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论

上传人:m**** 文档编号:487989173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6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概论(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服务营销一、服务营销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在过去的数十年里, 营销学者就有关服务营销的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 论。早在1977年,当时的美国银行副总裁列尼休斯坦克就撰文指出,泛泛而谈营销观念已经不适应于服务营销, 服务营销的成功需要新的理论来 支撑;如果只把产品营销理论改头换面地应用于服务领域, 服务营销的问 题仍会无法解决。从 1977 年到 1980 年,营销学者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服 务同有形产品的比较,识别并界定服务的特征。以贝特森、萧斯塔克、贝 瑞等为代表, 他们较准确地归纳和概括出了服务的特征, 包括不可感知性、 不可分离性、差异性、不可贮存性和缺乏所有权。从 1981 年开始,营销学者开始将服

2、务营销的研究重点转移到服务的 特征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其中,西斯姆 1981 年在美国市场营销协 会学术会议上发表的 顾客评估服务如何有别于评估有形产品 一文为代 表之作。 由于研究中肯定了服务特征对消费者购买行的影响, 营销学者普 遍形成了一个共识, 即服务营销不同于传统的市场营销, 它需要新的市场 营销理论的支持。同时,不少营销学者还探讨了服务的分类问题。例如, 萧斯塔克根据产品中所包含的有形商品和无形服务的比重的不同,提出了其著名的 “从可感知到不可感知的连续谱系理论 ”,并且指出在现实经济生 活中纯粹的有形商品或无形服务都是很少见的。 戚斯则根据顾客参与服务 过程的程度把服务区分为

3、 “高卷入服务 ”和“低卷入服务 ”。尽管有不同的分 类,但营销学者一般认为,针对不同类型的服务,营销人员需要采用不同 的营销战略和战术。80 年代下半期,营销学者更加集中于研究传统的营销组合是否能够有效 地用于推广服务, 服务营销需要有哪些营销工具?营销学者逐步认识到了 “人”在服务的生产和推广过程中所具有的作用,并由此衍生出了两大领域 的研究, 即关系市场营销和服务系统设计。 杰克逊提出要与不同的顾客建 立不同的关系。 塞皮尔强调了关系营销是服务营销人员应掌握的技巧。 以 萧斯塔克等为代表的营销学者则对服务系统设计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贡献。 萧斯塔克于 1984 、1987 和 1992 年发

4、表多篇论文,阐述了 “蓝图技术 ”对 于分析和设计服务以及服务生产过程的作用。 包文和钟斯利用交易费用理 论研究了顾客在何种情况下愿意参与服务生产过程的问题。但是, 这一阶段关于 “服务质量 ”和“服务接触 ”两个方面的研究也许更富成果。感知质量、 技术质量、 功能质量等概念以及服务质量差距理论的提出,都为后来的服务质量问题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在 “服务接触 ”方面,服务人员与顾客 在沟通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变化, 服务接触对顾客服务感知的影响, 如何 利用服务人员和顾客双方的控制欲、 “角色 ”、对服务过程和结果的 “期望” 等因提高服务质量,等等课题,都纳入了研究者的视野。从 80 年代后

5、期开始,营销学者在服务营销组合上达成了较为一致的 意见,即在传统的 4Ps 基础上,又增加了 “人员 ”(People )、 “有形展示 ” ( Physical Evidence )、 “服务过程 ”(Process )三个变量,从而形成了服务营销的7P组合。随着7Ps的提出和广泛认同,服务营销理论的研究 开始扩展到内部市场营销、服务企业文化、员工满意、顾客满意和顾客忠 诚、全面质量经管、服务企业核心能力等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正代表了 90年代以来服务市场营销理论发展的新趋势。二、服务、服务营销的涵义及特征(一)服务的涵义与特征作为服务市场营销学基石的 服务”概念,营销学者一般是从区别于有

