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申报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487847395 上传时间:2023-08-0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申报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申报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申报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申报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申报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申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届云南省教育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申报(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依托学科优势构建冶金与材料专业人才多元化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成果总结成果完成人:彭金辉、干 勇、华一新、赵昆渝、易健宏完成单位:昆明理工大学;钢铁研究总院二。一二年十月十日一、项目研究背景随着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多元化,工程教育不仅需要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还需要培养一批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创新能力强、个性突出、视野宽广的“研究型”人才。因此,以个性化教育为导向,培养“应用型”和“研究型”工程技术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迫切需要。冶金与材料学科是昆明理工大学 58 年办学积淀形成的特色优势学科,具有“有色金属冶金”

2、国家级重点学科, “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真空冶金”国家工程实验室, “微波能工程应用及装备技术”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复杂有色金属资源清洁利用” 国家重点实验室 (培育基地 ),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6 个;近年来获国家级科技奖励3 项,省部级科技奖励 56 项,国家发明专利 306项;已培养本科毕业生20540 余人、 硕士 3120 余人、 博士 230 余人, 已培养的毕业生中涌现出 徐祖耀、 殷之文、 张国成、 戴永年 4 位院士 , 3 位省部级领导,32 位地厅级领导、 100 余位大型国有企业领导以及一大批行业领军人物。本成果

3、立足学科群体优势,结合学科发展和专业布局特色,与钢铁研究总院合作,建立学科与专业互促机制,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重个性、广视野、求创新”的人才培养标准,构建了冶金与材料专业人才“多模式培养多学科交叉多方位协同国际化合作” 的多元化培养体系,以满足创新型国家建设对多元化高素质人才的重大需求。二、成果主要内容及创新点2.1 成果主要内容( 1 )多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对人才日益多元化的需求以 “应用型” 和 “研究型” 多元化人才培养为目标,以社会和冶金材料行业的人才需求为背景,以学生为本,坚持“通识教育、按类教学、倡导探索”的教育理念,实施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坚持工程教育四年不断线,构建了

4、 “校企联合、校际交流、国际合作” 的多元化培养模式,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2 )多学科交叉,构建了以金属产业链为主线的“大学科”教学平台依托冶金与材料学科的优势,加强与矿业、环境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汇集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优质资源,注重学科建设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构建了以“资源冶金加工材料”金属产业链为主线的“大学科”教学平台,以适应人才多元化培养的需要。形成了“冶金工程” 、 “材料科学与工程”和“材料成型与控制” 3 个特色专业方向; 构建了体现学科交叉、涵盖 10 个课程模块 的开放式课程体系, 建设了一批体现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教材和专著;借助学科建设形成的产学研合

5、作基础,着力协同创新,搭建了 “综合实验科研创新企业实践”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教学与科研互促机制,建立了一支融教学与科研于一体的研究型教学团队。( 3 )多方位协同,打通“研究型”人才的校- 院联合培养渠道与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等单位进行多方位协同,践行校 - 院之间人才与知识双向迁移,在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学生选拔、导师选派、科研课题、考核评价及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合作,以院所参与培养过程和学生参与院所科研项目的“双向参与”为途径,通过“大师引领、大平台支撑、大项目引导”的培养方式,打通“研究型”人才校- 院联合培养渠道。( 4 )国际化合作,构建了引进与输出并举的开放

6、式办学模式立足本学科与国外建立的广泛联系,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建立国际化的教学与研究平台,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与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联合培养各层次学生;发挥区域优势,开拓东盟教育市场,招收越南、老挝等国家的留学生,构建了引进与输出并举的开放式国际化办学模式。2.2 创新点( 1 )构建了人才的多元化培养体系。 将人才培养从单一的共性培养向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多元化培养转变,依托学科优势,确立“应用型”和“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实施因材施教、分流培养,构建了冶金与材料专业人才“多模式培养多学科交叉多方位协同国际化合作”的多元化培养体系。( 2 )搭建了人才多元化培养的教学平台。 以金属

7、产业链为主线,构建了体现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的 “3 方向 +10 模块” 的课程体系; 搭建了 “综合实验 -科研创新 -企业实践” 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形成了引进与输出并举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建成一支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的研究型教学团队。( 3 )建立了“研究型”人才校- 院联合培养新机制。 以“研究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钢铁研究总院和“先进钢铁材料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分中心为平台,以钢铁行业的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实施“双导师”制和“三阶段”联合培养模式,建立了校- 院协同创新、合作共赢的人才培养新机制。三、应用情况3.1 多模式的人才培养实施效果显著依托我校冶金与材料学科的

8、优势和特色,以“应用型”和“研究型”多元化人才培养为目标,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学分制、弹性学制和低年级优秀本科生双向选择专业制,与云南铜业(集团)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等30 多家企业合作开展本科生“ 3+1 ”模式的校企联合培养;与东北大学、中南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联合开展优秀本科生“ 3+1 ”模式的校际交流培养;在 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本科生国际交流项目 支持下,与美国犹他大学联合实施“ 3+1 ”或“ 3.5+0.5 ”模式的国际交流培养;采用“ 1+4 ”和“1+2 ”模式为越南煤炭与矿产国家工业集团培养冶金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教师和技术骨干;依托高水平的学科研究平台,

