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487964169 上传时间:2023-03-2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白水江环境生态组考察报告甘肃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陇南武都、文县,属于温 带和亚热带的过渡带, 山峦河谷交错, 动物、植物种类多样。为了解这一地区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类利用资源的状况,考 察期间,我们在白马河保护站和大熊猫驯养中心的工作人员 带领下,走进山林和村寨,了解当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并获 得了初步的印象。 通过几天的考察, 这片山区的美丽和哀愁、 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冲突,在我们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考察时间 :7 月 26-8 月 3 日考察地点 : 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白马河保护站1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是国家林业局直属的三个自然保护区之

2、 一。与另外两个 - 陕西佛坪和四川卧龙相比,白水江自然保 护区面积大(相当于个佛坪,比卧龙大 23671 公顷)辖区内 社区多(辖文县的 11 个乡镇和武都的 4 个乡),人口密度大。 保护区把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共管上,为扶贫工作投入了很大 的精力。白水江保护区自然条件概况白水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甘肃省南端,东经104o16 / 105o27 : 北纬32o16/ 33o15,主体部分位于白龙江以 南的甘川两省界山岷山山系的东端,摩天岭北坡,西南 与四川省的九寨沟县、平武县相邻,东南与四川省的青川县 接壤,总面积为 223671 公顷。其中碧口保护站还包括摩天 岭南坡的青川河源区的李子坝,红

3、土河保护站位于白龙江北 岸的支流小团鱼河流域,属西秦岭山地。保护区地势西北高、 东南低,境内大部分海拔 1500-3100 米, 山涧河谷深陷,相对高差 1000-2500 米,最高峰海拔 4072 米。在气候带上位于亚热带北缘, 气候温暖湿润, 雨量充沛, 为甘肃省动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地区。该地区地处暖温带和亚热带的交汇处,中国地貌的二、三级 阶梯界线处,地质构造古老,植物具有古老性、过渡性、垂 直地带性明显的特点。区内共有高等植物 197科, 2165种, 19 亚种, 主要为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针阔混 交林。它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气候条件孕育了丰富的珍 稀濒危植物,共有珍稀

4、濒危植物 38 科 60 属 67 种及变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 5 科 5 属 6 种,即珙桐、光叶珙桐、 水杉、银杏、香果树、南方红豆杉;二级保护植物 13 科、 19属、19种;三级保护植物 18科、22属、25种;甘肃省 重点保护植物 1 3科、 1 7属、 1 7种,可供大熊猫食用的竹类资源仅 1 属 5 种。区内共有脊椎动物 485 种,隶属 32 目 98 科 273 属,占甘肃 省脊椎动物总数的 %。兽类 77 种,鸟类 275 种,鱼类 68 种, 两栖爬行类 65 种,昆虫类 2138 种,蜘蛛 195 种。有国家珍 稀保护动物 51 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 (

5、约占全国数 量的十分之一 ) 、金丝猴、羚牛、豹等 10 种,二级保护的 42 种,其中:兽类 16 种、鸟类 24 种,两栖类 2 种。白水江保护区社区状况概况自然保护区 1978 年成立,辖文县、武都两个县的 15 个乡镇 157 个行政村, 27837 户,112338 人。实验区 459 个自然村, 13203 户, 56083 人,缓冲区、核心区无人居住。 由此保护区分为了农业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两大部分, 其中农业生态系统主要分布在实验区,河谷地带海拔较低处。 而高海拔地带气候高寒,人类难以长期定居、耕作,属于单 纯的森林生态系统。两个生态系统在交界面上不断进行着多 种多样的相互

6、作用。白马河保护站概况 白马河保护站位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西端,保护站所属范围 内包含铁楼乡的李子坝、 寨科桥、 草河坝、铁楼等 16 个村, 有包括汉、藏、回三个民族的居民约10286 人,其中生活在缓冲区边缘的有 85 人。2 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的基本情况对比 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现有核心区 97329 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 的%;缓冲区 26032 公顷,占 %;实验区 100310 公顷,占 %。 从面积上我们可以看出缓冲区所占的比例十分小,这是因为 保护区成立于 1978 年, 按当时国内的划分方法分为核心区 和实验区,实验区内包括村庄、农田等,允许人类活动,核 心区