6、形的实物产品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和界定的。如菲利普科特勒把服务定义为一方提供给另一方的不可感知且不导致任何所有权转移的活动或利 益”又如,美国市场营销学会将其定义为主要为不可感知,却使欲望获得满足的活动,而这种活动并不需要与其他的产品或服务的出售联系在一 起。生产服务时可能会或不会利用实物,而且即使需要借助某些实物协助生产服务,这些实物的所有权将不涉及转移的问题”在综合各种不同服务定义和分析 服务”的真正本质的基础上,我们认为,服务是一种涉及某 些无形因素的活动、过程和结果,它包括与顾客或他们拥有的财产间的互 动过程和结果,并且不会造成所有权的转移。在我们的定义中,服务不仅 是一种活动,而且是一个

7、过程,还是某种结果。例如,个人电脑的维修服 务,它既包括维修人员检查和修理计算机的活动和过程,又包括这一活动和过程的结果一一顾客得到完全或部分恢复正常的计算机。与有形产品相比,服务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 不可感知性。这是服务最为显著的一个特征,它可以从三个不同的层次 来理解。首先,服务的很多元素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质。其次,顾客在购买服务之前,往往不能肯定他能得到什么样的服务。因为大多数服务都非常抽象,很难描述。第三,顾客在接受服务后通常很难察觉或立即感 受到服务的利益,也难以对服务的质量作出客观的评价。当然,服务的不可感知性也不是绝对的。相反,在现实生活中,大多 数服务都具有某种有形的特点

8、。例如,餐饮业的服务中,不仅有厨师的烹 饪过程,还有菜肴的物质加工过程。另一方面,随着企业服务水平的日益 提高,很多消费品和工业品是与附加的顾客服务一块出售的,而且在多数情况下,顾客之所以购买某些有形商品如汽车、录音磁带、录像带等,只 不过因为它们是一些有效载体。对顾客来说,更重要的是这些载体所承载的服务或效用。此外,不可感知性”亦非所有的服务产品都完完全全是不可感知的,它的意义在于提供了一个视角将服务产品同有形的消费品或工 业品区分开来。萧斯塔克曾提出可感知性一不可感知性差异序列图 ”举例说明有形产品同无形产品的区别,并强调服务产品愈是接近不可感知性”的一极,愈需要营销人员运用 “4P之外的

9、技巧,才能有效地在市场竞争 中确保顾客获得最大的满足感。2. 不可分离性。有形的工业品或消费品在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的过程中,往往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 生产和消费过程具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而服务则与之不同, 它具有不可分离性的特点,即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也就是说服务人员向顾客提供服务时,也正是顾客消费服务的时刻,二者在时间上不可分离。服务的这一特性表明,顾客只有而且必须加入到服务的生产过程才能最终消费到服务。例如,只有在顾客在场时,理发师才能完成理发的服务过程。3. 差异性。差异性是指服务无法像有形产品那样实现规范化,每次服务带给顾客的效用、顾客感知的服务质量都可能存在差异

10、。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由于服务人员的原因, 如心理状态、服务技能、努力程度等, 即使同一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在质量上也可能会有差异。第二,由于顾客的原因,如知识水平、爱好等,也直接影响服务的质量和效果。比如,同 是去旅游,有人乐而忘返,有人败兴而归;同听一堂课,有人津津有味, 有人昏昏欲睡。这正如福克斯所言,消费者的知识、经验、诚实和动机, 影响着服务业的生产力。第三,由于服务人员与顾客间相互作用的原因, 在服务的不同次数的购买和消费过程中,即使是同一服务人员向同一顾客提供的服务也可能会存在差异。4. 不可贮存性。服务与有形产品间的第四个重要差别是贮存能力。产品是有形的,因而可以贮存,而

11、且有较长的使用寿命;服务则无法贮存。理发、 外科手术、酒店住宿、旅游、现场文艺晚会以及其他任何服务,都无法在 某一年生产并贮存,然后在下一年进行销售或消费。5. 缺乏所有权。缺乏所有权是指在服务的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不涉及任何东西的所有权转移。既然服务是无形的又不可贮存,服务产品在交易完成后便消失了,消费者并没有实质性地拥有服务产品。以银行取款为例,通过 银行的服务,顾客手里拿到了钱,但这并没有引起任何所有权的转移,因为这些钱本来就是顾客自己的,只不过是 借”给银行一段时间而已。缺乏 所有权会使消费者在购买服务时感受到较大的风险。如何克服此种消费心理,促进服务销售,是营销经管人员所要面对的一个严峻

