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488033476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教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及教学建议 单元教材解读 第七单元是由三篇课文、一篇习作和练习7构成。 三篇课文分别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前两篇课文是颂扬名人平凡而伟大的人格精神,第三篇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磅礴的气势,进而赞颂了黄河艄公机智勇敢、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精神。这几篇课文都应让学生细读品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内在品质。教师在本单元教学中,可以以“主题”为中心,整合本单元课文,并适度向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开展“阅读大阅读”,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 这3篇课文的课后各项练习,都是从学习语言文

2、字入手的,诸如朗读、背诵;识字、写字;理解、运用词、句等等。其中,前两篇课文抓住了关联词这个重点进行训练。 习作七是一篇体验作文,让学生学会有详有略地描写活动过程中的行动及心理。 练习七的安排旨在增加学生的积累:处处留心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棋类运动项目,把象棋和语文学习融为一体;读读背背让学生了解关于改革、建设、兴国的成语以及合作的道理;口语交际让学生知道怎样面对烦恼以及怎样帮助别人。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会读写本单元的生字新词。会准确书写19个生字,并能组词理解运用相关的关联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并能通过朗读、品悟,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等感受人物的可贵品质。

3、 4、能体会环境、动作、语言描写对人物品质的烘托作用。 5、能在习作中写出自己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6、敢于与他人分享烦恼,把不愉快的事情表述出来。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黄河的主人 习作7 练习7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2课时 4课时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 单篇教材解读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一文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段,表现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课文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描写生动,人物性格突出,充满童趣,适合学生阅读、感悟。读好人物对话,抓住人物动作语言体会人物

4、思想感情,是本课导读的重点。 学生学什么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角色扮演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6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用“一面一面”和“只好”造句。 3、能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能抓住对话、动作描写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4、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我们怎么教 教学设想: 1、用“悟”的方式感受人物。由“爱因斯坦在小女孩的父亲和大家的心目中是伟大的人,而爱因斯坦自己却说并不伟大,小女孩也这样认为。”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的思考,从文中的相关的课文朗读体会,从而感受爱因斯坦潜

5、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结,平凡、谦虚、和蔼可亲的特点。 2、力求从“写”的角度理解教材。课文通过对爱因斯坦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方面的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是学生利用文本学习写人方法的好范例。力图找到“读”和“写”的结合点,在体会人物特点时,让学生说说是通过哪一方面的描写来表现这一特点的。 第一课时 从课题入手,先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有关爱因斯坦的情况和对课题的理解,然后让学生带着“课文写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发生的哪些故事”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文读得正确、流利。在朗读过程中找出小女孩与爱因斯坦共遇见过几次,每次都发生了什么事。指导朗读的同时结合生字词语理解的检查和指点,在学生初步熟悉

6、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条理和主要内容。 结合小学语文课文同步拓展阅读,了解更多关于爱因斯坦的知识,知道他为世界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为第二课时体会爱因斯坦人格的伟大埋下伏笔。 第二课时 本课时主要采用抓住文本重点和难点,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的方式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描写和对话进行“读悟品”,理解人物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进而感悟人物伟大而平凡的品格,和爱孩子、乐于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突破文本难点。本堂课的主要话题紧紧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引起学生思考和注意。 一、复习导入。 回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偶然相撞到相遇、相邀、相处的过程。 二、

7、精读感悟。 1、首先让学生总览全文,然后从课文所写的几处相遇情节,切入“这几次相遇可以看出爱因斯坦是怎样的人?” 2、体会爱因斯坦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A读悟第一次相遇。 抓住“衣衫不整”、“一头蓬乱的灰白头发”和“纳闷”、“仍是仍是”等词句来感受科学家只知思考科学问题,而不拘生活小节的伟大而平凡的品格。 抓住“撞上”时的一段对话朗读,感受爱因斯坦平易、宽容、坦荡的胸怀。 B读悟第二次相遇。 抓住“我是,但并不伟大”和小女孩的评价的朗读感悟,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 抓住“温柔的目光”、“鬼脸”这些动作、神态和一段有趣的“小老师”教“老学生”的对话,朗读感悟爱因斯坦的爱心和一颗童心。 C读悟第三次

8、相遇。 抓住“到处”、“一塌糊涂”等词语来感悟科学家工作的艰辛、不拘小节,加深对科学家的崇敬感受;同时抓住“小教授”煞有介事地手把手教科学家的一段对话朗读感悟这人间的爱心和一颗真挚的童心。 D读悟末节。 抓住和女孩父母的对话感受科学家已经把小女孩当成一个真正的朋友,感受科学的巨人在一个孩子面前是这样的慈祥,平和。 三、课题练笔。 引导学生抓住几次“相遇”的第一句话,感受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之间的越来越亲密的关系,请你找一些表现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亲密的句子读一读,看能读出哪些新体会。你觉得爱因斯坦是个伟大的人吗?理由呢?读过后,请大家用几句话,把自己的体会写下来 资料链接 爱因斯坦简介:http:/

9、积累运用 交际卷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 - 爱因斯坦 通向人类真正的伟大境界的通道只一条苦难的道路。 - 爱因斯坦 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不过喜欢寻根刨底地追究问题罢了。- 爱因斯坦 没有牺牲,也就决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 - 爱因斯坦 只有为他人而生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 - 爱因斯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单篇教材解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

10、突出,全文共六个小节,可分为三段,第一段是一至三节,讲上海宋庆龄故居庭院里有两棵樟树。第二段是四、五两节,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第三段是最后一节,讲人们爱在两棵樟树前留影记念。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学生学什么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2、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

11、的可贵之处。 4、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我们怎么教 课前准备: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界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在课前必须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我把整个教学环节分为四大块。 第一环:揭题导入,初步领会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先疏通课文,认识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使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有了一定

12、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于是教师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

13、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抓住这点,可以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学生交流彼此的看法。这样,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言实践的舞台,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更深一步地体会

14、到樟树这种蓬勃向上的顽强生命力,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上一环节,樟树的外在美已经浮现眼前,这一环节中就要引导学生感悟樟树的精神,体验它的内在美了。课文的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接下来就说樟树的特点,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第二步进一步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

15、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 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