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8017150 上传时间:2024-02-1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6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历史文化维度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户松芳(湖南文理学院 文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摘 要:我国历史悠久,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方面,众多城市重新评估传统的价值,在提出“文化立市”的构想时,不约而同选择了复兴传统。发掘具有文化特质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记忆,借助现代传媒,发挥体验经济与口碑效应的潜力,成为主政者兼顾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的现实选择。关键词:城市形象;媒介社会;传统文化;体验经济;口碑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城市化进程的快速道,但是大规模的城市建设造成千城一面的面貌,城市特色和个性遭到严重损害,甚至危机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历史悠久,复兴传统,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发掘具有文化特质的文化

2、形态和文化记忆,借助现代传媒,释放人文优势,建构城市特色新形象,成为主政者兼顾长远发展与眼前利益的现实选择。一 重新发现历史文化之于城市形象的价值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但是在中国大陆,除了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为数不多的大城市,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而享有盛誉外,其他城市尤其是中小城市基本上处于默默无名状态,很少受到主流媒体的主动关注。全球新的经济发展趋势表明,传统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小城市也感受到了城市竞争的压力。国家“十二五”规划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与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新一轮的城市化浪潮中,建设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为本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共进开拓更广阔的

3、发展空间,成为主政者和市民的共同愿望。近年来,城市文化对城市形象及其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城市的领导者、规划者对城市战略进行了反省和重新设计,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提出文化城市的战略构想。“一个城市的形象是它个性的外化,是一个城市精神气质可视的表现,是一个地域共性的审美,是一种文化,决不只是一种景现。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地域多样,每个城市都有着独特和鲜明的城市形象。可惜,现在我们的660个风情各异的城市形象基本上都消失了,即使有也是支离破碎、残缺不全的,很难再呈现出一个整体的城市形象。”1基于经济基础较弱,与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标准相差甚远,众多中小城市在提出“文化立市”

4、的构想时,重新评估传统的价值,从自身的历史文脉中汲取城市发展的动力。“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特别是中国城市)成为文化名城的一种最独特的文化优势”。2凭借先天优势,各地政府相继将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发展的内驱力,对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传承提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在国家提出振兴文化产业的政策鼓励下,政府积极开掘和梳理城市文脉,探索制度创新,发展历史文化旅游成为中小城市经济增长新的支撑点。二 借助现代传媒建构城市历史文化形象我国城市建设重视经济发展,文化滞后的现象比较突出,这一弊端使得经济发展缺乏强劲持续的动力。奈斯比特在2000年大趋势中就

5、曾预言:“在新世纪,文化的经济意义将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料,其对地方整体经济具有乘数效应,将使城市发展大受裨益。”3众多城市已经意识到文化对于城市发展的重要性,甚至城市形象成为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因此,从地域的精神个性出发,各地政府借助现代传媒,将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与现代城市理念融合,重建城市形象,塑造城市灵魂,开始了“新造城”运动。(一)媒介社会与城市形象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就论及“拟态环境”(pseudo-environment)的问题。“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的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

6、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4现代社会,大众传播是信息环境的主要营造者,其主要方式是对客观世界加以选择、凸显、架构、遮蔽和塑造,从而在“客观现实”与人们的“主观现实”之间架起关键的屏障。当前,大众传媒对社会的渗透性日益增强,“我们都主要依据媒介形成对非本地的人、地、事的认识,而且事件离我们自己的直接经验越远,我们就越依赖媒介形象来得到全部认识。” 5对于城市形象的界定,学界的看法很多。最早提出“城市形象”的是美国学者凯文林奇于1960年出版的专著城市形象(City Image)中提出城市形象的主要构成要素包括路、边、区、节点、标示等方面,并强

7、调城市形象是通过人的综合“感受”而获得。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城市形象是人们对城市的主观印象,是通过大众传媒、个人经历、人际传播、记忆以及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形成的。”6国内学者认为,“城市形象是指一个城市在其经济、文化、生态综合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自然与社会的整体风貌,及其在社会公众心目中形成的对于城市的印象、看法和总体评价。”7 媒介社会,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尤为强调第二个层面的意义。因此,有学者干脆认为“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给予人们的具体感知、综合评价与整体文化感受。”8这种“感知”与“评价”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亲身体验,二是媒介传播的信息。现代社会,人们愈来愈依赖大众媒介获取信息,因而

8、大众传播对建构城市形象作用尤为突出。城市形象是市民与城市共享的文化记忆符号,是折射城市文化内涵的重要名片。城市形象首先源于自身特色的提炼,并将其转化为极具张力的文化符号,易于开发与传播。由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环境变迁,加之我国城市文化的传承普遍存在历史断层问题,城市的历史形象与现实发展出现较大差距。在当今媒介多元化的传播环境中,城市形象传播的“马太效应”愈加明显,不利于不知名中小城市的形象推广。对于这些地方施政者来说,重新定位城市形象,为经济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迫在眉睫。(二)城市历史文化形象的建构传播策略现代城市必须承担吸引消费和投资的双重使命。建构和传播积极正面、特色鲜明的城市形象,是我国城市

9、差异化发展战略的客观要求。张鸿雁提出“城市文化资本”的概念,认为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资本,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传统历史文化即是一种典型的“城市文化资本”,应该成为凸显城市个性形象的立足点,形成城市最大的文化软实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城市发展营造良好氛围。1、提炼城市形象口号。城市形象传播的要义在于城市象征的打造。综观目前城市的形象传播,其信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太杂,泛泛的休闲城市、宜居城市、园林城市形象宣传,又陷入新的雷同与庸俗。有远见的城市立足自身特点,提炼具有传播力的城市形象口号,简洁有力传达城市定位。张艺谋拍摄的成都城市宣传片让人们记住了成都

