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微生物的生理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051260 上传时间:2024-03-02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8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4微生物的生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4微生物的生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4微生物的生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4微生物的生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4微生物的生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4微生物的生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微生物的生理(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 案授课时间授课内容概要微生物的产能代谢: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酵母菌乙醇发酵,次级代谢初级代谢,代谢调节。目的要求了解微生物的代谢过程。掌握代谢过程中有机物是如何被彻底氧化。重点酵解途径;三羧酸循环;电子呼吸链。难点为什么说三羧酸循环是个物质的代谢途径。作业布置课外作业思考题3题本章(节)参考书1任南琪等主编污染控制微生物学原理与应用,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年2王家玲,李顺鹏环境微生物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3沈萍等译微生物学高教出版社,2003年教学方法多媒体授课主要教具备注授 课 过 程 与 内 容第四章 微生物的生理第一节 代谢概论代谢(metalsolism)

2、是细胞内发生的各种化学反应的总称,它主要由分解代谢(catabolism)和合成代谢(anabolism)两个过程组成。 分解代谢是指细胞将大分子物质降解成小分子物质,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能量。一般可将分解代谢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将蛋白质、多糖及脂类等大分子营养物质降解成氨基酸、单糖及脂肪酸等小分子物质;第二阶段是将第一阶段产物进一步降解成更为简单的乙酰辅酶A、丙酮酸以及能进入三羧酸循环的某些中间产物,在这个阶段会产生一些ATP、NADH及FADH2;第三阶段是通过三羧酸循环将第二阶段产物完全降解生成CO2,并产生ATP、NADH及FADH2。第二和第三阶段产生的ATP、NADH及FADH2

3、通过电子传递链被氧化,产生大量的ATP。合成代谢是指细胞利用简单的小分子物质合成复杂大分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消耗能量。合成代谢所利用的小分子物质来源于分解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中间产物或环境中的小分子营养物质。在代谢过程中,微生物通过分解代谢产生化学能,光合微生物还可将光能转换成化学能,这些能量除用于合成代谢外,还可用于微生物的运动和运输,另有部分能量以热或光的形式释放到环境中去。微生物产生和利用能量及其与代谢的关系。无论是分解代谢还是合成代谢,代谢途径都是由一系列连续的酶促反应构成的,前一步反应的产物是后续反应的底物。细胞通过各种方式有效地调节相关的酶促反应,来保证整个代谢途径的协调性与完整性

4、,从而使细胞 的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 某些微生物在代谢过程中除了产生其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初级代谢产物和能量外,还会产生一些次级代谢产物,这些次级代谢产物除了有利于这些微生物的生存外,还与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也是微生物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第二节 微生物产能代谢一 生物氧化 分解代谢实际上是物质在生物体内经过一系列连续的氧化还原反应,逐步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这个过程也称为生物氧化,是一个产能代谢过程。在生物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可被微生物直接利用,也可通过能量转换储存在高能化合物(如ATP)中,以便逐步被利用,还有部分能量以热的形式被释放到环境中。不同类型微生物进行生物氧化所利用的物质是不

5、同的,异养微生物利用有机物,自养微生物则利用无机物,通过生物氧化来进行产备注能代谢。二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 异养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受体的不同,可将微生物细胞内发生的生物氧化反应分成发酵和呼吸两种类型,而呼吸又可分为有氧呼吸和厌氧呼吸两种方式。1. 发酵发酵(fermentation)是指微生物细胞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各种不同的代谢产物。在发酵条件下有机化合物只是部分地被氧化,因此,只释放出一小部分的能量。发酵过程的氧化是与有机物的还原偶联在一起的。被还原的有机物来自于初始发酵的分解代谢,即不需要外界提供电子受

6、体。发酵的种类有很多,可发酵的底物有碳水化合物、有机酸、氨基酸等,其中以微生物发酵葡萄糖最为重要。生物体内葡萄糖被降解成丙酮酸的过程称为糖酵解(glycolysis),主要分为四种途径:EMP途径、HMP途径、ED途径、磷酸解酮酶途径。将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两分子丙酮酸,然后丙酮酸脱羧生成乙醛,乙醛作为氢受体使NAD+再生,发酵终产物为乙醇,这种发酵类型称为酵母的一型发酵;但当环境中存在亚硫酸氢钠时,它可与乙醛反应生成难溶的磺化羟基乙醛。由于乙醛和亚硫酸盐结合而不能作为NADH2的受氢体,所以不能形成乙醇,迫使磷酸二羟丙酮代替乙醛作为受氢体,生成-磷酸甘油。-磷酸甘油进一步水解脱磷酸而生成