9、实施研究生“1+1.5 ”模式的培养;与钢铁研究总院、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所和宁波材料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开展研究生“1+1+0.5 ”模式的联合培养;与美国华盛顿大学、德国亚琛大学、澳大利亚联邦科工组织和纽卡斯尔大学、挪威科技大学等国外知名大学开展研究生“ 2+1 ”或“ 2+2 ”模式的联在项目实施期间,承担了“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研究”教育部教改项目 ,建成了“冶金工程”和“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方向) 国家级第一类特色专业2 个、 “功能材料” 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本科专业1 个、 “材料成型与控制工程” 省级特色专业1 个 。 “冶金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10、被云南省教育厅批准为 “冶金工程培养精英兼顾一般双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和“基于材料专业 ACD 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并被 教育部 批准为云南省首批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试点专业。项目实施以来, 冶金与材料专业共培养本科生3800 余名、 研究生 1660余名,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6% 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从事本行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大于 70% ,学生步入社会后表现出强劲的后继力和竞争力,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部分学生迅速成长为行业内拔尖人才。 例如, 冶金工程专业1999 级本科生阳升、 刘亚建, 2004级硕士生钟忠,毕业后因专业基础

11、扎实、综合素质高、工程实践能力强、个性突出而迅速成长为企业的业务骨干,目前分别担任云南铜业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工程师、紫金矿业股份有限公司黄金冶炼厂厂长和赤峰云铜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等职务; 冶金工程专业2000 级博士研究生王成彦, 现任北京矿冶研究总院冶金研究所副所长、 教授级高工, 先后主持和参与70 余项科研课题, 完成近 20 家冶炼厂的设计和建设工作, 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8 项; 2002 级博士研究生刘刚, 现任昆明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工,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 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11 项,被评为“云南省工程设计大师”和“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专家”

12、 ;2003 级博士研究生黄铭,现任云南大学教授、博导,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1 项,所撰写的论文被 Nature CHINA 予以高度评价;材料科学与 工程专业 2005 级博士研究生贺小昆, 现任昆明贵研铂业催化剂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为国内汽车催化剂行业领军人物,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 项和省部级科技奖励 7 项,制定行业标准2 项。3.2 “大学科”教学平台建设卓有成效按照“大学科”教学平台建设思路,以“资源冶金加工材料”金属产业链为主线,整合本学科优质教学资源,注重学科间的关联递进和交叉融合,在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显

13、著成效。(1 )构建了“方向 + 模块”的课程教学体系。 以冶金与材料学科的理论体系为框架,加强与相关学科的交叉融合,以“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为引领,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整合和优化,注重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形成了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成型与控制 3 个特色专业方向 ,建成有色金属冶金、钢铁冶金、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粉体材料、功能材料、有色及稀贵金属材料、模具设计、液态成形技术和塑性成型10 个开放式的模块化课程群 。建成了“有色重金属冶金学” 、 “材料工程基础”国家精品课程2 门 , “冶金设备基础” 、 “材料科学基础” 、 “轻稀贵金属冶金学” 省级精品课程3 门 , “功

14、能材料科学基础” 省级双语示范课程1 门 , 研究生核心课程12 门 ,并以此辐射和带动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建设,在高校同行中有广泛影响。开发的多媒体课件获第七届和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优秀奖2 项,获云南省优秀多媒体课件二等奖1 项,获云南省优秀多媒体教育软件三等奖1 项。编写出版了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学 (第 2 版)1 部, 高等学校规划教材 有色冶金概论 (第 2 版) 、 冶金设备 、 冶金热工基础 、 冶金设备课程设计4 部,以及其他40 余部教材和专著。所编写的多门核心课程教材,已被东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武汉科技大学、江西理工大学和贵州大学等

15、数十所高校广泛选用,受到广大师生的好评。 冶金过程动力学导论获 中国冶金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 ,有色冶金概论 、有色金属真空冶金学 、冶金设备获云南省优秀教材奖 ,其中有色冶金概论入选 “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 )搭建了“三位一体”的实践教学平台。 整合学科、科研和教学资源,打通教学和科研平台,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依托本学科的国家工程实验室、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工程研究中心及学科特色实验室, 建成了 “冶金工程”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 “材料科学与工程” 云南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 个 ,建立了云南铜业(集团)公司、云南冶金集团股份有限 公司、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云南西仪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等 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5 个 和 27 家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近 5 年来,共有1600 多名学生进入实践教学平台,组成研究性学习团队,承担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 20 项, 参与 科研项目 400 多项,本科生受益面超过50% , 研究生受益面达100% 。本科生在创新实践教育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