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doc 30页)

上传人:夏** 文档编号:487807176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33.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工作报告(doc 30页)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 30页)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 30页)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 30页)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政府工作报告(doc 30页)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府工作报告(doc 30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工作报告(doc 30页)(3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1页 共1页政 府 工 作 报 告(2006年12月19日在铜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代理市长 陈代文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第五届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过去四年工作的回顾 过去的四年,在地委、行署和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胜利完成了“十五”计划,“十一五”规划开局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综合

2、实力进一步增强。 2006年,预计全市地方生产总值(GDP)完成25.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增幅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2002年13.35亿元增长56.8%,年平均增长11.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5.36亿元,比上年增长7%,比2002年2.85亿元增长26.2%,年平均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8.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6%,比2002年3.98亿元增长66%,年平均增长13.5%;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7%,比2002年6.52亿元增长72.5%,年平均增长14.6%。一、二、三产业结构比由2002年的21.4:29.8:48.8调

3、整为2006年的20.9:32.8:46.3;财政总收入预计完成2.1亿元,比上年增长23%,比2002年1.04亿元增长1倍,年均增长1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预计完成1.53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2002年0.85亿元增长80%,年平均增长15.2%;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8.5亿元,比2002年增长40%,年平均增长8.7%,其中,市属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完成13.9亿元,比2002年增长1倍,年平均增长2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完成10.3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年平均增长15.8%;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完成2544元,比上年增长6%,比2002年增长26.

4、2%,年平均增长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为7182元,比上年增长7%,比2002年增长31%,年均增长7%。 (二)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我们坚持依托资源办工业、围绕农业办工业、围绕市场办工业的工作思路,兴建了灯塔、谢桥两个工业区,共引进工业企业29户。2006年,市属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6亿元,是2002年1.8亿元的3.3倍,年平均增长34.6%,市属工业增加值预计完成1.3亿元,是2002年0.43亿元的3倍,“兴工富市”战略取得实质性进展。2003年以来,全市进出口贸易额完成644万美元。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我们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

5、狠抓农业基础产业,积极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强化农田基本建设。四年来,粮食总产量每年都稳定在13万吨左右。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战略性调整,狠抓生态畜牧业发展,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成了一批特色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畜牧业养殖基地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引进培植了川主科技、华力农化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2006年,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预计完成8.8亿元,比2002年增长27.2%,年平均增长6.2%。 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开展了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2006年,全市有个体工商户7689户,比2002年新增326户,注册资金1.18亿元,比2002

6、年增加1800万元,有私营企业692户,比2002年新增487户,注册资金6.14亿元,比2002年增加5.46亿元。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预计纳税8788万元,是2002年3165万元的2.77倍。 (三)项目和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城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四年来,我们坚持把项目争取作为重要工作来抓,共争取国家到位资金2.9亿元,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渝怀铁路开通货运列车,目前正积极争取尽快开通客运列车;实施了铜麻、万麻公路铜仁段和谢桥至桐木坪县乡等级油路改造工程;新修了工业区至货站二级油路,修建村级公路48条381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129个村通公

7、路。市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完成了西外环一期工程、金滩大桥、金叶天桥和锦江大道、鹭鸶岩路改造工程,以及城市防洪一、二期工程;新建了锦江广场、火车站广场、金滩综合批发城、铜仁商城;同时,实施了垃圾无害化处理、污水处理、供水管网改造和排水管网改造工程。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生态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累计退耕还林21.4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由2002年的35.59%提高到2006年的40.63%;建成农村沼气池1万余口,生态环境局部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以解决工程性缺水为重点的水利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绩:对茅坪、梅花、凉湾、豹子营4座水库进行了除险加固,在鱼塘牛场坡、茶店开天等地新

8、建小水池387口,累计新增有效灌溉面积4118亩,实施人畜饮水工程164处,解决了农村6.75万人的饮水困难。其它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新成绩:新修了市法院审判大楼、市公安局办公大楼,异地搬迁了市公安“三所”,加快了农村易地扶贫搬迁和15所乡镇卫生院建设进程。 (四)城镇建设管理迈上新台阶,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强化了城乡建设与管理,城镇产业发展速度加快。突出城镇建设规划,成立了市规划局。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区开发并举,城市供电、供水、供气、环卫等公益事业进一步加强,邮政通信服务日益方便快捷,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行业发展加快。城区面积从14平方公里增加到21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

