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8040502 上传时间:2022-10-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3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导语: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它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欢迎阅读参考。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一第4课孟子选读教学目的: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学重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学难点:1、学习孔子、孟子他们,虽身处乱世,却不以个人生活幸福为念,积极投身社会,做民众道德表率的人文情怀。教 法:读析、质疑、合作讨论、探究教学过程:一、导

2、入新课孔子和孟子都身处乱世,但都没有仅仅追求个人的幸福。他们认为任何人都必须并且只能在社会生活中完成他自身的价值,这种以天下国家为己任、以人为中心的人文关怀,值得我们永远去学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七专题天下国家,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二、作者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

3、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三、背景介绍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

4、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元、明以后又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更是读书人的

5、必读书了。历代为孟子作注释比较重要的有东汉赵岐的孟子注和宋代朱熹的孟子集注。清代的焦循总结了前人的研究成果撰成孟子正义一书,是集大成的著作。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较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更为变乱,社会更加动荡不安。同时,思想也更加活跃正当“百家争鸣”的时代。所以,孟子一方面继承了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等,另一方面又有所发展,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学术思想。同时,在与墨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激烈交锋中,孟子维护了儒家学派的理论,也确立了自己在儒学中的重要地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正宗大儒。随着儒家地位的不断提高,孔子被尊为“圣人”,孟子也被称为“亚圣”。与论语一样,孟子也是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但它比论语又

6、有明显的发展。论语的文字简约、含蓄,孟子却有许多长篇大论,气势磅礴,议论尖锐、机智而雄辩。如果说论语给人的感觉是仁者的谆谆告诫,那么孟子给人的感觉就是侃侃而谈,对后世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四、孟子的名言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2、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五、合作探究你怎样看待孟子提出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论断,希望大家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师生活动)六、作业:搜集关于孟子的内容与故事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二千字文一教学目标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

7、确认读汉字。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教学策略: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一、 复习导入上节我们学习了千字文(一 ),让我们一起读一遍。今天学习千字文(二)。二、 整体感知(一)字正腔圆 知读音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3、请同

8、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4、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5、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第一节。(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本文也是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音,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手舞足蹈。1、全体学生拍手读:.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3、全体学生手舞足蹈读: 0 00 00 00 0(踏脚) (踏脚)(踏脚) (踏脚) 古时候的文章就有这样的奥妙!既有好听的韵,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叫作韵律美了!(三)三读成诵 知其意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3、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

9、的小组。(四)摇头幌脑 出感情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来讲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发言)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二、三小节。三、课堂小结千字文既是用一千个字编成的韵文,这次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古文在理解上没有标准答案,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义,完全看读者的领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传统教育的好处就在于处处给你留门,而不是老师越俎代庖,处处关门闭户。讲不清,师之过;听不明,学之惰。如果真的能够随文入观,一定会发现古人的粗茶淡饭别有一番风味。五谷杂粮是养胃的,不会伤人,希望大家多吃。

10、四、作业:背诵第5页名言。教后记:传统文化教案精选篇三第2课中庸选读教学目标:1.了解中庸的写作背景及作者2.理解其中经典名句的含义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学习精神重点:理解里面的经典名句难点:对知识的学以致用教学过程:一、作家作品常识积累1、中庸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

11、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中庸章句?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二、中庸之道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中庸郑玄注:“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12、孔子之孙子思作之,以昭明圣祖之德也。”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是说人性是由天赋予的。是说循着这种天性而行就合于道,认为人性是善的。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治儒家之道,实行“中庸之道”既是率性问题,也是修道的问题,这是发展了孔子“内省”和曾子“自省”的教育思想。三、课内阅读: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

13、位焉,万物育焉。四、拓展讨论:什么是中庸精神实质? 你心目中的“中庸”是什么呢?学完本课,你的感想是什么呢?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具体的思想是:对待长辈要尊敬讲礼貌。朋友之间真诚守信用。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统治者要仁政爱民。对待其它人要博爱。对待上司要忠诚。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尊重知识。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由此可见,儒家思想追

14、求的是理想人格圣人。儒家哲学的思想精髓是“中庸之道”。所谓中:即不偏不倚;庸:即平常。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中庸之道是目前全世界最为重视的合理主义。它注重人在处世的行为及态度上的“适度”。要求人们时时检点自己的行为和心态,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辨察、修正其中的丑恶,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以求在为人处事上达到最理想的效果!中庸之道的关键是对人的思想及精神世界的构建,重在时时刻刻对人的灵魂进行洗礼,让灵魂保持纯洁、高尚以及正直!中庸不是教人软弱,而是教人自立、自强、自信、自息!“中庸之道”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状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也是完美境界,所以它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可以无限地接近。五、中庸的主要原则(1)慎独自修(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请围绕其中一点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