7、在保护区成立前曾作为林场,原始森林一度遭到破坏。 后来,由于保护区的规划管理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保护区被 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三个区,缓冲区内只允许少量 的人类活动(如旅游) ,不允许有常住居民。这样一来,白 水江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只有狭长的一线,有些地方甚至出 现了核心区与实验区直接相连的情况,给核心区的保护和管 理带来了一些问题。植被调查方法和结果 植被调查方法:为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植被和其他野生资源的状况,我们 采用以下方法进行调查:1)样方法。乔木层取 20m 20m的样方,灌木层取 5miX 5m 的样方,草本层取 1miX 1m的样方,乔木记录种名、每棵植 株的高度、投影面积、

8、胸径,草本记录种名、高度、盖度、 多度。在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各选取了两个生境不同的 样地进行调查,但由于某些客观原因,核心区和实验区各有 一个样方的资料遗失,因此这两个样地现在仅有一些定性的 观察记录。2)综合路线调查,直观、定性或半定量地了解植被状况以 及相关的土壤、地貌、地表径流状况。植被调查结果1)核心区植被状况 地点:大熊猫驯养中心一工段 微地形:坡底,平缓 经度: E坡度:纬度: N坡向: 西北海拔: 2685m群落类型:次生牛皮桦林备注: 70 年代以前是采伐林场样地 1 大熊猫驯养中心 1 工段牛皮桦林样方生境样地 1 曾经是采伐林场,样方内可见直径大于 80 厘米的伐 桩

9、2 个。在建立保护区之后保护状况良好,乔木层郁闭度达 到 70%,乔木共 91 棵, 7 种乔木,其中牛皮桦为乔木层优势 种,多度为。灌木层共 5 种植物。林下环境阴暗潮湿,草本 层多样性指数为。 核心区内调查的另一个样方(数据遗失)是原始林,乔木层 郁闭度 50%,种数为 6,但植株数远远小于样地 1。其所在地 的坡度、坡向和样地 1 非常相似,也处于河谷附近,但海拔 稍低,在 2200 米左右,可以观察到两个样地由垂直地带性 造成的物种的差别。2)缓冲区植被状况地点:草河坝下沟 微地形:坡底 经度: E 坡度: 40 纬度: N 坡向:东北 海拔:海拔 1845m 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 备

10、注:样地中伐桩 9 个样地 2 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缓冲区) 地点:微地形:坡中部 经度: E坡度: 20 纬度: N 坡向:东北 海拔: 2020m 群落类型:落叶阔叶林样地 3 甘家沟芦韭坪坡落叶阔叶林样地(缓冲区)3)实验区植被情况 地点:草河坝下沟 微地形:坡中部 经度: E 坡度: 30 纬度: N 坡向:东北 海拔: 1693m 群落类型:野核桃灌丛 备注:有居民在样地附近挖药; 样方中伐桩 7 个,死树 3 棵。 样地 4 草河坝下沟野核桃灌丛样方生境(实验区) 分析与讨论:保护区植被与人类影响的关系 1)采药和采伐活动使植物多样性降低 对比样地 2(缓冲区)和样地 4

11、(实验区),发现二者的生境 条件和植被类型相似,海拔上的差距不大亦不足以引起气温 的显著差异;坡度大,土层薄,植物养分不足是两地的共同特点。二者受人类活动影响都很严重,我们在从社区到样地 的行进过程中几次看到有人背着药材或薪柴下山,样地 2、4里面伐桩分别有 7 个、9 个,乔木层种类和个体数均很少。 两地也都大量放养牲畜(牛,在社区边缘还有黄羊) ,它们 对植物的影响在于对林地边缘草本植物和幼树的践踏。 两个样地的整体区别是细微的,只是位于缓冲区的样地 2 离 社区更远,山高坡陡,社区居民砍柴等活动的强度稍小,因 此样地 2 上层植物状况比样地 4 稍好。在高寒潮湿的白水江自然保护区,热量和