10、是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汶川地震后及时传达“成都依然美丽”的形象。其他城市还在大肆宣扬城市旅游资源时,又提出“快城市、慢生活,闲不住的休闲成都”,强化城市休闲生活方式的印象。常德以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资源桃花源景区为基础,传播“桃花源里的城市”新形象。“山水洲城,快乐之都”的口号亦非常显眼,这也是长沙致力打造的城市旅游形象。城市形象口号还诠释着城市的文化价值观。而一个没有独特价值观的城市,也难以形成自己独特的城市形象。独特的城市个性与风貌,有助于提升城市的风格品味,形成城市的品牌效应。杭州立足“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打造“休闲与创业结合”的城市新形象,定位科学,成效卓著。2、投放媒体广

11、告。媒介多元化,噪音剧增的传播生态,使得传统媒体广告效果有所下降,但是在媒体上投放城市形象和旅游宣传广告,仍是地方政府比较常见的稳妥策略。在全国旅游热和投资热持续发展态势下,各地争相抢占传播高地。这些广告多以本地的历史人文、自然风光、美食、大型活动等资源为导向,悉数自身的丰富与多彩。在投放方面,采用单一城市或者同省联合的名义打包制作播出。存在文化分歧的地方则通过广告宣传争夺话语权和专属权。据媒体报道,全国30多个地方争夺桃花源,都试图再现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图景。重庆酉阳已登陆央视一套,宣传“世外桃源,重庆酉阳”的城市旅游形象。但是常德有针对性的在台湾东森电视台投放广告,吸引了不少台湾观光

12、客一睹常德桃花源的魅力。由此可见,注重受众细分,广告投放更具精准性,与其他传播方式协同互动,是获得最佳传播效果的不二之选。3、借力影视营销。传统历史文化是创意产业持续发展的不竭源泉,而流行文化在创意产业中亦占有重要地位。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借力现代娱乐传媒,政府在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建构了城市形象。挖掘历史文化,拍摄电视专题片和纪录片,有助于全国观众了解城市,产生美好印象,带动当地文化旅游。问道武当的拍摄,恰逢难遇的冬季雪景,奇秀美景与道家文化糅合,灵动展现了道教圣地的神韵。电影喋血孤城再现了1943年常德会战历史,却是以一曲悠扬婉转的常德丝弦作为开头,并在影片中出现两次,主

13、宰影片的情感基调。同时很巧妙地将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图景嵌入人物的对话中,将桃花源与常德自然联系在一起。女儿船、梦寻桃花源刘海砍樵等相继选在桃花源景区拍摄,展现本地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推介常德“桃花源里的城市”这一形象主题。德行天下、心中的桃花源、印象常德、春暖桃花源等四首常德市城市形象歌曲,传唱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深化城市形象的认同。非诚勿扰I热播上映,不为人知的西溪湿地随即闻名全国。这样一鸣惊人式的非常规传播手段,往往成为中小城市形象推广的现实选择,探索“软传播”和“巧传播”的方式,毕其功于一役。政府“触电”,是其积极塑造城市形象的又一表征。通道转兵借力建党90周

14、年献礼,推广当地红色旅游,提升通道县的城市形象。潇湘电影甚至有意瞄准商机,发展定制电影,为地方及旅游景区宣传。但是“观众看不到、影院不欢迎、票房难保障”9,使得政府“触电”看上去很美。借力影视建构和传播城市形象的初衷值得肯定,但是必须充分考虑大众文化的流行性和渗透力,才能达到宣传城市形象的目的。时效性强的影视营销往往可以造成一时轰动,但是时过之后随即消散,重复利用度不高。4、策划媒介事件。传播技术的进步带来媒介形态的创新,在当前媒介多元化、传播噪音剧增的生态环境中,策划媒介事件是一种最主动、最经济、最有效的信息传播方式。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曾对“媒介事件”做过详细的阐释,认为媒介事件是经由某

15、组织(政府、政党团体、企业、社团)规划并执行,通常“经过提前策划、宣布和广告宣传”,在一定意义上大众是被“邀请”来参与的一种“仪式”、一种“文化表演”10。策划媒介事件,作为发酵因子,促动媒体和公众的积极参与,引发自发传播,也是时势使然。当前,诸多城市处于自身形象的培育期和积累期。历史文化与城市发展同生共融,在功利加实用的心态驱使下,地方政府积极挖掘本地的历史文化资源,举办大型活动,制造话题和事件,吸引大众传媒的关注,实施“眼球经济”,力争从“无名”到“知名”,借力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以修建常德诗墙为契机,“常德诗人节”已经成为政府文化建设的常规大型项目。围绕桃花源景区,政府举办“桃花源国际旅游

16、文化节”,大力宣扬“桃花源里的城市”主题,创建文化名城。随着文化旅游热持续走高,“名人故里”争夺大战此起彼伏,甚至连文学作品人物如西门庆等都被纳入竞相角逐的对象亦不足为怪,可见历史名人甚至虚构名人在当前城市建设与形象推广的价值。值得注意的是,各地你未唱罢我就登场,但是具有全国乃至世界影响力的大型活动和媒介事件还比较少见,原因在于这些活动与事件“亲民”不足,政府主导,缺乏民众参与。因此,举办大型活动和事件策划,必须考虑城市活动与城市品牌的关联度,需要政府积极引导,社会广泛参与,必要时聘请专业的城市品牌规划和传播机构,科学制定系列规划。政府也应该充分利用好媒体,与企业联动,共同推广城市形象,善于调动民众,携手宣传城市形象。总体上,政府在城市形象的建构与传播战略中,采用以官方意志为主体的传者本位,而不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