7、甘油,称为酵母的二型发酵;在弱碱性条件下(pH 7.6),乙醛因得不到足够的氢而积累,两个乙醛分子间会发生歧化反应,一分子乙醛作为氧化剂被还原成乙醇,另一个则作为还原剂被氧化为乙酸。氢受体则由磷酸二羟丙酮担任。发酵终产物为甘油、乙醇和乙酸,称为酵母的三型发酵。这种发酵方式不能产生能量,只能在非生长的情况下才进行。不同的细菌进行乙醇发酵时,其发酵途径也各不相同。如运动发酵单胞菌和厌氧发酵单胞菌是利用ED途径分解葡萄糖为丙酮酸,最后得到乙醇,对于某些生长在极端酸性条件下的严格厌氧菌,如胃八叠球菌和肠杆菌则是利用EMP途径进行乙醇发酵。许多细菌能利用葡萄糖产生乳酸,这类细菌称为乳酸细菌。根据产物的不

8、同,乳酸发酵有三种类型: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和双歧发酵。同型乳酸发酵的过程是: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的作用下被NADH还原为乳酸。由于终产物只有乳酸一种,故称为同型乳酸发酵。在异型乳酸发酵中,葡萄糖首先经PK途径分解,发酵终产物除乳酸以外还有一部分乙醇或乙酸。在肠膜明串珠菌中,利用HK途径分解葡萄糖,产生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其中3-磷酸甘油醛进一步转化为乳酸,乙酰磷酸经两次还原变为乙醇,当发酵戊糖时,则是利用PK途径,磷酸解酮糖酶催化5-P木酮糖裂解生成乙酰磷酸和3-P-甘油醛。双歧发酵是两歧双歧杆菌发酵葡萄糖产生乳酸的一条途径。此反应中有两种磷酸酮糖酶

9、参加反应,即6-磷酸果糖磷酸酮糖酶和5-磷酸木酮糖磷酸酮糖酶分别催化6-磷酸果糖和5-磷酸木酮糖裂解产生乙酰磷酸和4-磷酸丁糖,及3-磷酸甘油醛和乙酰磷酸。许多厌氧菌可进行丙酸发酵。葡萄糖经EMP途径分解为两个丙酮酸后,再被转化为丙酸。少数丙酸细菌还能将乳酸(或利用葡萄糖分解而产生的乳酸)转变为丙酸。某些专性厌氧菌,如梭菌属、丁酸弧菌属、真杆菌属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能进行丁酸与丙酮-丁醇发酵。在发酵过程中,葡萄糖经EMP途径降解为丙酮酸,接着在丙酮酸-铁氧还蛋白酶的参与下,将丙酮酸转化为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再经一系列反应生成丁酸或丁醇和丙酮。某些肠杆菌,如埃希氏菌属、沙

10、门氏菌属和志贺氏菌属中的一些菌,能够利用葡萄糖进行混合酸发酵。先通过EMP途径先将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然后由不同的酶系将丙酮酸转化成不同的产物,如乳酸、乙酸、甲酸、乙醇、CO2和氢气,还有一部分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用于生成琥珀酸;而肠杆菌、欧文氏菌属中的一些细菌,能将丙酮酸转变成乙酰乳酸,乙酰乳酸经一系列反应生成丁二醇。由于这类肠道菌还具有丙酮酸-甲酸裂解酶,乳酸脱氢酶等,所以其终产物还有甲酸、乳酸、乙醇等。2. 呼吸作用我们已经在上面讨论了葡萄糖分子在没有外源电子受体时的代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底物中所具有的能量只有一小部分被释放出来,并合成少量ATP。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底物的碳原子

11、只被部分氧化,二是初始电子供体和最终电子受体的还原电势相差不大。然而,如果有氧或其它外源电子受体存在时,底物分子可被完全氧化为CO2,且在此过程中可合成的ATP的量大大多于发酵过程。微生物在降解底物的过程中,将释放出的电子交给NAD(P)+、FAD或FMN等电子载体,再经电子传递系统传给外源电子受体,从而生成水或其它还原型产物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称为呼吸作用。其中,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有氧呼吸(aerobic respiration),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称为无氧呼吸(anaerobic respiration)。呼吸作用与发酵作用的根本区别在于:电子载体不是将电子直接传