9、不足11万人发展到17万人,城镇化水平从32.6%提高到50%。开展了“四创”和“整脏治乱”工作,城市的生机与活力进一步增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先后被评为“西部名城”、“全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50强”、省级卫生城市。 (五)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 我们围绕“构框架、打基础、谋发展”的工作思路,编制了铜仁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出台了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若干意见,加大了旅游设施投入。四年来,争取到各类旅游专项资金近400万元,是二十多年来全市景区建设投入资金的总和。在旅行社、星级宾馆、旅游公路建设等方面投资达1.2亿元,旅行社从2家增加到7家,星级酒店从2家增加到8家。成功申报了九龙洞国家级风景名

10、胜区。周逸群烈士故居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加大了旅游宣传推介力度,举办了“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选拔赛”、“游钓锦江魅力铜仁”等大型活动。2006年,接待旅游总人数预计51.6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5%,比2002年增长1.8倍;预计实现旅游总收入1.6亿元,比上年增长30%,比2002年增长3倍。 (六)重点领域改革稳步推进,招商引资成效明显。 顺利完成了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到实处。积极稳妥地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完成了8户企业的改制工作。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完成了12个部门75个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改革工作,实施了公务员登记。 坚持把招商引资

11、作为加快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方针,积极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氛围。采取“走出去”招商和“以商引商”等方式,引进了一批有实力的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2003年以来,全市共引进招商引资项目271个,实际到位资金21.9亿元,其中,2006年引进20个,到位资金6.9亿元。 (七)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成绩,社会事业实现全面进步。 我们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并重,大力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显著成效。始终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批评、建议和意见,及时办理各种议案和提案。开展了“四五”、“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认真落实社会治安综

12、合治理措施,深入开展禁毒工作,城乡社会治安状况得到了改善。认真贯彻执行行政许可法,开展了政风行风满意度民主测评,全面推行行政效能监察,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积极推行政务、村务、厂务公开,廉政建设取得新成效。 科技成果和新技术推广取得新的进展。四年来,有5项科研项目获地区科技进步奖,17项获部门奖。2005年,开展了首届“科技兴市人才奖”评选工作。“两基”、“普实”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累计投入3313万元用于改善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农村寄宿制项目学校7所、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学校(站、点)148所,完成了23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实施了“两免一补”

13、,“两基”人口覆盖率从35%提高到90%以上。就业与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城镇失业人员扩大再就业8313人,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943人,全市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初步实现了“五保合一”。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步推进,计划生育“村为主”、“村(居)民自治”得到巩固和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2006年,我们以创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2,符合政策生育率为96.59%。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快,新一轮农村初级卫生保健体系得到持续发展,

14、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实施顺利,广大农民得到了实惠。2006年,全市近16万人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预计全年报销医疗费用超过500万元。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疾病预防体系进一步完善。文化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新建了图书大楼,完成了铜仁市志编纂和发行工作,东山古建筑群被国务院确立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我市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县。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新建农村精神文明活动中心2个,城乡群众文化体育生活日益丰富。城市“低保”和农村特困群众救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建成城市中心敬老院1座,改扩建乡镇敬老院7座。成立了市安监局,加强了安全生产监管工作。国土资源执法、环境保护执法得到加强。审计

15、、统计、物价、质监、药监、供销、乡企、民宗、侨务、对台、档案、信访、商务、区划、农机、老龄、气象、烟草、国防教育、人防战备等工作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各位代表:铜仁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显著,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认真落实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得益于地委、行署和市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大力支持,围绕中心工作,参与解决疑难问题,凝聚着全市36万人民的智慧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以及各行业的建设者,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铜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和武警消防官兵、公安干警、驻铜单位,向

16、所有关心、支持铜仁市建设、发展的各界人士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四年的工作,我们深深体会到,解决铜仁市的一切困难,必须加快发展;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必须用“开放型”理念来抓经济社会工作,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必须夯实农业基础,重点突破工业,加大固定资产投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政府工作,以人为本,依法行政,统筹兼顾,科学决策;必须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聚集民智,汇聚民力,合力推进政府工作。这既是四年来的工作经验,也是今后政府工作要把握的基本准则。 四年来,政府工作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还有不少矛盾和问题,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