生的猜想是多样性的,但出于条件的限制,我们不能一一验证,长此以往,会给学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作为科学教师,我们不得不探究问题的选择上多动脑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