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老君清静经全文及解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971447 上传时间:2023-12-2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上老君清静经全文及解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太上老君清静经全文及解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太上老君清静经全文及解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太上老君清静经全文及解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太上老君清静经全文及解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太上老君清静经全文及解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上老君清静经全文及解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太上老君清静经原文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营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因此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惟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

2、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众生因此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清静经的理解和解释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大指宇宙空间无限,地大物博。道是至高无上的。无形,没有形状,视之不见。生育,养育,生育是不可名状之物,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是阴阳精体之合,因此叫生育

3、。天地,以阴阳,清净浑浊,分为天地,阳为清,上升为天,阴为浊,下降为地。大道是永恒不灭的,天地万物,都是从她所生、所养,她是万有之源,万化之本。因此说她生育天地。太上老君说,天与地之间,空而无相,可是天与地间,虽然是没有形体,却能生育出天地之间的一切有生命的动植物,以及与无生命的,例如沙土、石头,等等及许许多多的物体。大道无情,运营日月:无情,没有偏爱及私情。运营,旋转运营及世间万物,日月,指日月星辰。万物都在大道包容之中,但她一视同仁,没有半点偏爱和私护,在大宇宙中旋转运营,没有止息,也没有偏差,那就是没有一分一毫私情。然而人就有喜怒哀乐,有情。天地万物(除了人)都是有运营的规律。若违背了运

4、营的规律,它就要受到天地的惩罚。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名,因无形、无象、无情,因此叫无名。道德经云:“道常无名。”无名指有功而不为名的意思。长养,生长养育。万物,指世间万事万物。天地空间,虽然没有名字,但自生万事万物,却能养育万物,滋润万物,而不为已有的博大无私胸怀。人为什么邀功图名、贪婪聚财、为私丧命呢? 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强名,勉强称名。大道是万事万物产生、发展、灭亡的本源,就连太上老君都不懂得怎么称呼她,就勉强称之为“道”。道德经云:“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觉得天下母。”太上老君教人懂得:但凡有智慧的人士,应当有天地之胸,永恒常存,学习她的无形。“外

5、其身而身修,忘其形而形存”。做到无情无念,没有七情六欲,心地才干清静,本性才干永住。还要做到无名。能做到一念不动,心地圆满无缺,万事万物都是从无名中生出,修行的人,如果能做到舍去有形之身,忘掉肉体之我,即是大道无形之功也! 6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夫,发语词。清为天,正阳之炁,上升为天。浊为地,正阴之炁,下结为地。有清有浊,指能清能浊。动,指动态。静,指静态。有动有静,指能动能静。天清,指天动而清。地浊,指地凝而浊。天动地静,指天地有动有静。男清,男了有神炁之清。女浊,女有有败血之浊。男动,男子好动。女静,女子好静。降本,归于主

6、线。流末,返于末端。有清有浊。由于有时候,有些地方是清净的;有时候,有些地方就显得非常污浊。有动有静。清净是污浊的源头,如水源在上游则清净的,在下游就显得污浊。像天空是清净的,大地就显得混浊。像天体的运转是属于流动之形,大地的本体是属于静止之物。男人是属于清阳之体,女人是属于浊阴之身。男人是体现外在的、活动的;女人就体现内在的、静止的。因此,清阳之气是上升的,阴浊之气是下降的。如果清阳之气不能保守,那么本来灵性便容易下降;如果本来灵性下降,便失去了本性的主宰;如果失去了本性的主宰,便容易产生情欲之念,思想与行为便自然而然流于下体之末端;如果万物的思想与行为流于下体之末端,便有阴阳之交合;如果有

7、了阴阳之交合,便自然而然生长出种种轮回之万物来。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源,源头。基,基本、主线。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指清、浊、动、静乃相对之态,有晴天就有阴天,有生就有死,两者互相转化的运动,才有生生不息的大道运营。活动的事物只是清静的基本,如建筑物都是由活动而来的,活动的力量只是静止的基本,只有清静才是万物的主线之道。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经云:“江河淮海,非欲于鱼鳖蛟龙,鱼鳖蛟龙自来归之。人能清虚寡欲,无为非于至道,至道自来归之于人。但能守太和元炁,体道合真,万物悉归耳。”因此,人如果可以常常保持清清静静,一切天地万物,就所有归纳在人的本性之中了,这就是学道的主线,每个人都不可

8、忽视啊。 所谓大道乃是大道中自然而然大道无形的运作,丝毫没有一点自私的作为,这样才干做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境界。清、浊、动、静、天、地、男、女,万事万物的生生化化,由本到末的运营,永不断止,人在其境,如果迷于其中,随波逐流,便是生死轮回!如果放下身心,合于大道的清静无为,便是道德崇高的人了。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神,指人的元神(心神)本性,来自无极中的真阳之灵。(佛教教做空,道教叫做无极)心,元炁结成的东西,圣人云:“声色不止神不清,思虑不止心不宁,心不宁兮神不灵,神不宁兮道不成。”七情六欲,是识神著了外境而生之贪念,元炁所结成之心,本来是好静,但贪欲之念一起,人的

9、心神本来清静,都是因世欲之事干扰,而使之不清静。人的心性也是同样,本来也喜欢清静的,但是都被贪念的欲望牵引去了。11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遣,清除。澄,澄清。人能清除七情六欲,内守元和自然之炁,内心自然而然就会安静,澄滤这个心性之后,我们的元神,自然可以苏醒。古仙云:“欲从心起,息从心定,心息相依,息调心静。”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六种,眼、耳、鼻、舌、身、意,欲,情爱之喻。观境而染,谓之欲。自然六欲不生。因此眼见耳闻,意知心觉。自然不会带来干扰。如果世上之人能断其情,去其欲,澄其心,忘其虑,而安其神,那么六欲自然而然就会消灭不能存在。三毒,贪妄心,愚痴