12、光照是植物生长的 主要制约因素,往往出现乔木层、灌木层生长情况和草本层 相反的现象。乔木生长状况差的样地 4 的草本层生长良好, 多样性指数为,而样地 2 草本层多样性指数为。 2)原生林和次生林的比较 在保护区核心区,我们协助保护区工作人员分别在原生林和 次生林(样地 1)进行了样方调查。原始林乔木层物种数为 6,次生林乔木层物种数为 7,仅从物种丰富度来考虑,是次 生林物种较为丰富。该次生林具有两个显著特点:首先,糙皮桦在乔木层中所占 比例非常大,是绝对的建群种。第二,次生林中乔木胸径明 显偏小而植株密度大,样地内植株数量是原始林样地的 3-4 倍。择伐后次生林的乔木层多样性比原生林高,

13、这与 Connell 等人提出的中度干扰假说相符。3)人工造林成功的森林内部多样性低 建立保护区前,核心区的某些地区是人工林场,人工营林的 树种为华北落叶松,乔木层为落叶松纯林,存在着小蠹等病 虫害的威胁。4)退耕还林林地的植被多样性 人工营林的一般步骤是皆伐乔木,随后清除林内所有灌木和 草本植物。种植乔木后必须连续抚育 3 年,清理次生灌木, 使乔木生长不受灌木的妨碍。退耕还林不需要进行皆伐,但 清灌仍是必须的。但在白水江,通过入户访谈我们得知,当 地居民种植华北落叶松后并不进行任何管理;而我们在退耕 的林地看到,种植了 3 年的华北落叶松生长情况很差,被大 量的蕨类植物所淹没,离预期的生态

14、效应有很大差距。耕作 退耕还林疏于管理的后果是使坡顶的植被退化成次生 灌丛或草地。对大熊猫保护和驯养状况的了解 从保护生物学来看,大熊猫既是关键种、稀有种,又是伞护 种。把保护大熊猫当作重点,意义不仅在于保护“国宝” , 更在于保护整个生态系统的功能。秦岭南坡中山夷平面上有 5 个植被茂密的“山岛” ,摩天岭 就是其中最靠西的一个。大熊猫就在这种列岛状、具有残遗 性的环境中栖息。在对保护区管理局的专家进行访谈时我们得知,卧龙、唐家河等保护区多年来旅游开发强度大,对大熊猫的生存造成了 干扰,而白水江自然保护区旅游开发至今还处于试探阶段, 但大熊猫的保护颇见成效,野外大熊猫的数量呈增加趋势。 目前

15、,保护区野外的大熊猫遇到危险都是送至文县的保护区 管理局救治。保护区希望能够在技术条件成熟后,在离大熊 猫栖息地最近的邱家坝大熊猫驯养中心进行救治。但建立所 谓驯养中心的意义仅在于救助,靠加强人工驯养来增加大熊 猫数量而不支援其野外种群的方法是不可取的。3 农业生态系统70 年在我们考察的白马河保护站,社区、农田主要分布在靠近河 谷的地区,公路也依河而建。一方面,虽然按照保护区的相 关法律,保护区内不允许进行农业生产,但白水江在 代是采伐林场,众多人口的生存压力下,农业开发是人们不 得已的选择。另一方面,河两侧的山地高寒、土地贫瘠、土 层薄,一旦进行人工种植必然水土流失严重,人类无法长期 在那

16、种环境中生存,只能在河谷地带久居。农田生态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所限制,自然保护区内交通不便,封闭 性强,人类活动的基本目的仍停留在温饱自足阶段,经济主 要依赖于农业,第二三产业严重滞后。这也造成了当地人在 经济发展的压力下,无暇考虑生态的因素,从而有一些不得 已的违背生态保护的行为,可以说这是白水江三农问题的一 个主要特点。农业生产以粮为主,畜牧业、林果业、渔业长 期处于从属地位,是一种靠天吃饭的生产方式。(1)主要种植农作物 白水江所处的地区是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地区,湿润多雨, 土壤微酸性,虽然当地水资源丰富,但却多在深山大沟之中 难以利用, 水浇地只占全部耕地的 2%。由此决定了当地的农 作物主要以小麦、玉米为主,这也可以从当地的饮食结构得 到验证:主要以小麦面和玉米面为主,大米食用很少;此外 种植了一些荞麦、 油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