12、挑战。从上述五个特征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不可感知性”大体上可被认为是服务产品的最基本特征。其他特征都是从这一特征派生出来的。事实上, 正是因为服务的不可感知性,它才不可分离。而差异性”、不可贮存性”、缺乏所有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受 不可感知性”和不可分离性”两大特征所 决定的;同时,就对服务市场的营销行为及顾客行为的影响而言,前两种 也不如后两种特征那么深远。(二)服务营销的涵义与特征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服务可以区分为两大类。一种是服务产品,产品为顾客创造和提供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无形的服务。另一种是功能服务, 产品的核心利益主要来自形成的成份,无形的服务只是满足顾客的非主要需求。贝瑞和普拉苏拉曼(19

13、91 )认为,在产品的核心利益来源中,有形的 成份比无形的成份要多,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看作是一种商品”(指有形产品);如果无形的成份比有形的成份要多,那么这个产品就可以看作是 一种服务”与服务的这种区分相一致,服务营销的研究形成了两大领域,即服务产品的营销和顾客服务营销。服务产品营销的本质是研究如何促进作为产品的服务的交换;顾客服务营销的本质则是研究如何利用服务作为一种营 销工具促进有形产品的交换。但是,无论是服务产品营销,还是顾客服务 营销,服务营销的核心理念都是顾客满意和顾客忠诚,通过取得顾客的满意和忠诚来促进相互有利的交换,最终实现营销绩效的改进和企业的长期成长。由于服务的特征,服务营销

14、具有一系列不同于产品营销的特征:1.由于服务是无形的,顾客很难感知和判断其质量和效果,他们将更多地 根据服务设施和环境等有形线索来进行判断。因此,有形展示成了服务营销的一个重要工具。2顾客直接参与服务的生产过程及其在这一过程同服务人员的沟通和互 动行为向传统的营销理论和产品质量经管理论提出了挑战:(1)传统的产品生产经管完全排除了顾客在生产过程中的角色,经管的对象是企业的员工而非顾客。而在服务行业中,顾客参与服务过程的事实则迫使服务企业的 经管人员正视如何有效引导顾客正确扮演他们的角色,如何鼓励和支持他们参与生产过程,如何确保他们获得足够的服务知识达成生产和消费过程 的和谐并行。若企业经管人员

15、忽略这些问题,则可能导致顾客不懂自身的职责而使服务产品的质量无法达到他们的要求。而在这种情况下,顾客通常并不会责怪自己的失误而将之归咎于企业,认为该企业的服务水平低 下,进而丧失日后与之打交道的兴趣和信心。(2)服务人员与顾客的互动行为也严重影响着服务的质量及企业与顾客的关系。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工业企业在生产车间进行质量经管的方法无法适用于 服务企业。要保证实际提供的服务达到每一位顾客预期的质量水平,就必须保证服务人员与顾客间取得充分的沟通,同时,服务人员必须针对不同顾客的需求差异保持足够的应变能力。所以,服务产品的质量经管应当扩展至对服务过程及顾客的经管。3. 与有形产品相比,服务的不可贮存性产生了对服务的供求进行更为准确 地平衡的需要。这种情况可以由汽车的销售加以说明。一个典型的汽车经销商在销售汽车的同时,也出售汽车保养和维修服务。由于汽车能够贮存, 所以汽车订单增加或减少 20%通常不会带来严重的后果。虽然较大量的存 货会导致成本的增加,但本周未出售的汽车可以在下一周出售。供大于求的状况还可以通过将汽车转交给其他经销商而得到缓解。而需求大于供给时,经销商可以从其他经销商或厂家那里增加进货。然而,如果汽车保养 和维修服务的能力过剩或短缺20%,则可能损失大量的利润和机会。本周未能利用的生产能力无法贮存,因而无法在需求超过服务能力时再用于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