10、心,嗔怨心(指身、心、口。)又说三毒为三尸,上尸好华饰,中尸好滋味,下尸好淫欲。人若能断其华饰,远离滋味,绝其淫欲,去此三事,就能使毒消灭,三毒既灭,就能神如炁畅,自然清静。12因此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因此不能者,因此不可以做到的,指人心被名利、声色、滋味等所动,性乱情惑。为心未澄,指心不能澄清,做不到。欲未遣也,指欲望还没遣除。人心困惑未断,心有所染,不能穷尽妙理。13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如果人可以遣除这些欲望,人能断情、绝贪、去欲,使心处在形内,不可以从外形上看到心内世界,达到清净的话,你去观测你自己的心,连你自己的心,都会感觉没有了。14外观其形,形无其形:你再往外看

11、一切形体,这些形体也不是形体了。形由心主宰,心由形体现出来。形无主就不能安静,心没有形体现出来就不存在,心处在内,形见于外,内外相承,不可相离。心离开形体,叫做无心。无心,也就无形,因此叫做形无其形,形无其形就合于道。老君曰:“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外观其形。形无其形。1远观其物,物无其物:就是了望远处的物体,远处的物体,也不是什么物体了。物,五行造化谓之物,块需然有凝谓之形。但凡有形质的,都是后天之物。物无其物,谓之真空也。道德经云:“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又曰:“恍兮惚兮,其中有物。”修道之士,应当认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而放下后天有形的假物,如此才干修道成真。远观其物。

12、物无其物。16 三者既悟,惟见于空:三者,指心、形、物。空,心地就唯有一片空旷,毫无一物了。凡夫俗子,都执著身、心、外物三种东西,而学道的又常常执著外面的法界,内里的元神,远处的神通,都能了悟一切都是虚幻话,使大道赋予了神性,即可超凡入圣了。神”的高上境界,即是真空的境界了。17观空亦空,空无所空:空,真空。观空也空,大道无象,空也有空象,应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则真空之境更加真实。空无所空,凡一切物类,都是从道而产生。大道坦然常存于物,非为断灭也。观看到虚无的天空也是虚幻的。所空既无,无无亦无:就是一切都没有了;既然懂得一切都没有了,心性之中尚有什么可以存在呢?本来都是一切假相而已。18无无既

13、无,湛然常寂:既然懂得一切都是假相的,我们就要连这些假相都不要执着,那就是一片静止的状态。世间万事万物,都归于无,功夫到了无也没有的地步,就万法都空了,达到湛然而又圆满的真本,即成真道了。19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寂到了尽头,连寂都不存在了,就到了无为、无事、无欲的境界,自然成道了。寂无所寂。欲岂能生。心性的静止达到连想要静止的心,都没有的时候,欲望怎么可以生出来呢?2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静,自然无欲。求静必须先遣欲,有欲则患生,无欲则无忧,无忧则可进入真静。21真常应物:心性达到真静的状态,然后去应用实行一切事物,自然就是自在自如了。真,体无增减谓之真。常者,法也。常能法则叫真常之法。法则真

14、常应物,随机而化导众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感而遂通”仍旧“寂然不动”。才干真常应物。2 真常得性:凡欲得成真性,须修常性而为道性。得者动也。动其本性,谓其得性。真常得性。可以自在自如的人,就是可以守住常清常静的人,可以守之真正的人,也就是得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2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可以达到明自本心,识自本性的人,无论在纷扰的场合或是在清静的场合,她都能时时保持清静的心。常清静矣。可以常常保持清静心的人,才是真正清静之人。24如此清静,渐入真道:真道,指清静之性。真,即为道。达到真正清静之人,就是已经徐徐迈入真正的大道了。5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言既入真道,名悟修真。炼凡成真,炼真成

15、神。既入真道。名为得道。26 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虽然从名录上说,似乎是得到了道,但其实道为天地之本源,宇宙之原动力,大自然之规律。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太上无极大道,本无得无失,无形无象,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故曰实无所得。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化,返以守真谓之化。教人修道,去妄成真。乃立清静之教,是为得道。是为了度化天下迷昧的苍生,举个“道”的名称,作为她人修道的原则。28能悟之者,可传圣道:悟,觉悟。老子讲到这里曰:如果你们可以领悟的人,就可以普传这个至真至贵的圣贤大道了。以此修持,自然清静。人能清静,至道自来

16、,不求自得,不学而成。清静自然,圣道归身,因此说,能悟之者。可传圣道。29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太上道祖说:最上等有智慧的人,是没有争夺之心的,只有最下等没有智慧的人,才一天到晚产生贪妄的争夺心。0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最上等有道德的人,是不说自己有德行的,只有最下等有道德的人,才说自己有德行,由于她是一位顽固执迷的人呀!31 执着之者。不明道德。一种顽固执迷的人,会常常说自己有德行,但是反而是一位不懂得什么叫做道德的人。32 众生因此不能得真道者。为有妄心。为什么众生不能迈入真正的大道呢?就是由于她常常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3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然有一颗虚幻的妄想心,就已经惊扰了她自身的元神了。4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然已经惊扰到她自身的元神,她的元神就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了;35 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然贪着一切有形的万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