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487964371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技术异化自然辩证法(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技术异化“技术异化”并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术语,在不同学者的著述中,意思也不尽相同。本文所述技术异化是指人们在通过技术活动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 技术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 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 这也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技术异化的基本含义 。基于这一理解,我们认为: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异化可以“弱化”或部分“消除”,但彻底根除技术异化不具可能性。这可从自然的、知识的和人本的三大维面来解读和论证。1 技术的反自然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具有合自然性, 即合自然规律性, 这是一切技术赖以存在的客观基础,这也就是 F 拉普所说的:“人类所创造的和未来要创造

2、的一切技术都必然是与自然法则相一致的。”合自然规律性是技术的本性之一。但是,技术同时又具有反自然性,即反自然天然性( 包括反自然天然因果性 ) 。技术的反自然性表现在技术的生成、传播、应用以及应用的成果 技术产品等各个方面。技术的反自然性对于人、对于技术本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第一, 技术的反自然性决定了技术具有“对人的不友好、敌对”即反映了技术异化的倾向性。这是因为:技术的反自然性,决定了技术之于自然在本质上是一种“异己之物”,这意味着在技术与自然的关系中,技术必然会对自然产生“干扰” 、“破坏” 作用。这种“干扰”、“破坏” 作用对于人类来说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技术正是通过对自然的“干扰

3、”、 “破坏”来“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的,但另一方面,这种作用同时也反映和体现了技术“以一种异己的和敌对的力量反作用于人本身”的倾向性,因为技术反自然性的实质也就是技术对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自然界的干扰性、 破坏性, 这种干扰性、 破坏性本身无疑蕴涵了“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即技术异化的倾向和可能。第二,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是指技术一经产生, 技术所具有的反自然性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地客观存在着,即使技术的这一特性展现了一种“恶”的价值倾向,人们也无法彻底改变它,而只能任其作用于这个世界。也就是说, 技术一旦被创造出来,其所具有

4、的反自然性对世界的作用具有永久性,而这种永久性将随着技术反自然性的具体效应的积累而在总体上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就像汽车技术在为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它已明显地表现出了一种“恶”的价值倾向 车祸、污染、 耗能等, 但人们无法彻底改变它, 而只能任其永久地作用于这个世界一样。由于汽车技术大量和永久性的使用,伴随其“恶”的具体效应的积累,汽车技术也就必然成为“和平时代的战争” ( 指对人体自然的毁灭 ) 、“人类健康的杀手”和“能源消耗的无底洞。也就是说,汽车技术反自然性的客观性使汽车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2 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具有确定性,即技术具有可靠性、稳定性, 它是技术

5、建立在科学知识的确定性基础上、在 ( 科学 ) 知识维面上所具有的一种特性。但是,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技术赖以建立的科学知识基础本身同时又具有不确定性,即便是像牛顿力学这样一种确定性知识,20世纪 60年代的 KAM定理,也揭示出了牛顿力学具有内在的随机性、 不确定性。 至于现代科学理论,其知识的不确定性特征就更为凸显了。例如,相对论认为:时间和空间的知识是不确定的,因为参考系的相对速度的变化将影响长度( 空间) 和时间的改变。 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原理表明: 量子力学的知识也具有不确定性 我们不能同时精确确定基本粒子的位置和动量。混沌理论认为:描述混沌的方程是确定的,但是, 该方程也具有内在的

6、随机性,具有混沌特征的逻辑斯蒂方程,尽管在形式上是一个确定的方程, 但由于混沌系统对初值的敏感依赖性,逻辑斯蒂方程知识在本质上也具有不确定性。数学一直被认为是确定性和精确性的典范,但数学的绝对确定性正在逐渐丧失,“数学上的一切东西的绝对适用性、不可争辩的确定性的童贞一去不复返了,数学日益显露出了它的另一本质不确定性、多元性和差异性。针对“确定性的终结”,普利高津呼吁人们确立一种新科学理性, 这种新科学理性是: 科学不再等同于确定性,概率不再等同于无知;科学知识在本质上是概率性的;由科学知识概率性所表征的不确定性不是因为我们付出了足够的时间和努力就可完全消除的,它是内在于科学知识之中的。也就是说

7、, 科学知识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不确定性科学知识的不确定性之于技术,也必将使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技术的不确定性对于人、对于技术本身意味着什么呢?第一, 技术的不确定性意味着技术风险的必然存在。我们知道,“在技术发展的整个阶段,都盛行不确定性”,其中,技术后果的不确定性是技术不确定性的主要内容之一。技术后果的不确定性,无疑将导致技术风险的存在按照韦氏新国际词典和牛津英语词典对风险的理解,风险就是“冒险;严重危险”,它是种类似“掷骰赌博游戏,其机遇由于一些任意的规则而复杂化”。也就是说,所谓风险,其实质也就是指不确定性,即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对人的损害性。同样道理, 技术风险也是指技