12、递给底物降解的中间产物,而是交给电子传递系统,逐步释放出能量后再交给最终电子受体。许多不能被发酵的有机化合物能够通过呼吸作用而被分解,这是因为在营呼吸作用的生物的电子传递系统中发生了NADH的再氧化和ATP的生成,因此只要生物体内有一种能将电子从该化合物转移给NAD+的酶存在,而且该化合物的氧化水平低于CO2即可。能通过呼吸作用分解的有机物包括某些碳氢化合物、脂肪酸和许多醇类。但某些人造化合物对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具显著抗性,可在环境中积累,造成有害的生态影响。(1)有氧呼吸葡萄糖经过糖酵解作用形成丙酮酸,在发酵过程中,丙酮酸在厌氧条件下转变成不同的发酵产物;而在有氧呼吸过程中,丙酮酸进入三羧酸

13、循环(tricarboxylic acid cycle,简称TCA循环),被彻底氧化生成CO2和水,同时释放大量能量。对于每个经TCA循环而被氧化的丙酮酸分子来讲,在整个氧化过程中共释放出三个分子的CO2。一个是在乙酰辅酶A形成过程中,一个是在异柠檬酸的脱羧时产生的,另一个是在a-酮戊二酸的脱羧过程中。与发酵过程相一致,TCA循环中间产物氧化时所释放出的电子通常先传递给含辅酶NAD+的酶分子。然而,NADH的氧化方式在发酵及呼吸作用中是不同的。在呼吸过程中,NADH中的电子不是传递给中间产物,如丙酮酸,而是通过电子传递系统传递给氧分子或其它最终电子受体,因此,在呼吸过程中,因有外源电子受体的存

14、在,葡萄糖可以被完全氧化成CO2,从而可产生比发酵过程更多的能量。在三羧酸循环过程中,丙酮酸完全氧化为三个分子的CO2,同时生成四分子的NADH和一分子的FADH2。NADH和FADH2可经电子传递系统重新被氧化,由此每氧化一分子NADH可生成三分子ATP,每氧化一分子FADH2可生成两分子ATP。另外,琥珀酰辅酶A在氧化成延胡索酸时,包含着底物水平磷酸化作用,由此产生一分子GTP,随后GTP可转化成ATP。因此每一次三羧酸循环可生成15分子ATP。此外,在糖酵解过程中产生的两分子NADH可经电子传递系统重新被氧化,产生6分子ATP。在葡萄糖转变为两分子丙酮酸时还可借底物水平磷酸化生成两分子的

15、ATP。因此,需氧微生物在完全氧化葡萄糖的过程中总共可得到38分子的ATP。如果我们假设ATP中的高能磷酸键有31.8KJ/M的能量,那么每摩尔葡萄糖完全氧化成CO2和H2O时,就有1208KJ的能量转变为ATP中高能磷酸键的键能。因为完全氧化1摩尔葡萄糖可得到的总能量大约是2822KJ,因此呼吸作用的效率大约是43%,其余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失。在糖酵解和三羧酸循环过程中形成的NADH和FADH2通过电子传递系统被氧化,最终形成ATP为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电子传递系统是由一系列氢和电子传递体组成的多酶氧化还原体系。NADH、FADH2以及其它还原型载体上的氢原子,以质子和电子的形式在其上

16、进行定向传递;其组成酶系是定向有序的,又是不对称地排列在原核微生物的细胞质膜上或是在真核微生物的线粒体内膜上。这些系统具两种基本功能:一是从电子供体接受电子并将电子传递给电子受体;二是通过合成ATP把在电子传递过程中释放的一部分能量保存起来。电子传递系统中的氧化还原酶包括:NADH脱氢酶、黄素蛋白、铁硫蛋白、细胞色素、醌及其化合物。(2)无氧呼吸某些厌氧和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最终电子受体不是氧,而是像NO3-、NO2-、SO42-、S2O32-、CO2等这类外源受体。无氧呼吸也需要细胞色素等电子传递体,并在能量分级释放过程中伴随有磷酸化作用,也能产生较多的能量用于生命活动。但由于部分能量随电子转移传给最终电子受体,所以生成的能量不如有氧呼吸产生的多。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