8、术的不确定性,即由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对人的损害性。因此,技术不确定性的存在意味着技术风险的必然存在,技术风险是技术的不确定性在与人的价值关系中的一种必然反映。第二,技术风险也是一种技术异化。由于技术风险是由技术的不确定性带来的对人的损害性, 这意味着由技术的确定性在为人类提供可靠、稳定的服务即在 “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由于技术的不确定性即由于技术风险的存在,技术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给人类自身带来危害”。这正是一种技术异化。概而言之,技术的不确定性决定了技术风险亦即技术异化的必然存在,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的不确定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这对于我们深

9、入理解技术的辩证本性具有启示意义。具体地说, 由科学知识的性质所决定,在知识的维面上,技术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在理解技术的这一辩证本性问题上,人们常常关注前者而无视后者,认为科学和技术能给我们一个确定而美好的未来,只要按科学规律办事,我们就会有效达到目的而不存在任何技术风险 事实也并非完全如此。技术在知识维面上所具有的辩证性告诉我们:我们要充分认识技术的确定性对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但不能因此而无限夸大它的作用,而无视技术的不确定性即技术风险的存在而对人类造成损害所具有的必然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因为技术的不确定性即技术风险的存在而排斥技术、进而“拒斥科学”:合理的选择是

10、:我们既要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又要正视技术风险,做到未雨绸缪。尽管这样并不担保我们就万无一失,但承认技术风险并谨慎行事,却是我们降低或减少技术风险的关键。3 技术的反目的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技术是人有目的地创造出来的, 也是被人有目的地加以使用的。 也就是说, 技术是具有合人的目的性特征的,合目的性是技术的本性之一。然而, 人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 且不同目的之间常常是彼此冲突、 矛盾的。 这意味着技术主体在众多的价值目标中面临选择,技术主体所确定的某一技术目标就是一种选择的结果。这一结果说明, 在众多的价值目标中,技术主体已优先选择了这一主导性价值目标,同时也就放弃了其它价值目

11、标。价值选择的存在, 表明技术主体在追求其主导性价值目标过程中,由于技术主体价值需求之间的矛盾性,使得技术主体所创造出来的这一技术是符合其当下的这一主导性价值目标的,但这一技术同时又存在与技术主体的其它业已存在的价值需求相悖的一面, 即该技术又具有反技术主体的其它业已存在的价值需求的一面。也就是说, 在人本的维面上,技术又具有反目的性。反目的性也是技术的本性之一。举例来说。 人们发明了以车代步的汽车技术,从而实现了提高速度和效益这一主导性价值目标, 但这一技术同时又包含了使空气污染、人的奔跑机能下降等这一与人对新鲜空气和强壮体能的价值需求相悖的消极后果。可见,在人本的维面上, 汽车技术既有合人

12、的目的性的一 面,同时也包含有反人的目的性的一面。技术的反目的性直接决定了技术异化的必然性。因为技术的反目的性表明,人们在通过技术的合目的性“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实现技术服务于人类的正价值过程中,技术反而以一种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给人自身带来危害”。也就是说,技术的反目的性导致技术异化的必然产生。技术的反目的性使技术异化具有必然性,对我们深入理解技术的辩证本性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使我们认识到技术本身就是“善恶兼备”的。上述分析表明,技术的合目的性总是包含着不合目的的合目的性。因为技术的合目的性,它总是合乎当下特定的人( 包括技术创造主体 ) 或社会利益集团的特定目的,而不是同时合乎当下

13、特定的人或社会利益集团的一切目的, 更不是合乎所有的人或所有社会利益集团当下的和未来的一切目的。即便是合乎当下特定的人或社会利益集体的特定目的,随着时空的变化,技术的合目的性也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 在人本的维面上,技术是合目的性与反目的性的统一,即技术本身就是 “善恶兼备”的。关于这一点, 马克思在分析先进技术被资本家这一社会利益集团应用所产生的矛盾现象时就曾作过深刻阐述。他指出: “每一种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我们看到,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疲劳。新的财富的源泉变成贫困的根源。 技术的胜利, 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类愈益

14、控制自然, 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的力量具有理智生命, 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现代工业、科学与现代贫困、衰颓之间的这种对抗,是显而易见的、不可避免的无庸争辩的事实。”当然,在技术的反目的性问题上,我们可以通过完善社会建制有效地消解由社会建制的不完善所导致的技术的反目的性,让技术更好地符合于人类的目的。但技术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即便是同一个人,由于其业已存在的多种价值需求本身的矛盾性以及技术价值功能的有限性,决定了技术的反目的性不具可彻底消解性。也就是说,技术异化是不可彻底根除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